青少年自殺防治指南(二):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和保護因子

2021-02-08 生涯探照燈

1. 危險因子

在某些情況下,由於文化、基因、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的關係,使得自殺行為更為常見。自殺的危險因子包括下列各項:

• 低社經地位和教育水平;失業

• 社會壓力

• 家庭功能、社會關係和支持系統的問題

• 創傷,例如身體和性虐待

• 重大失落經驗(如考試失利)

• 精神疾患,如抑鬱症、人格疾患、精神分裂症、物質濫用

• 無價值感與絕望感

• 性取向認同問題(如同性戀)

• 偏差行為

• 判斷能力受損、衝動控制缺乏和自毀行為

• 應對方式不恰當

• 身體疾病和慢性疼痛

• 周圍其他人的自殺

• 取得自我傷害所需的環境或物品

• 破壞性和暴力事件(如戰爭或天災)


據估計,有多達90%的自殺身亡的人有精神疾患,其中60%的人當時處於抑鬱的狀態。事實上,所有類型的情緒障礙症都與自殺行為明顯相關。輔導人員應注意個案的抑鬱症狀(例如悲傷、昏睡、焦慮、煩躁、睡眠和飲食紊亂)背後潛在的自殺風險。


自殺風險升高也與精神分裂症、物質濫用、人格疾患,包括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在內的焦慮疾患和相關併發症有關。

自殺身亡的青少年中,90%源自於精神疾患,其中最常見的診斷為情緒障礙症、焦慮症、藥物濫用和侵擾性行為(對立性反抗性障礙、行為規範障礙症)。


自殺者通常比非自殺者的經歷更大的環境壓力,包括曾遭受虐待、家庭問題、文化期待、人際關係困難及暴露於極端或長期的壓力。上述負擔加上抑鬱情緒增加了自殺的可能性。

實際上,前述的生活負擔所帶來的絕望感跟抑鬱症相比,更能預測自殺風險


過去曾有過自殺企圖者更會增加自殺的風險。此外,危險因子還包括持續的自傷意念、自殺計劃和準備。因此,當一個人有執行自殺的方法、機會和具體計劃且缺乏防治時,自殺風險可能最大。


辨識出與自殺行為相關的危險因子對於輔導人員的臨床決策相當重要。了解這些危險因子可以協助輔導人員辨識出高風險族群,並導引後續的介入和預防措施。因此,輔導人員的風險評估培訓十分重要。

儘管自殺意圖的表達方式沒有「全球共通的方式」,但自殺行為具有共同的警示跡象,包括對個人福利的關注不足、社交模式改變、工作生產力下降或學業成績下降、睡眠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試圖對個人事務安排順序或與他人一起做出修改、對別人的感覺表現出不尋常的興趣、反覆想到死亡和暴力的主題、抑鬱急性期後突然的心情好轉等。


2.保護因子

保護因子降低了自殺的風險,且被認為是自殺的絕緣體,常見的保護因子包括下列各項:

• 家人、朋友和其他重要關係的支持

• 宗教、文化和民俗信仰

• 社區/學校參與

• 滿意的社會生活

• 融入社會,例如就業和建設性地利用休閒時光

• 心理衛生照護服務的資源


來自家庭、社會、重要他人的人際連結的保護效果,主要來自於社會支持、社會關係的建構和個人對社會的認同。來自於主要照護者的持續支持關係或甚至是重要他人對個案自殺的警覺心,也將減緩自殺行為發生的可能。


社區與學校可以開展生命教育的課程,讓民眾和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近年來我國不同城市陸續有社區開展了「心理健康守門人」的培訓項目。

據新華網報導,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和天通苑兩個社區在2018年9月就進行了相關項目,對社區中的社會工作者和社區衛生中心的醫務人員進行系統、長期、專業的培訓,使他們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守門人」,以識別可能存在高危心理危機的人群。


雖然這些保護因子並不能抵消自殺的風險,但它們可以平衡生活中高度的壓力事件所達成的負面效應。

綜合以上自殺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概念,亦可從個人層面、健康照護層面以及社會文化層面來了解。下圖為自殺行為之危險與保護因子的圖示。

相關焦點

  • 頻頻出現青少年自殺,青少年心理健康何時才能被重視?
    從社會性情感來看,企圖自殺的青少年已經喪失了生活的熱情,同時,又割斷了與親人和朋友之間的感情。當然,另一方面他們又是滿懷悲憤,甚至心中充滿著某種仇恨感。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常說某些青少年學生的自殺是抱恨而死的,含冤而死的。
  • 彩虹心輔 |願自傷不再是唯一的方式:關注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
    相反,來自家庭成員的支持可以作為一種保護機制和早期幹預的手段。對有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風險的學生進行早期幹預,重點是與朋友和家人建立更好的關係。1、黑暗掙扎,但是必有陽光    如果你就是那個會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孩子,那麼先抱抱你,辛苦你在黑暗中努力掙扎了這麼久。
  • 緩衝與催化:希望在大學生自殺行為中的調節作用
    自我累贅感知和歸屬感受挫顯著影響大學生自殺行為,且具有疊加效應。習得的自殺能力,尤其是死亡恐懼感的降低,對大學生自殺行為也有顯著影響。希望對大學生自殺行為存在緩衝和催化兩種調節作用。當個體心理狀態惡化時,高希望水平會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降低自殺意願和行為產生的可能;但在同樣情況下,如果個體缺乏希望或絕望悲觀,則會起到一個催化作用,放大對自殺行為的影響力度。
  •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少年為何不快樂?
    農村青年的自殺率高於城市青年,這種地域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從2010年至2018年,農村地區10-19歲青少年的自殺率比城市地區快1.5倍。研究數據顯示,美國大都市、小城市和小城鎮地區的心理健康設施的分布情況是相當的。然而,高度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相比,一般設施較少,特別是自殺預防服務較少。
  • 塔羅測試 | 你的愛情存在哪種危險因子?
    想知道你的愛情存在哪種危險因子嗎讓塔羅牌來為你解答吧
  • 疫情過後,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這種和社會的隔離,也容易加重孩子們的心理危機。再加上疫情期間,長期和父母、長輩共處,很容易發生一些小摩擦、小碰撞。甚至會激化一些原有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疫情就像是一個放大鏡,把過去隱藏的一些矛盾衝突給放大顯現出來。校園朗朗的讀書聲是社會恢復正常秩序的重要標誌。看似疫情的大風暴已經過去了,實則當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疫情的第二戰場。
  • 自殺or自慰?什麼是窒息式自慰
    另外,Sauvageau和Racette(2006)回顧了1954至2004年的408例窒息式自慰死亡,總結出常用的手段和工具有上吊、勒頸、塑膠袋、藥物,較少見的方式有觸電、大量衣物等物包裹身體,外物插入或擠壓胸部等。作為稍有安全意識的人都能看出,這些都是玩兒命的危險行徑,稍有不慎,就進了警察局意外死亡的檔案庫了。那為什麼有人會樂此不疲呢?
  • 潛藏在社交媒體中的反社會因子(2)
    編者註:本文承接於《潛藏在社交媒體中的反社會因子(1)》,詳細敘述了少年自殺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 Ask.fm 創始人精彩的自我辯護。關於匿名社交媒體的利弊討論就此開始。並沒有絕對的正義和邪惡,看你站在哪個立場看問題。「滾出我的生活」關閉 Ask.fm?那還會出現下一個同類網站!
  • 不斷上升的青少年自殺案,到底是什麼讓孩子親手打開了地獄之門?
    以上這些都不過是每年中國青少年自殺案件中的冰山一角,中國青少年死亡第一原因就是自殺,在抽樣比例裡20%的青少年有過自殺的衝動,等於抽樣中每5個孩子就有一個想過自殺。而已經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中國近4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而每年因為心理問題死亡的青少年,在25萬人以上。
  • 「艾」學習丨細胞因子風暴系列
    1、什麼是細胞因子?細胞因子是由多種細胞(如激活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產生的多肽類物質,其作用是細胞間的信號傳導和通訊。通過這種信號傳導,細胞因子可完成許多功能,包括控制細胞增殖和分化、調節血管生成、免疫和炎症反應。
  • 星雲大師:自殺秘密
    請問大師,佛教對自殺行為與道德問題有何看法?   答:中國人說:「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覺得自己活得沒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斷。他認為這麼做又不會傷害到別人,和他人有什麼關係,哪有什麼道德不道德的問題呢?   其實,在佛教看來,自殺仍然是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佛法不允許人自殺。
  • 北大女孩事件:教唆他人自殺是犯罪嗎
    很多國家的法律會將教唆自殺行為專門列為一條罪名,比如日本刑法第202條、瑞士刑法第115條等,都有專設的「教唆自殺罪」。但是我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勸導自殺是犯罪行為。雖然社會普遍承認,教唆自殺是對他人生命權的嚴重侵害,但到底是不是犯罪,在我國始終存在爭議。首先是理論界並沒有形成一致。
  • 【渡過·諮詢師專欄】青少年激情自殺的關鍵因素:暴力語言
    隨著消極認知和情緒越來越多,當下的外來消極信息和早期的消極信息逐步全面佔據個體的大腦思維,引發抑鬱易感個體的抑鬱狀態和自傷自殺行為。 很多人認為,人會得抑鬱症和自殺,僅是因為某些群體的性格多愁善感,不堅強,心胸不開闊。其實,抑鬱症存在很大的生理因素,甚至生理因素非常重,與患者的性格、思維方式、情緒等心理因素不一定有關係。
  • 患抑鬱症,孩子有自殘行為和自殺想法,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抑鬱症,有自殘行為和自sha想法,家長應該怎麼辦?很多家長問我:云爾老師,孩子不和我們說話該怎麼辦?孩子天天玩遊戲,黑白顛倒該怎麼辦?孩子自殘,在手臂上用刀割傷自己,我該怎麼辦啊?孩子日記裡寫到要自殺,你快給我想想辦法吧!孩子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與世隔絕,連飯都不吃,你快幫幫我們吧!
  • 24小時天然保溼因子
    天然保溼因子具有很強的親水性,能有效地防止水分的散失。尤其是角質細胞的脂質與蛋白質共同構成保護NMF的細胞膜,阻止了NMF的流失,從而使角質層保持一定的含水量。角蛋白雖具有吸溼性,可吸收水分,但不能長時間保持,易迅速釋放(蒸發),而NMF則能增強角蛋白的吸水和保水能力。
  • 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的臨床意義
    該突變分別在來自黎巴嫩、德國和義大利的3個無關家系中報導。予患者補充VK,可提高其血漿VKOR水平,改善出血症狀。有學者詳細觀察了補 充VK後患者各種因子的變化情況,發現予患者靜脈輸注10mgVK4小時後,4種凝血因子的開始恢復時間、凝血酶原時間(PT)和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即得到改善;治療後24小時, PT恢復正常。
  • 父母如何幫助抑鬱症青少年的康復指南|飛米粒心理諮詢公益普及
    抑鬱會觸發並加劇醜陋,羞恥,失敗和不值得的感覺。 智慧型手機成癮。 青少年可能會上網以避免他們的問題,但是過多使用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只會增加他們的孤立感,使他們更加沮喪。 魯莽的行為。 沮喪的青少年可能會從事危險或高風險的行為,例如衝動駕駛,暴飲暴食和不安全的性行為。 暴力。
  • ST因子的問題和答案
    人類的身體無法將食物大量儲存在體內,所以食用ST因子的道理也是一樣,若你吃ST因子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健康、青春、增進美容的話,我們就不建議你一下子吃太多,也不要三天捕魚、十天曬網。而從現在起,在現在的年齡基礎上開始,每天持之以恆服用一至二顆,這種吃法對於更年期障礙、骨質疏鬆症的預防,以及回春、美化肌膚最有幫助了。
  • 德國同性戀自殺史
    德國同性戀自殺流行要追溯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那個時代同性戀剛剛萌芽。普魯士王朝一直以來對同性戀採取批判態度,因此1871年德國統一時官方延續了普魯士的同性戀打壓政策,創立175法案。那時候反對這項法案的人成了第一個公開宣傳同性戀概念的群體,他們宣揚同性之愛有其生理和社會原因。因此同性戀概念的最初誕生不是為了控制性慾,而是為了爭取法律認可,保護同性戀者面對迫害和歧視。
  • 天然保溼因子產品的皮膚保溼性研究
    自身性質非常穩定,並對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神奇的保護作用,在科學界素有「生命之糖」的美譽。漏蘆糖在化妝品上的應用是基於其具有優異的保持細胞活力和生物大分子活性的特性。皮膚細胞,尤其是表皮細胞在高溫、高寒、乾燥、強紫外線輻射等環境下,極易失去水分發生角質化,甚至死亡脫落使皮膚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