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永遠不缺這樣一批人。
他們迷茫,小心翼翼,用盡力氣工作,領著微薄的薪水,在職場談判上,總是處於弱方,話語權是一種奢侈。
這群人,就是持續進入社會中的職場小白。
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14萬。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874萬,人數翻了好幾倍。
這些龐大的畢業生群體,給職場每年源源不斷輸送著新鮮血液,同樣也是職場中最容易被剝削的對象。
即便如此,即將步入社會的小白,無須義憤填膺嫉妒別人的風生水起,也無須妄自菲薄看低自己。
不如接納這種現實,同樣也提前做好應對之策,畢竟還是那句老話最實在:打鐵還需自身硬。
作為過來人,我也讀了本科,在社會上已經工作了很多年,從象牙塔到赤裸裸的職場現實生活,我的認知顛覆了很多。
加之今年我也有親人剛好考上大學,所以,我想趁此機會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希望幫助即將出身社會,或者剛剛出身社會的青年朋友們,儘早找到個人定位角色,讓個人職業發展更為快速順暢。
那麼,職場小白應該如何快速適應社會,並在職場中迅速樹立核心競爭力呢?
答案就是:未雨綢繆。
競爭力打造不是一蹴而就,如果等到馬上出身社會了,才開始修煉,那麼就落後很多了。
以下我就拿大學生這個龐大群體作為例子,詳細聊聊。
比如現在很多大學生,告別了高中的苦逼生活,就在大學裡放飛自我。
逃課,掛科,看電視,打遊戲等等,時間都被荒廢了,真正用到學習上的時間寥寥無幾,幾年過去個人積累幾乎為零,等到找工作時,就容易碰一鼻子灰了。
因此,提前正確認知,並在大學裡就開始準備積累,這才是關鍵。
為啥大學時光這麼重要?大學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對一個學生出身社會,有著怎樣的作用?
我認為,大學就是一個人從學生變為社會人的過渡階段。
從小學到高中,老師往往是監督授課的角色,控制感強。
到了大學,很多大學管理會鬆弛一點,我們會發現,老師不會天天逼著你學習,更多的是在培養一個人的自我學習能力。
這和高中時期的教育方式差別甚大,所以,迷茫找不到方向,每天過的渾渾噩噩,是很多大學生的共同現狀。
倘若自制力不佳,加上周邊學習氛圍不濃厚,往往學習就變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其次,從小到大的學生生活,讓人一直處於溫室之中,基本上和社會生活沒有什麼接觸。
大學仿佛就是連接學校和社會的紐帶,也算是一個緩衝地帶,幫助學生適應生活自理和精神獨立,為日後進入社會以及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提前做好準備。
此外,我們更不能忽視大學的學習時長,一般根據專業特性,持續在3-5年之間。
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絕對是拉開人和人差距最大的時段。
想一想,如果一個人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點,3年或5年後,這個積累程度到底有多恐怖?
再想一想,一個把大學時光荒廢的「學渣」,和一個大學裡學習充實的「學霸」,幾年之後,走入社會時的能力差距又有多大?
進入職場後,擁有眼界學識,技術能力,實踐經驗儲備的「學霸」,能夠更快和社會接軌,必然要比同齡人,高出更多競爭力,多出更多選擇機會。
等學渣找工作時,除了學歷,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沒有任何優勢,得重新根據職場需求發展自我基礎能力,這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
對比下來,初入職場3年內,學渣在打基礎,對學霸來講,早在大學裡就把基礎鞏固的七七八八,開始邁入多維能力打造和社會資源積累的進階時段了。
當然,每個人都會面臨諸多誘惑,也喜歡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比如學校班級的學習氛圍不好,約著逃課不學習;宿舍同學的不思進取,一起打遊戲看電視;為了談戀愛,毫無節「度」,花錢又費時間等等。
主觀上,自己沒有目標,沒有想法,不反思不堅定不行動,容易被別人影響,半途而廢。
雖然如此,我想說:你就是懶。一邊抱怨自己很忙很累,迷茫沒有方向,一邊又整天吃喝玩樂,缺乏自律約束。
相比職場生活,大學的空餘時間非常多,除了課程學習和學習交流,大多數時間都可以自己掌控。
如果這些時間都能夠被充分利用起來,堅持嚴格的自律,去學習積累,就可以甩開很多不努力的同學一大截。
除了專業課程,如果剛開始實在不知道應該學什麼,那就閱讀。無論什麼方面的書籍,只要是好書,就堅持讀下去。
如果每天能夠保持閱讀幾小時,三四年後,閱讀量和知識量都是相當可觀的,而這些積累將會變成一生的精神財富。
因為進入職場後,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節奏擠壓著人的精神和時間,真的真的真的再也沒有那麼多的整塊時間,可以去認真專注的閱讀了。
即便如此,通過閱讀所積累的價值,卻是大多數職場人拉開差距的源頭。
所以趁著正年輕,何不趕緊行動起來,不要等到沒有時間又年紀大了,才來惡補,那時候,便已經失去了很多資本和機會了。
況且,我相信,如果能堅持閱讀一段時間,絕對也不會剛開始那麼迷茫了。
我有個大學同學,當時大家都在玩,他卻在自學photoshop,以及後期剪輯。當時我們的專業是新聞學,photoshop和後期剪輯其實只算周邊課程。
但是,他扎紮實實地也去學習這些,在大學時,我們就知道他已經積累地很出色了。
畢業之後,聽說他很快就找到工作,在一家非常有名的電視臺,做了後期剪輯工作。
回顧下來,就是因為他在大學裡對剪輯的全身心學習,讓他更快得到了機會。
因此,大學階段的學習時間非常寶貴,在這期間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為明天打下堅實基礎。
不要羨慕別人的輕鬆,沒有壓力,因為每個人都逃不開壓力的魔掌,只是有的人選擇了先苦後甜,有的人選擇了先甜後苦。
最後,我也立足多年的職場生活,簡單分享一下,可以在大學階段需要修煉的幾項關鍵能力。
第一項能力就是開闊眼界,提高認知格局。
擁有廣闊視野,思維靈活,除了積累知識,減少偏激思維危害,還可以形成全面開放的思維習慣,幫助自己更快做出更正確的決策。
鍛鍊這項能力,可以經常去圖書館閱讀,書籍類型最好廣泛一點,各個學科範圍廣泛涉獵。
比如文學著作,個人管理,知識科普,專業文獻,世界歷史等等。
具體歡迎翻看我的這篇文章,詳細聊了聊閱讀的好處《不讀書和愛讀書的人,差距能有多大?》,以及如何挑選一本好書《「買了50本書,看完懵逼了」:垃圾書,坑了多少年輕人》。
除了閱讀,建議多出去走走,實地感受。
去感受都市繁華;去博物館美術館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去做義工了解他人的生活故事;去實習兼職深入觀察職場運作;多和上進優秀的同學交流,互相借鑑……
第二項能力就是專業技能的鑽研,達到精通。
這裡的專業能力指的就是大學所學的專業。
這個就非常簡單粗暴了。如果你沒有其他職業方向的想法,那麼就沉下心先學好自己選的大學專業。
當專業能力過硬,積累深厚,才能比別人更出眾,更有優勢。畢竟是否具備符合崗位的專業能力,是企業決定錄用的重要指標。
專業能力是職場人吃飯的飯碗,也是核心競爭力所在,是個人能力中的長板。只有長處越長,才會容易被注意到,獲得更好機會。
所以,要學的精一點,深一點,廣一點,以追求極致的心態學習。
不要局限於課本上或者老師教的東西,學的「廣」一點,圍繞重要專業知識點,去延展,去探索,不斷豐富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認知和實踐打磨。
我們常常對一項能力的掌握程度,會用熟悉,了解,精通等詞來形容。對於專業能力,一定要達到精通水平,才能擁有較高的職場競爭力。
第三項能力就是綜合技能的修煉,打好基礎。
綜合技能包括人際溝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思維決策能力,某技能應用水平等等。它其實是一個多元化的存在。
未來職場上,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巨大。複合型人才不僅擁有自己的長處優勢,同樣其他周邊能力也是不弱的。
在一些職位招聘信息上,我們就會看到一些應聘要求。第一條往往就是學歷專業能力的看重,後面的就是一些周邊能力的要求。
比如會要求PPT製作,會修圖,會做視頻,創意腦洞大,擁有良好溝通能力,具有組織統籌能力等等。
這些周邊技能和能力,就像是加了buff,為職場競爭力增色不少。
而這些能力的學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步積累。至於學習資料,網上的資源也是相當豐富。
主要看自己的意願和興趣,能不能堅定不移的鑽研下去。
我認為,光是做好以上三點,就非常充實了,也是非常有收穫了。
如果以前荒廢了,沒有關係。
從現在開始努力,每天都堅持,那麼也來得及。
當每天都進步一點點,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優秀了,覺得很有成就感,迷茫感越來越少。
日後混跡在職場江湖裡,也會非常感概那段賣力的大學生活,感激當初的行動力。
因為在大學學習的東西不僅能夠派上用場,幫助提高職場競爭力,獲得好機會,而且對自己的整個人生影響也是巨大的。
比如這種堅持自律,朝著目標邁進,堅持閱讀,自學鑽研的好習慣,將會如影隨形伴隨一生,成為在社會上披荊斬棘的重要武器。
所以,想從菜鳥小白快速蛻變成社會精英,就趕緊從此刻行動起來吧。
作者簡介陳小傑,熱衷結合個人真實經歷感悟,分享認知學習經驗。公眾號名稱:陳小傑Jane,ID:chenxiaojie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