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為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的一番話,「英語退出高考」的傳聞甚囂塵上。後來幾番澄清,基本又還原成去年北京教委發布的2016年高考方案的模樣,即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多次考試。
其實在4月初中國語文學會的大會上,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就說:「預計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語文數學,英語和其他各科全改為學業水平考試或社會化等級考試,不再列入高考。」他講得十分直白,而講話稿早在3月18日就登在《光明日報》上,只是沒有像顧明遠那樣,引起那麼大的關注。
即便沒有真正退出高考,英語也風光不再。北京去年傳出的另一大舉措是,語文分值從150分調到180分,英語從150分調到100分。總而言之,英語與語數平起平坐的江湖地位,已岌岌可危。
北京教科院副院長桑錦龍說:「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國都很重視外語教學,但卻沒有哪個國家會把外語教學置於母語教學之上。」既然各國都如此,為什麼此前幾十年,英語一直是中國高考的攔路虎呢?又為什麼,現在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讓英語靠邊站呢?
二
有人將其聯想為中國夢的一部分。世界銀行稱,中國GDP在今年就將超過美國。這時候弘揚漢語教育、弱化外語教育,確實可以豐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敘事框架。當年,英語不也是隨著英美兩大強國的崛起而普及世界嗎?
人類史上還沒有一種語言像英語如此所向披靡,從政治、外交、文化、貿易、金融到科技,幾乎已經成為人類各種行為的共同語言。也從來沒有一種語言,拿它當作第二語言的人,遠比當作母語的人數還要多——英語系國家能說英語的人口,如今已是英語系國家總人口的三倍。英國文化協會的數據,到2010年,全球約有二十億人在學英語,也就是說,達到了全球三分之一人口。他們原本估計到2020 年,全世界將有一半人口能用英語溝通,但沒想到英語會「滾出」中國高考,恐怕英國佬要美夢成空。
美國《新聞周刊》說,全球英語熱的背後,「一言以蔽之,都是為了工作」。對印度勞工來說,會說英語,就等於得到了一份電話客服工作的保證。豐田與標緻設在捷克的聯合工廠裡,日本、法國與捷克員工之間的工作語言,別無選擇地也是英語。
即便英美沒落,英語依然透過另一個新帝國──網際網路──繼續稱霸世界。有報告指出,全世界有八成以上的電子化數據是英文,而且66%的科學家習慣以英文來閱讀。英文能力,無疑是網絡時代吸收知識的關鍵能力,將會決定一個人獲取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眾多非英語系國家,正因警覺到這點,才將英語教育當作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標之一。
三
經濟強國日本或許是個異類。08年的調查,日本近七成的企業在錄用新人時,都不重視受聘者在校期間的外語學習成績。0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益川敏英,不會英語,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舉行的諾貝爾獎紀念演講上,除了第一句「I cannot speak English」,就全部用日語。不重視英語,似乎沒擋住日本的腳步,08年他們舉世震驚地共有四人獲諾獎。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高度重視並大規模翻譯外語科技著作。他們的數百家出版社各自負責一個專門學科,只要有重要的外文書籍、文章發表,他們立刻翻譯成日文,使日本科技人員隨時知曉世界最新科技信息。可以說,是發達的翻譯事業,「淡化」了日本人學外語的熱情。
但隨著這幾年日本經濟的滑坡,國民不重視英語也被經濟學家列為了罪狀之一。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就分析,員工英語能力差,導致日企缺乏提升國際營運的競爭力。韓國企業則極重視英語,三星是企業提升英語力成功的典範。李健熙1990年代進行企業改革,即以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為目標,因此三星十分重視員工的語言能力,一般員工的錄取標準是託業英語(注1)測驗900 分,員工要晉升課長則必須達到920 分。三星今天的成就,不用數據,大家也能感受得到。
四
只要美國的孔子學院,還沒有多過中國的新東方,英語的時代就遠沒有過去,不重視英語教育,則可能遭遇日本式的挫折。即使不扯上國家經命運,就個人生活而言,聽不懂英語,也就意味著看美劇英劇只能仰賴字幕組;說不好英語,也就意味著不敢出國自由行。我就是這樣。我喜歡自由自在的旅行,但至今不敢隻身遠赴番邦,就是因為對英語實在沒自信。
我和大家一樣,學過十多年英語,可還是「不會」說英語。見到外國人,四級英語堵在嗓子眼,最有把握的只有Hello和Goodbye。有次我在首都機場打的,那的哥還拉了一金髮美女。我很想和美女搭訕,可搜腸刮肚想不出來。那的哥卻和美女聊得很歡,我仔細聽著,他的發音和語法能把英語老師氣死,可偏偏那美女聽得懂,最後連她剛失戀都被問出來了。美女下車後,我跟的哥聊,他說自己就中學畢業,每天在機場等客常碰上老外,慢慢地竟溝通無礙。
還看過一個段子說,一中國留學生剛出國不久,在高速公路連人帶車翻下懸崖,外國交警趕到後向下喊話:「How are you?」留學生答:「I’m fine,thank you!」然後交警就走了……
我國英語教育的最大問題,和所有學科教育的問題一樣:死板,缺乏實用性。尤其是英語教育太注重語法(考試的重點),實在大可不必。我們是掌握了漢語語法才會說話的嗎?我們的每句話都語法正確嗎?一個每句話都「主謂賓定壯補」俱全的人,你反而會覺得他有病吧。我們的英語課本正把我們教成這樣「有病」的人。
大前研一就說:「世界共通的語言並不是英語,而是文法或語言都不正確的『破英文』。」他的意思是,關鍵不在於你能說出多完美的英文,而在於能否用英文傳達出你想傳達的訊息。所以近幾年日韓興起學一種「世界通英語」(Globish),簡化到只有1500個單詞,卻可以滿足大部分溝通。日本樂天、優衣庫等名企都要求員工學習Globish。
很多支持英語退出高考的人,是認為在多數領域,英語「沒用」。比如畫家陳丹青的經歷常被舉例,他對5個學生的專業資質相當滿意,但按博士生的招考條例,他們必須參加英語考試,結果全軍覆沒。對畫家來說英語沒用,那語文數學就有用嗎?對未來人才來說,英語還是關鍵能力,就好比米飯,不能因為煮得不好吃,就從此不吃了。
注1:TOEIC(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中文譯為國際交流英語考試,是針對在國際工作環境中使用英語交流的人們而指定的英語能力測評,滿分9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