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校園招聘季,然而一些「另類」的招聘試題受到了求職者的質疑,相關話題一度登上熱搜。
近日,有媒體記者採訪了遭遇「奇葩」招聘的求職者。有報考銀行的考生反映題量太大,且包含粒子的靜態能源公式、太陽系天體學原理等內容,感覺和要應聘工作的關聯度不大。有應屆畢業生在企業最終面試時得到的題目是:如果準備了4杯水卻來了5位領導,應該如何分配?還有一些女性求職者表示,婚戀與生育等與專業無關問題反覆出現在她們的求職路上……
這些情況一經傳播,就在網上引發了廣泛討論。應該說,不同的招聘單位有權利立足未來發展需要和人才結構補充需求,自主決定招聘考試內容和形式,對應聘者進行各種維度的考察。從這個角度看,報導中招聘方和相關專家給出的「大題量是為了看知識面廣度和探索知識能力邊界」「出奇葩問題意在考驗求職者臨場發揮能力」「部分對初始專業技能要求不高的崗位需要綜合素質高的通用型人才」等解釋,有一定道理。
即便如此,相關內容仍然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招聘一方固然可以期待應聘者知識面廣博,但如果試題內容和實際工作出現嚴重脫節,甚至完全跳到另外一個專業領域,那就不太站得住腳了。太陽系天體學原理能在銀行工作中發揮什麼作用呢?給5位領導分配4杯水,到底是人際交往能力的體現,還是偽「職場生存之道」的灌輸?種種質疑並非落選者「酸檸檬」心理髮作,事實上,連通過面試者也認為這種題不應該出現,無疑反映出應聘者和招聘單位之間存在觀念錯位。
因此,在「往年題目也很難」這一不變的大前提下,不能單從表象看待年輕人的不滿,而應該理解他們面對招聘「奇葩」試題時內心深處的焦慮所在。
一方面,對「奇葩」試題吐槽,意味著這屆年輕人遇到問題時更願意直接說出來。和前輩相比,他們個性突出,敢於在網絡上發聲,並擅長用戲謔的語氣解構嚴肅。諸如「單看考題還以為招聘行長呢」「太(內)卷了」「面試造火箭,入職擰螺絲」之類的調侃,讓眾多求職者頗有共鳴,正是他們一邊通過吐槽緩解壓力一邊不得不繼續投入激烈競爭的矛盾心理的生動表現。
據教育部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今年在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的基礎上,還要疊加疫情影響下招聘崗位浮動、出國留學難成行、海外畢業生回國等多重因素,找工作這件事對應屆求職者而言,必然會變得更重要也更謹慎,吐槽是一種釋放壓力和尋求理解的方式。
另一方面,「綜合考慮」或在某種程度上模糊了招聘自主權的界限。職場中各種或直白或隱形的歧視由來已久,「家庭和工作怎麼平衡」「什麼時候結婚」「是否準備生二胎」等無關專業卻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給女性求職帶來了很大困擾,甚至還有用「星座不和」「屬相相衝」等奇葩理由淘汰面試者的情況。這些顯然已經超出了合理範圍。而基於應聘者相對弱勢和被動的現狀,人們難免擔憂,如果各種另類招聘試題都被歸為「多元化」,那麼其邊界究竟在哪裡?甚至,「綜合考慮」會不會成為部分公司設置隱形門檻,並對招聘標準含糊其辭的藉口?
說到底,花式吐槽背後對應的,仍然是求職者正當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的老問題。年輕人用搞笑誇張的語氣分享遭遇,有關方面在分析問題和提供建議時卻不宜浮於表面,看到苦澀本質,找出癥結所在,讓法律維權渠道真正暢通和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消除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