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織的歷史文化,從時間線上來看,是忽遠忽近的,這導致我們現在很多人,都無法客觀理性地認識日本。
「日本恰如嬰兒追求母乳般貪婪地吸收了朝鮮和中國的先進文明,於是從野蠻階段,不久即進入了文明階段。」
這是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說的,聽上去好像日本沒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可是無論從事實表現上,還是從文化本身,在全國範圍內,還是找不出與其相似太大的國家。包括朝鮮與中國。可以說,日本沒有中斷發展自己獨特的文化,只是形成自己文化的路上接受很多其他的借鑑。
歷史上,中日交往2000多年,從隋唐時期,日本就已經大規模學習中國文化,使節,留學生,最重要的是那些高僧,源源不斷向本國提供先進文化。不過宋朝之後,日本漸漸不向中國朝貢,對中國文化的學習,也沒有先前的如饑似渴,他們好像選擇了漸漸脫離中國。後來就有了軍事上的一些罪惡行徑,人盡皆知的。
這先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導致中國人看日本,往往有兩大誤區。
第一是文化上的,中國是個熱愛和平,有地域情懷的國家,事實上,中日共屬於東亞文明,國人先入的想法是「團結一家親」的共同體傾向。對於中日友好,不少人都有這樣的傾向,「歲月兩千玉帛,春秋八十幹戈,一朝齊唱睦鄰歌,籬畔菊花萬朵。世代和平共處,橫空劃出天河,要教四海不揚波,子子孫孫毋惰。」郭沫若就曾經在他的《西江月》中表達過這樣的想法。
然而,與這種良好願望相比,現實卻是當下不少日本人總願意把中國看成異類,而不看成同類。他們認為中國是亞洲的,日本是歐洲的,即所謂的「脫亞入歐」。以至於到了後來他們信奉了西方的價值觀,在文化上就不怎麼對中國存在原來的認同感了。
所以在文化上就顯見矛盾之處。
第二點是歷史的,緣由當然是讓人不愉快的侵略戰爭。對文化上曾經的老師的侵略,也可以看作是道德上的。日本在近代史上對中國的巨大傷害,使中國人對日本人的看法在古代已有的文化優越感基礎之上又增添了仇恨的成分,特別是當日本有人不肯就侵略歷史反省和道歉時。
儘管兵刃相向的日子和原本2000多年的歷史比起來差得遠了,但是足夠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下殘忍,無良知,無是非等等的觀念。不少人甚至認定中日將來還是「必有一戰」。
中國人對日本態度的尷尬也就來源於此,一方面有文化歷史的影響,同時又不得不承認日本確實有驚人的經濟和文化成就。特別是到過日本的人,還不得不對他們的社會治理和人的素質給予認可。
近到領土相鄰,遠到同洲相侵。
中國人究竟應該如何看日本?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這其實是一個可以思考,可以探究的現實問題。用仇恨不行,用蔑視不行。因為當初的日本就i是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快速成長的。情緒化和主觀臆想,都不是理智的對待。或許答案就是深入了解。
原因在於深入了解具有兩面性,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是敵人,這是最好的手段,如果是朋友,這樣當然也不錯。拋去歷史的文化的偏見,重新呈現日本,不美化,也不醜化,這就是深入了解的前提。
日本離我們這麼近,我們沒有理由不了解它的,甚至我們都有義務知道為什麼地理上離我們這麼近,卻在心理上又離我們這麼遠?
對一個國家最好的禮物和最惡的意圖,從來都是了解,這也是區別與歷史和文化的誤區,我們應該操持的正確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