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唐代〕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這首詩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頓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
詩人是一個文弱書生,他心中也嚮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他在詩中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裡詩人不用陳述句而用設問句,表面看起來,詩人是從反面襯託投筆從戎的必要性,實際上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
2、《小松》
杜荀鶴 〔唐代〕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長滿松針的小松樹長在深草叢中看不出來,現在才發現已經長的比蓬蒿高出了許多。世上的人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雲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雲霄了,才承認它的偉岸。
《小松》借松寫人,託物諷喻,寓意深長。詩人出身寒微,雖滿腹才華卻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裡的「小松」正如詩人自己,正是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詩情與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裡得到有機的統一,字裡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3、《苔》
袁枚 〔清代〕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溼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是不宜生命成長的,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採。
4、《揚子江》
文天祥 〔宋代〕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這首詩是詩人自鎮江逃脫,在海上漂流數日後,歷盡艱險回到長江口後寫的。這首詩語言淺近,運用比興手法,觸景生情字,裡行間表現出堅定不移的愛國主義精神。
詩人運用比興手法,觸景生情,抒寫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誓不罷休的堅強信念,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對祖國的堅貞和熱愛。
5、《從軍行》
楊炯 〔唐代〕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裡,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
這首詩具有明快的節奏,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人留下了豐富的想像餘地,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6、《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唐代〕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此詩作於唐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這首詩顯示了詩人自己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襟懷,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同時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這首詩層層深入,言簡意深。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堪稱劉禹錫的代表作品。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所表現的身經危難,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給後人以莫大的啟迪和鼓舞,所以古今傳誦,交口稱讚。
7、《行路難·其一》
李白 〔唐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因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複雜變化。詩人的心理,急遽變化交替。
詩中通過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汙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鬱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8、《登鸛雀樓》
王之渙 〔唐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裡」「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
9、《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清代〕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
時值鴉片戰爭爆發,正是詩人辭去禮部主事之職的時候,他這個時間辭官絕不是臨陣逃脫,是為了到家鄉主掌書院,聚徒講學,把自己的學業和思想傳給生徒,以變革的熱情和未來的憧憬啟迪他們,為國為民儘自己的最後一點力量詩人心中擔憂國家,這首詩則表現詩人辭官的決心,報效國家的信念與使命,以及獻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語氣樂觀,形象生動,極富藝術魅力。
10、《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唐代〕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盛唐優秀的邊塞詩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三、四兩句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是因為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