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手裡壓著一篇咖啡和一篇鬆餅的文還沒有發,但給最近潮溼溫暖而又混沌的天氣牽動了情緒,遂決定先寫一寫最近的「網紅青團」。
△並沒有見到期待中金色的油菜花田!
我常說生長在廣東,說是四時如春,細究起來不過是「沒有四季」,不分季節、時時保持蔥蘢姿態的草木,繁盛而又有點乏味。
大三的清明節,突然臨時起意,想要去婺源看油菜花田、看看山花爛漫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三個女生分頭行事,迅速搞定了去程的火車票、沿途的住宿和大概的行程。第一次乘火車出行就遇上了洶湧的返鄉祭祖人潮,車廂的過道裡或坐或站滿滿的都是人。當時滿心都是對春天景致無限的嚮往,倒是全然沒有想到回程我們將變成過道裡站票大軍的一員。
△山好水好,倒也算是不負春光了!
當時的深圳大約和現在差不多,潮溼的空氣隱隱帶著夏天的燥熱。所以當踏出火車站,清涼的空氣將我包圍的時候,我似乎已經觸碰到了想像中的春天。三四天的行程都輾轉在幾個山村之間,住在木頭隔間的簡陋農家裡,每天都會有一個人碰上洗澡洗一半沒有了熱水的尷尬,這是我們為了尋找春天付出的小小「誠意」。然而很可惜的是,我們去得不巧,油菜花已經在上一波暖空氣裡盛放過,當我們上山徒步的時候,只可見略顯單薄的金黃色點綴於山腳的田裡。山坡上梯田的層次因為並不太多的花朵,而顯得不甚分明。我所想見的"樹上開滿花「的情景也不得見。彼時山中只有無盡的屬於春天的那種綠色,清淡、溼潤。
△我們就住在塊田旁邊哦!
想像中的春天既然不得見,那麼就好好吃吧!
那些代表著春天的味道!
我們住的其中一戶人家也做私房菜。天井門廊的橫梁上掛著的燻肉取下來,和清早上山摘的野菜混著辣椒一起炒,便是極為下飯的一道菜。鮮嫩的春筍也是他們自己挖的,和真正放養的母雞咕咚咕咚燉一大砂鍋。談不上什麼廚藝,但美味有時候很簡單,最新鮮的筍在足夠的油脂慢燉中澀味盡除,悶頭吃完,除了再來一碗,說不出別的什麼更好的讚美。
△那幾天的行程就是背著行李和單反穿梭在一個個鄉村之間
在幾個已經變成「景區」的古村裡看民居,「景區"裡還有許多真正居住在那裡的村民。偶然穿過一條小巷,看到有個老阿婆在簷下,將一筐筐冒著熱氣的綠色糰子放在架子上晾涼。那時候我還不知道青團是什麼東西,墨綠色糰子柔嫩可愛,靠近一看,糯米皮上可以見到沒有完全搗碎的草葉。老阿婆說是清明準備上山祭祖的艾草餅,也做一些來賣。話說到此,怎麼能不趕緊來幾個。甜的鹹的,都忙不迭往嘴裡送。甜味的裡面簡單的包著白砂糖,最奇妙的是鹹味的,帶著青草味道的糯米皮倒是不太粘牙,和餡料裡面的脆而鹹的蘿蔔乾一起形成有趣的口感的對比。我們站在別人家的門簷下,吃著這隻屬於這個時節的食物。
那一次的旅行,雖然規劃得並不周全,時機不佳,往返交通更是吃盡苦頭,但後來再也沒有過像這樣的真正貼近自然、融入當地居民的旅行了。每至清明,除了遺憾當時沒有見到燦爛的油菜花海,便是懷念這艾草的味道了。至於青團這個名字,倒是後來在上海朋友那裡聽來的。青團並非特指用艾草做的糯米糰子,也包括其他幾種綠色野菜,如泥胡菜、漿麥草、小棘姆草、鼠麴草等等。這裡其他幾種我並不認識,只吃過墨綠色的鼠麴草糰子。這幾種青草,似乎只有艾草更為「著名」。艾草自古就是帶有「闢邪」之用的香草,其實是因為它氣味特殊,有驅蟲之效,燒水沐浴可以消毒止癢,食用又有驅寒祛溼的作用。在這樣溼噠噠的天氣裡,倒真是非常「實用」呢!
這幾天看到了好多青團的「評測」,
看完又吃不到,
不如自己動手做做看吧!
材料
新鮮艾草嫩葉400g
糯米粉300g
粳米粉60g
白糖10g
小蘇打1茶匙
這個分量約為16個青團
——————
紅豆150g
白糖75g
做法
先做紅豆沙餡料,這個做法可得360g紅豆泥
1.紅豆加水燒開煮10分鐘,控幹水分
2.重複步驟1三遍,以去除澀味
3.加入紅豆高度兩倍的水和全部白糖,燒開後轉小火
4.紅豆開花變軟以後,取一把木勺子不斷攪拌
5.用勺子將紅豆邊炒邊壓成泥,收幹後晾涼備用
青團皮
1.燒開水汆燙艾草葉,可加入1小勺小蘇打保持顏色
2.艾草葉稍微變軟即可取出,並用流水衝洗
3.將艾草葉稍擰乾,放進料理機加半杯水打成泥
4.混合粳米粉、糯米粉和白糖,緩緩倒入艾草泥
5.混合至盆底有少量乾粉時停止加入艾草泥
6.充分揉勻後,分成50g一個的粉團
7.紅豆泥按照粉團個數分割為20~30g一個
8.包好後,開水上鍋蒸15分鐘
9.出鍋後趁溫熱刷上豬油,包上保鮮膜保溼
△記得刷上油再包保鮮膜喲!
做成鹹味的餡料也很好吃!
有點像是艾草糯米皮的餃子吧!
享受還剩一半的假期吧😊
***
Erica | edit & text & photo
*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