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帶大家學習一個瑜伽練習中簡單的細節,注意大腳趾的調整可以讓腳的骨骼,韌帶和肌肉中去創造穩定性,增強身心之間的連接,並為安全舒適地擺放瑜伽體式作為堅實的基礎。
有時,最小的調整會改變在瑜伽姿勢中的舒適度和穩定性。
例如,關注一下大腳趾。大家可能會認為它們無意識地起作用,尤其是在諸如一隻腳的平衡之類的體式中。但是,在體式練習中更加注意調整大腳趾,可以徹底改變身體對齊方式和平衡感,使身體沉穩地紮根。
在例如,在Uttanasana(站立前彎),注意腳的重量在哪裡。我們許多人可能練習時是臀部後仰,腳後跟就在承受重量。這樣可能造成堆疊骨骼,並可能使腿筋附著在骨盆處。但是,一個簡單的細節,注意的大腳趾調整,可以在腳的骨骼韌帶和肌肉中創造穩定性,增強身心之間的連接,並為安全且舒適地對齊的體式奠定堅實的基礎。
那麼,在瑜伽解剖學是如何分解大腳趾的呢?大腳趾中的肌肉支撐組成弓形的韌帶和骨頭。健康的足弓(與倒下的足弓相反)起減震器的作用,將運動力通過腳踝傳遞到膝蓋,再沿身體的運動鏈傳遞,可能會導致對齊,關節健康和肌肉力量。
例如,大腳趾屈肌(使腳趾彎曲的肌肉)可能會改變最大的臀肌,即增強臀大肌的力量和有效性。為了使大腳趾肌肉做好工作,保護身體免受衝擊和不穩定性,它們需要動態穩定,這意味著它們應該對運動,體重和平衡的變化做出反應。
好消息是可以訓練自己的大腳趾。
以類似「站立彎曲」的姿勢,
將大腳趾的腳趾球部分均勻地壓入墊子中。不要握住腳趾,而是想像正在輕輕地按一個按鈕。按下按鈕的動作可以增強大腳趾屈肌,喚醒腿後部肌肉的動力鏈,並使臀部在腳踝上方對齊。增強大腳趾屈肌後,需要使用Adho Mukha Svanasana(下犬式姿勢)之類的姿勢來拉伸它們。
為了保持腳趾的動態穩定性,需要伸展運動和加強運動。
下面帶大家熟悉腳底的解剖結構(也稱為腳底表面)將有助於提高對如何接合大腳趾去練習體式。大家參考下方圖片,
大腳趾由兩個關節組成:pha趾(MTP)關節將腳前部的長骨(met骨)與大腳趾(指骨)中的第一根骨頭相連。它在大腳趾的腳底形成丘。指間關節是大趾關節。膠囊(包裹關節的韌帶囊)和韌帶覆蓋並穿過兩個關節,用來提供靜態穩定性。
最後,讓我們看看這些關節如何運動的?屈曲大腳趾是由兩塊肌肉控制的:長屈指幻肌(FHL)和短屈指幻肌(FHB)。它們由外展肌和內收肌幻覺輔助。FHL起源於小腿下方小腿背面的最深部分,並通過腳底周圍的肌腱連接到IP關節的底部。FHB彎曲MTP關節。所有這些肌肉都可以支撐足弓。輕輕按壓大腳趾可保持MTP關節的穩定性,並激活從腳底到腿筋和臀肌的肌肉動力鏈。雖然無法自覺地改變韌帶,膠囊和骨骼,但是可以通過移動肌肉來增強站立姿勢時的力量和穩定性。
下面帶大家挖掘腳趾力量的4種姿勢?嘗試以下瑜伽姿勢以增強支撐大腳趾的肌肉的力量和活動能力,然後觀察對紮根和平衡的感覺的轉變。
給大家分析第一個幻椅式的細節?(其他三個同樣的理論)
大腳趾併攏,腳後跟稍微分開,吸氣以使手臂沿耳朵延伸並彎曲膝蓋,將臀肌降低,向下壓大腳趾的腳趾球的部分,腳的外邊緣以平衡足弓。沿著身體向上移動,將膝蓋壓在一起(同時將動作保持在腳上),然後接合臀部。
這是如何通過肌肉和筋膜或結締組織的動力學鏈,從腳底到腿後部將大腳趾連接到核心的。
讀完這篇文章是不是感覺又豐富了自己的瑜伽修行之路,堅持閱讀,共同進步!
感恩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