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的藝術界,幾乎每一個領域都有著許多傳世的經典,這些傳世的經典,指引了後來者的繼承和延續以及創新。
在書法史上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無數經典法帖,書法這一門藝術可能就是斷絕了。在古代的傳統法帖當中,有許多影響後世極為深遠的經典。是後人學習書法不可錯過的絕好範本。
最高的經典,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了。
書法史上從梁武帝時期楷書,皇家便致力於搜集王羲之的法帖,這種「搜集」不乏巧取豪奪之舉,例如「蕭翼賺蘭亭」一事,到了唐太宗時期,皇宮內藏王羲之法帖總計有3000多紙。
唐太宗將這3000紙,其中每一丈二尺而一卷,將其相似的內容連綴成卷。
在數卷王羲之的法帖當中,其中最經典的一幅作品乃是記錄了王羲之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這14年的草書信札。橫跨了整個王羲之的中晚年時代。
在一部《法書論》當中有這樣的記載:
「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
這件作品便是著名的《十七帖》。
有人說:《十七帖》是王羲之留給後人的一部「草書聖經」。事實也確實如此,學習草書的人如果不對《十七帖》進行仔細研究,那麼他的草書水平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十七帖》可以稱得上「草書之祖」了,後世草書名家無不是從此帖當中得出教益而後卓然成家的。
《十七帖》在草書界的地位就好比《集王聖教序》在行書界的地位一般,當然,這兩部帖當中的諸般技巧,也完全可以應用到其它書體當中!
真正高明的書法作品絕不會是「狂怪」之作,個性極為突出的作品也絕不是普通的書法學習者應該學習的作品。而這件《十七帖》的境界可謂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種「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境界,無絲毫習氣。
後世學習者學習《十七帖》,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個性,從而形成千人千面的面目。歷來被學書之人奉為「書中龍象」!
《十七帖》當中幾乎包含了草書系統中你所需要掌握的所有用筆之法、結字之法和謀篇布局之法,有人說,將這本帖練好的之後,你必能有大成就!
可惜的是,《十七帖》傳世僅為拓本,對於初學者來講大為不利,若是沒有「透過刀痕見筆痕」的功夫則很難把握其筆法要旨。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一部經典的墨跡臨本,來對照練習,這也是古人練字的一個妙法。
在歷代臨摹《十七帖》的作品當中,蘇東坡臨本僅得其意而不得其形,米芾臨本也僅而拓本,康裡子山臨本,將筆法做了簡約處理不可學,趙子昂的臨本,得其形而失其意,項元汴、董其昌等人的臨本皆不如意。
在明代有一個不知名的教書先生,他一生以臨摹《十七帖》逼俏而使後人銘記,他就是朱大有,他臨摹的《十七帖》堪稱千古無雙,直入晉人門戶,以漢魏筆法作為依歸,完美還原出《十七帖》當中晉人神髓,他臨摹的《十七帖》也成為了後世學習草書經典的入門典範。
對照著朱大有的《十七帖》墨跡臨本,再去看王羲之的原拓,你對於《十七帖》的領會將會更加深刻,這就好比有一位極為高明的老師為你細細指點一般!
如今,我們將朱大有臨摹的這件《十七帖》按照原作大小進行1:1複製,還原出了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字字與真跡一模一樣。
欲購此朱大有臨《十七帖》,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