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日元紙幣上的新渡戶稻造和樋口一葉
從1984年到2004年間流通的5000日元紙幣上印著新渡戶稻造(1862—1933)的頭像。他是一位國際政治活動家和教育家,自幼就接受西洋文化的薰陶,上大學時立志要當構築和平太平洋的「太平洋之橋」,提出以「要將西洋思想傳到東洋,將東洋思想傳到西洋」為己任。
1919年後新渡戶被推舉為國際聯盟事務局次長,負責日本國際上的宣傳與發展工作。他以其卓越的才華為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被視為「國際聯盟的明星」。
在教育上,新渡戶曾經擔任過東京大學預備校校長、東京女子大學首任校長、東京女子專科學校(今日位於新宿的文化女子大學的母體「文化學團」)校長,為明治及大正時期的女子教育貢獻頗大。他用英文撰寫的《武士道》一書,不僅對「武士道精神」加以美化,稱之為「高尚的道德」、「日本固有的東西」,還對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加以辯護。這使其成為日本精神和倫理學的權威,還因此獲得明治天皇的召見和嘉獎。
最近,國內將出版我編譯的一套新渡戶的叢書,第一部叫:《日思錄》,不久將問世。
2004年印製的5000日元紙幣上,開始出現一位新的面孔,這就是被稱為「明治才媛」的樋口一葉。樋口一葉(1872—1896)生於東京都,是明治新時代婦女社會角色變化的先驅者,日本近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早期開拓者,有「明治紫式部」之稱的平民作家,也是第一位出現在日幣上的女性。
樋口從小喜愛讀書,主要靠閱讀家庭藏書自修,後來進私塾「荻之舍」,學習和歌、書法和古典日文,由此打下堅實的文學功底。只因家庭變故,生活陷入困境,才決定以寫作掙稿費來維持生計。
1891年經人介紹,成為《朝日新聞》的記者,並投入舊派大眾作家半井桃水門下,開始學習小說的寫作技巧,很快以《埋木》、《雪天》、《琴聲》、《暗夜》等短篇小說的發表而一舉登上文壇。1894年12月到1896年1月,是樋口一葉創作生涯的巔峰,後世文學評論者稱之為「一葉的奇蹟十四月」。
在短短的時間內,她寫出了《大年夜》、《濁流》、《青梅竹馬》、《岔路》和《十三夜》等一系列珠璣之作,頓時轟動文壇。長年困苦生活和過早凋謝的愛情使得一葉身心交瘁,被結核病無情地奪去她年僅二十四歲的生命。
人們在她的抽屜裡發現寫給自己的座右銘,稱自己「是為了撫慰世間女性們的痛苦和失望而降生到這個世上的《詩(小說)神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