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一部「書法聖經」,總共943個字,被後人評為:草書之祖

2020-12-21 書法網

在中國傳統的藝術界,幾乎每一個領域都有著許多傳世的經典,這些傳世的經典,指引了後來者的繼承和延續以及創新。

在書法史上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無數經典法帖,書法這一門藝術可能就是斷絕了。在古代的傳統法帖當中,有許多影響後世極為深遠的經典。是後人學習書法不可錯過的絕好範本。

最高的經典,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了。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

書法史上從梁武帝時期楷書,皇家便致力於搜集王羲之的法帖,這種「搜集」不乏巧取豪奪之舉,例如「蕭翼賺蘭亭」一事,到了唐太宗時期,皇宮內藏王羲之法帖總計有3000多紙。

唐太宗將這3000紙,其中每一丈二尺而一卷,將其相似的內容連綴成卷。

在數卷王羲之的法帖當中,其中最經典的一幅作品乃是記錄了王羲之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這14年的草書信札。橫跨了整個王羲之的中晚年時代。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

在一部《法書論》當中有這樣的記載:

「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

這件作品便是著名的《十七帖》。

有人說:《十七帖》是王羲之留給後人的一部「草書聖經」。事實也確實如此,學習草書的人如果不對《十七帖》進行仔細研究,那麼他的草書水平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十七帖》可以稱得上「草書之祖」了,後世草書名家無不是從此帖當中得出教益而後卓然成家的。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

《十七帖》在草書界的地位就好比《集王聖教序》在行書界的地位一般,當然,這兩部帖當中的諸般技巧,也完全可以應用到其它書體當中!

真正高明的書法作品絕不會是「狂怪」之作,個性極為突出的作品也絕不是普通的書法學習者應該學習的作品。而這件《十七帖》的境界可謂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種「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境界,無絲毫習氣。

後世學習者學習《十七帖》,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個性,從而形成千人千面的面目。歷來被學書之人奉為「書中龍象」!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

《十七帖》當中幾乎包含了草書系統中你所需要掌握的所有用筆之法、結字之法和謀篇布局之法,有人說,將這本帖練好的之後,你必能有大成就!

可惜的是,《十七帖》傳世僅為拓本,對於初學者來講大為不利,若是沒有「透過刀痕見筆痕」的功夫則很難把握其筆法要旨。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一部經典的墨跡臨本,來對照練習,這也是古人練字的一個妙法。

在歷代臨摹《十七帖》的作品當中,蘇東坡臨本僅得其意而不得其形,米芾臨本也僅而拓本,康裡子山臨本,將筆法做了簡約處理不可學,趙子昂的臨本,得其形而失其意,項元汴、董其昌等人的臨本皆不如意。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

在明代有一個不知名的教書先生,他一生以臨摹《十七帖》逼俏而使後人銘記,他就是朱大有,他臨摹的《十七帖》堪稱千古無雙,直入晉人門戶,以漢魏筆法作為依歸,完美還原出《十七帖》當中晉人神髓,他臨摹的《十七帖》也成為了後世學習草書經典的入門典範。

對照著朱大有的《十七帖》墨跡臨本,再去看王羲之的原拓,你對於《十七帖》的領會將會更加深刻,這就好比有一位極為高明的老師為你細細指點一般!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

如今,我們將朱大有臨摹的這件《十七帖》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了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一模一樣。

欲購此朱大有臨《十七帖》,請點擊下面惠購: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

相關焦點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從梁代的梁武帝時期一直到唐代,在書法界王羲之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以至於皇家都在不遺餘力地搜集王羲之法帖,到了唐太宗時期,皇家內府所藏王羲之法帖總計3000卷。於是一項浩大的書法工程開始了,由唐太宗提議,懷仁和尚主導,集合全天下頂尖的40餘位書壇名家,耗時25年,編成一部「神帖」,這便是著名的《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 王羲之的一部「草書秘笈」,短短1000餘字,卻蘊含書法大智慧!
    王羲之草書《草訣百韻歌》所以今天的人對於真正的藝術性書法沒有足夠的認知,這是因為我們從小接觸的「印刷體」塑造了大多數人的審美,而對於篆書、隸書,尤其是草書已經基本不認得了。但是對於一個合格的書法家而言,學好五種書體乃是一門必備的功課,而草書尤為困難,每一個字的草法都需要嚴格謹記,其嚴謹之規範,是所有書體之最。而在大草領域也是如此,能夠在最嚴謹的法度當中施展出最大的創造力,也是最考驗一個書法家功力的書體。
  • 王羲之留給後人的1000個字,專家:學好這些,你能超越9成書法家
    王羲之的書法是不是從魏晉時期便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其實不然,從魏晉時期到梁代,以王獻之為代表的「妍美」一路書風備受世人推崇,一直到了梁武帝時期,這種風氣才有所改變。梁武帝命令當時的頂尖書法家,從王羲之存世的法帖當中,選出了1000個極為經典且不重複的漢字,讓當代的大文學家周興嗣寫成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於是就成為了書法史上最有價值的文章,後世的書法家幾乎每個人都寫過。
  • 王羲之唯一傳世書法真跡:寫62個字,被日本視為國寶1300年
    關於他有很多有趣的典故,比如被選為"東床快婿",又因為喜歡鵝,答應了別人用自己的書法換鵝的請求。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非常多,草書、行書、楷書他都有涉獵,書法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王羲之早年曾跟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辦了一批獨立的學校。
  • 王羲之草書《千字文》,古今對譯,高清珍藏版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是公認的「書聖」。王羲之書法功底造詣之高,泱泱中華,浩浩歷史,難有出其右者,他的書法博採眾長,綜合諸多字體於一身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在原有的漢魏書風上更上一層樓,自成一體,開創新河!他的書法風格筆勢委婉含蓄,平和自然,遒美健秀。後人稱頌其字「飄若遊雲,矯若驚龍」!
  •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王羲之一生酷愛書法,重點在於對書法的理解和創新,他改變漢魏以來的樸質書風,開晉後的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代之人,無不尊崇和遵循他的書法宗旨。一、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在王羲之學書的漫長過程中,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是他一生都沒有忘記的,那就是—白雲先生。
  •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之地位當之無愧, 他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尚無人能夠取代。他的書法造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民間新風, 並不斷提升境界, 從而成就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定型, 並使之成為後世文人流派書風延續的不竭源泉。
  • 王羲之這10幅字,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這字太養眼了!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的巔峰是在魏晉時期,而王羲之在梁武帝之後,一直被世人推崇,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的加持,成就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王羲之的書法是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後世名家無不是從王羲之的書法當中攫取一點加以闡發而卓然成家的!
  • 一位不懂楷書的草書大師,他的字冠絕天下,連王羲之都比不上!
    所以學習書法不見得非得從唐楷學起,從隸書、篆書入門都是可以的,但是幾乎是沒有人從草書開始入門的。不要再信「楷書基礎論」了,許多大師級書法家,都不懂楷書!張芝《冠軍帖》草書長卷我們今天談到的一位草書大師在中國書法史上說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絲毫不過分,他就是大書法家張芝。
  • 孫過庭這幅字比《書譜》更好,字字連貫,是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筆法從蔡邕而來,傳說是蔡邕在河南嵩山的一間石室當中,得神人傳授筆法,後來他傳給了蔡文姬,蔡文姬又傳給了鍾繇,而後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羊欣——王僧虔——智永——虞世南——歐陽詢等等……米芾曾經評價孫過庭的書法:「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
  • 王羲之失傳千年的書法真跡,曾毀於戰火,如今在日本「起死回生」
    這流入日本的書法文物當中,有這樣的一件王羲之真跡,此作乃是王羲之寫給在四川做官的朋友的一封信,這封信的內容是:這封信在上個世紀流入日本之後,在一次戰火當中被損毀,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件作品有影印本傳世,在10多年前,中國書法界請求恢復此帖面目,並且願意提供幫助,而後在中日雙方的努力之下,這件《遊目帖》被還原成功!
  • 草書的我字寫法有什麼來歷?正確寫法是那個字
    一個小小的「我」字草書的寫法,卻隱藏著大大的一場書法演變的記錄,這就是王羲之在繼承草書的時候,他是從章草和今草兩個方面進行繼承的,而且把章草化為今草,也是它改革書法的一個步驟,「我」這個字,就承載了王羲之在書法改革當中做出了傑出貢獻活的記錄。
  • 王羲之在1660年前的今天,寫了一封重要的信|天津之寶
    王羲之存世字帖和摹本,大多很難考證出具體的書寫時間,這給後人研究造成了極大困擾。所有這些字帖和摹本中,《寒切帖》是王羲之書寫時間最晚的作品之一。如果只看現存的唐宋摹本,《寒切帖》則是書寫時間最晚的那一件。換言之,《寒切帖》是王羲之最晚年書法風格的代表,為研究書聖的風格演變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標尺。那麼,《寒切帖》代表了怎樣的風格?
  • 書法史最勤奮的人,每天能寫3萬字,草書曾經獨步天下!
    在書法史上有一個傳說,趙子昂能「日書萬字」,每天寫一萬個字對於今人來說困難很大,但是趙子昂卻能遊刃有餘,這不僅是對於筆法和字法的精熟掌握,更是一種功力的體現。康裡巎巎草書《張旭筆法卷》很多人一天,這像個蒙古名字,沒錯,他是個蒙古人,也可以稱得上是書法史上最勤奮的人,每天能寫3萬字,草書曾經獨步天下,堪稱書壇一絕。
  • 草書可分為哪幾種呢?
    談中國書法時,我們通常會說有篆、隸、真、行、草五種字體,而楷書又有歐、顏、柳、趙四大經典字體,那麼草書是中國書法中最能發揮書法家個性的書體,同時草書也是難度最大的字體,實際上草書規矩更嚴格,基本上要求筆筆中鋒,草書看起來隨意其實法度很嚴,歷來上能達到草書大家的書法家並不多,草書也是書法發展演化出來的一種書體
  • 他的草書曾獨步天下1000多年,功力精絕,連王羲之都甘拜下風!
    比如,很多非書法行業的人會堅定不移地認為「唐楷就是書法的基礎」,其實這種論調何其無知,只要稍稍懂一些書法史就不知有如此貽笑大方的看法。而楷書在書法史上基本可以分為晉人楷書、唐人楷書、北碑,三種楷書體系不同用筆也有較大差異。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源是將學校學生書寫規範字跟書法藝術混為一談。甲骨文、小篆、隸書、草書都是一個獨立的書法體統,這些書體形成的時候,楷書尚未產生,何來書法基礎之說?
  • 他被譽為「明朝王羲之」,這位館閣體鼻祖的書法,令人刮目相看
    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頗具晉唐古法,又有子昂筆意,唯更加甜熟,沈度的《敬齋箴冊》,被譽為館閣體的頂級水平,被後人拿來模仿,才不幸成為館閣之濫觴。「清四家」之一的清朝書家王文治說:"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
  • 草書的品格——董佩君書法追夢之旅
    佩君初練書法,就從唐楷入手,每日臨帖不輟,還勾摹了整本顏真卿《家廟碑》,柳公權《玄秘塔》,以及《鄭文公碑》等。他以十多年苦練楷書之童子功,築牢書法根基。繼而從一九七五年起,廣獵博涉眾多古代書家的草書作品。這些千百年來的草書碑帖,在冥冥之中,與他內心喜歡草書的那種流暢與飛揚,有了某種感應和共鳴。他頓悟,草書的形態與書寫,跟他的性格更為契合,也更適合抒發他的個性情感。
  • 6個常見字古怪的草書寫法
    王羲之草書《初月帖》從草書書法的發展演變形式來看,無非就是省筆和連筆,其中省筆是草書發展的核心。但究竟怎麼省,省多少筆,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最初必定存在一個無序發展的局面,各路書家均按照自己的感覺想怎麼省,就怎麼省。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草書篇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草書篇特別是狂草,幾乎是一筆到底(又稱「一筆書」、「連綿草」),其體勢連綿,「如流水速、拔毛連茹、上下牽連」;常「借上字之末為下字之始」,使上下字相連但要注意牽絲、縈帶的使用必須恰到好處,出之自然,不可刻意追求、狂怪繚繞,造成點畫不明、字跡不清,虛張聲勢。連綿要以輕細為宜,方可自然生動,如「精、乃、獻、致」。第三是節奏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