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寫「此地無銀三百兩」,古人該怎麼把錢安全地藏起來?

2020-12-14 赤峰說

古代中國自然是沒有銀行的。第一家具有近代特徵的銀行在清朝光緒年間才成立。漫長悠久的歲月當中,從貝殼到銅錢,再到金銀,古人都使用著稍顯沉重的媒介充當錢幣。

大家可別忘了,「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古人的存錢意識比之現代人只強不差。只不過沒有千姿百態的理財方式與存儲手段,古人只能使用一些單純樸素的辦法。

那麼,古人究竟如何保存積攢下來的資產呢?這當中究竟有蘊含了多少故事與智慧。且往下看。

貯貝

首先不得不說到最原始的貨幣——貝幣。它出現在大約三千到四千五百年前。漢字中的「貨」「買」「賣」「販」,以及許多與產品交換有關的字,都是以「貝」作為部首。

所謂「存錢」在當時就是「貯貝」。由於人們對待貝幣的態度十分珍重,便特意製作了許多精巧的器物用以盛放。流傳到今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雲南一帶廣為發現的青銅貯貝器了。

貯貝器的造型直觀地體現了其實用功能。而裝飾工藝則是附著於造型之上的點綴。最早的貯貝器通體呈竹筒形,蓋子以子母口合於器身。蓋子與器身又單獨附有小耳,用以穿繩聯結。其他的部件,都是後來才逐漸發展起來的。器耳的焊接為提攜帶來便利,而貯貝器由提筒形到束腰形再到鼓形的演變過程中,造型和實用性都在一步步趨向完善。

貯貝器的器蓋往往是最重要的「藝術表現舞臺」,上面的塑造極具典型性、情節性和故事性,以眾多的立體雕像進行裝飾。表達的主題,既包括動物、狩獵、馴馬,又含有戰爭、祭祀、紡織、納貢等雕像,可謂豐富多彩。

比如在這件虎牛搏鬥貯貝器中,器耳的造型就相當引人注目。兩隻老虎攀附在器身左右,四肢健美有力,虎口大張怒視前方。而器蓋處雕飾有彎腰、伸角和猛虎展開生死搏殺的犍牛,器蓋正中樹上有因驚惶而爬到樹之最上端的兩猴,甚至還有因驚恐而展開翅膀、準備飛離這是非之地的兩飛鳥。

虎牛搏鬥貯貝器

令人驚奇的是,考古發現證明這些存放在貯貝器當中的貝殼,竟然來自遙遠的地方。這是一種叫作「環紋海貝」的貝殼,它的產地主要在熱帶地區,如太平洋和印度洋,亦分布在中國的海南島與西沙群島。西南地區絕不可能出產此類貝殼的。因此,若要獲得這些海貝,只可能通過貿易往來接觸到沿海地區。也難怪這些海貝會被視為珍寶,被存放在無比精緻的貯貝器當中。

撲滿

隨著貨幣更替,小巧的銅錢登上舞臺。如果說貯貝器算是「存錢桶」的話,那麼一直沿用至今的「存錢罐」則更令人親近熟悉。古代的「存錢罐」有個更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稱謂,叫做「撲滿」。

不過得先解釋一下,「撲滿」在更早的時候叫「缿」。著名的睡虎地秦簡中有一篇《秦律十八種·關市律》中就有記載:「為作務及官府市,受錢必輒入其錢缿中,令市者見其入,不從令者貲一甲。」東漢的《說文解字》解釋為:「缿,受錢器也,從缶,後聲。古以瓦,今以竹。」隋唐時期的顏師古加了一條注釋:「若今盛錢藏瓶,為小孔,可入耳不可出」。從造型上而言,「缿」與「撲滿」如出一轍,所以晚清考據大家王先謙直接點破:「撲滿者,……即缿也」。

撲滿幾乎是家家必備之物,其外形一般呈圓體、平底、中空,有陶、瓷、竹、木等材質的分別,多數樸素簡約,也有的做成或小豬,或小虎,或小牛模樣等動物造型。由於中國古代通行「天圓地方」的銅錢,古人為了不致頻繁取出,僅在頂端留有一條能投放銅錢的狹長開口。有的撲滿在腹部還開有小眼,好讓繩子插系,懸吊在房梁上。如此一來,鋪滿的主人所積攢的銅錢聚少成多,到了必要之時打碎撲滿,就能一解燃眉之急。

其實,「撲滿」的得名正是由於這一頗具儀式感的使用方法。「撲」有擊、打的意思;「滿」即是對其造型飽滿渾圓的描述。往往只有錢存滿了,才會取出錢來,一把擊碎,「滿則撲之」,所以這種存錢罐被形象地稱為「撲滿」。

宋代撲滿

「撲滿」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當中。與此相關牽引而出的是西漢名臣公孫弘的故事。日後貴為丞相的公孫弘少時家貧,甚至以放豬為生。後來做過獄吏,年到四十才奮發讀書,待六十高齡才以「賢良」之名被舉薦入京。當他即將走任京城之時,一個叫鄒長倩的鄉友送給他一個「撲滿」,並留下臨別贈言:「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士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可不誡與?」這是讓公孫弘在榮華富貴之後也不要忘記幼年的寒苦生活,應當恪守清廉操守。日後,公孫弘步步高升,位列九卿。但他牢記告誡,並未因身居高位就窮奢極欲,而是一直保持勤儉,蓋布被,食粗糧,生活簡樸甚至粗陋。他還用富餘的錢財開設東閣客館,招納賢才,深得士人愛戴。「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但是公孫弘卻能避開「滿則撲之」的命運,還留下了「後來居上」的萬古美名。

自此之後,撲滿就具有了戒貪的寓意。唐代輔佐君主開闢盛世的賢相姚崇就曾寫過一篇《撲滿賦》,批判貪婪和自滿的惡習。其中名句「謙以自守,虛而能受」既寫出了撲滿的特點,也傳達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

南宋詩人陸遊也曾寫過撲滿:「錢能禍撲滿,酒不負鴟夷。」說明過度聚斂錢財必會招致災禍。民國時期,更有一首《撲滿歌》寫道:「脰細口小腹便便,溪壑日填鄧通錢。不思蘊利生殃孽,詎防瓦裂碎難全。」以此告誡人們切莫過度貪財,以撲滿「碎裂難全」的下場警示世人。

由此可見,撲滿已經從用於儲錢的工具逐漸升華為一種用以教寓的符號。人們世世代代通過撲滿領悟立身處世的道理,得到樂極生悲的啟示。小小的器物,蘊含了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精神瑰寶。

窖藏

古人貯藏財產的方式多種多樣,形形色色。但一般也就分為罐藏和窖藏兩類。上面已經介紹過罐藏。

我們都知道「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古時,有一個叫張三的人,把銀子埋藏地下,又害怕別人來偷,於是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居王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這個故事,就涉及到古人存錢的一種方式——窖藏。

所謂窖藏,就是先把金銀財寶封裝在罈罈罐罐、箱子盒子裡,再在地上挖出深坑進行直接埋藏。由於其手法隱秘,富豪往往青睞窖藏用以保存財富。

窖藏的風氣甚至影響到古人對房產的購置。由於熟知這種儲蓄習慣,後任房主往往都會對自家院落掘地三尺,試圖尋得秘寶。

唐代官府對此出臺法律條文,《雜令》規定:「諸官地內得宿藏物者聽收。他人地內得者,與地主中分之。即古器形制異者,悉送官酬其值。」該條十分慷慨:在公地裡獲得埋藏物,讓發現人取得完全的所有權;在私人地裡獲得埋藏物,發現人與地主各得 50% 的所有權;若系古代文物之類,則由官府收購。

不過,到了宋代,賣主往往傾向於預先向賣主收繳購房的額外費用,作為將來可能挖到金銀財寶的預估補償。這筆花銷被稱為「掘錢」。

沈括的《夢溪筆談·異事》中就記載了一則買房遭索「掘錢」的故事。當時,宋代左丞相張文孝看中了洛陽一棟古宅,賣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追加「掘錢」。無奈張文孝實在喜歡,只得忍痛多付1000多緡錢。朋友都認為付這筆錢太吃虧。哪成想張文孝後來翻修,還真在地下挖出一個石匣,內有黃金百餘兩,總數正好與房款和「掘錢」相抵,張文孝相當於白得一處房產。

由於一般窖藏手段太過常規,容易引起覬覦。所以古人在窯藏時,總會想方設法讓外人找不到。按照常理,犄角旮旯足夠隱蔽,應是保全之所。可實在敵不過竊賊搜尋。於是,一些大戶人家想出更為極端的舉措,把錢財藏匿於糞堆茅廁這類常人不至的汙穢之地。

1982年,在江蘇盱眙馬湖店村發現的西漢窖藏便屬此例。當時生產隊分片挖水渠,卻突然發現幾十斤重的金器財寶。其中最有價值的是一隻金獸,竟然有18斤,是目前全國考古發現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金器。金獸下蓋著一個精美奇特的銅壺,壺內裝滿了金器,其中9塊半金餅重達2864克,15塊馬蹄金、麟趾金重達4845克,11塊金版「郢爰」重達3260克。黃金總重量超過20千克。

盱眙馬湖店村出土金獸,現藏南京博物院

出於防盜考慮,窖藏時一般會採取逆向思維,其中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是與盜賊的一場精彩智鬥。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同理,財寶當然也不能聚集在一處。一般來說,需要採用上下分層的放置方式,先放一層,掩埋後再放上一層,再掩埋再接著放,多者達三四層。各層之間,往往用石板、磚塊疊壓,土層之間則用糯米熬成的液汁和石灰夯實密封,有時其中還會拌上碎石子和瓦片之類,以增加盜挖難度。

民國時期上海名醫陳存仁,曾親眼見到家中這種分層窯藏的手段。當年陳家分家析產,記載窯藏有20缸銀子。不過,後人最初只挖出8缸。之後擴大挖掘面積,竟然也未找到。幸虧有經驗老到的長輩出面提醒,繼續在原先尋得財寶之處深挖,果不其然找到了剩下的12缸銀子。

錢票

使用實物金銀不僅攜帶不便,也容易露財在外招致危險。在唐宋年間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狀態下,國家的經濟想要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對大量的錢財進行集散處理。就在這一時期,特別是在宋朝,紙質貨幣應運而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交子」。

隨後,在商人集散地點出現了專門存儲與兌換這種紙質貨幣的機構,這就是「票號」的前身。在這裡只需要憑藉一張票據,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整存整取。一般而言,這種場所都有專門的幾大商人聯名保證,因此信用價值較高,富人能夠得到更好的貨幣存儲與運輸。

明清商業勃興、分工專業化、貿易空間擴大,不僅借貸關係頻繁,而且大量使用代替金屬貨幣流通的信用工具,許多大宗交易都用票據進行償付和結算。票據未到期前,持票人只要在票據的背面籤字畫押,即背書後就可以轉讓第三者,第三者需要時,亦可背書後再轉讓於第四人,如此輾轉流通。與此同時,初具雛形的各類金融機構都接受工商企業或個人、家庭的銀錢存儲。

小說《紅樓復夢》中寫道:賈家將房子賣給了「劉大人」,還房價之際,劉大人「在身邊取出幾張銀票來,說道『這一張是恆泰號的三萬兩,這是義興號的三萬兩,這是合泰號的二萬兩,這是祥茂號的二萬兩,其十萬兩。這一張是口兒外錢店裡的五百兩,他是義合字號,這是眾位二爺的茶錢。這一張是資順布字號的二千兩,是送老主管的勞金。』」

這裡「劉大人」家的銀子分別存在了五家銀號之中。從這行文語氣中可見「銀號」的功能也約略等同現代銀行的基本效用了,而這錢票就好比存摺。有此方便,古人再也不必費盡心思糾結如何貯藏資產了。

結語

儲蓄行為,其實從貨幣誕生之時就出現了。只是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生產工具不斷提高,人們才因時制宜思考出了不同的存錢模式。從笨拙地將貨幣存放在器具中,再到小心翼翼地隱藏在地底下,最後終於換成錢票解放了實體資產,存錢的手段終於走向現代化。

古人雖然不太懂存錢與經濟發展的聯繫,但卻通過腳踏實地的存錢實踐,為後世子孫留下了質樸卻受益無窮的儲蓄觀念。

參考文獻:

[1]潘春華.說「撲滿」[J].月讀,2019(03):84-86.

[2]沙偉.貯貝器:古滇國的「存錢罐」[J].東方收藏,2018(10):36-44.

[3]錢偉. 話說存錢罐的先祖[N]. 語言文字周報,2017-08-16(004).

[4]李靖軒.沒有銀行古代百姓如何儲蓄[J].國學,2013(07):58-59.

[5]倪方六.中國古人是如何存錢的[J].新長徵(黨建版),2012(08):59+58.

轉自國家人文歷史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此地無銀三百兩
    有一個叫張三的人,攢了不少錢。可是他卻不知道把錢放到哪裡比較安全,想了好久,張三忽然眼睛一亮,「對啊!家裡還有個結實的小木盒子,我把三百兩藏到小木盒裡,外加兩把大鎖。看小偷還怎麼偷!」, 於是,他動手忙活起來,忙著忙著,又覺得這個辦法不妥「哎?萬一小偷把銀子和小木盒一起偷走呢!不行~不行~」張三想著便又趕緊從小木盒裡取出銀子。
  • 滄州小記者成語接龍|此地無銀三百兩
    小姑偷偷告訴我一個秘密:她有一個大存錢罐,裡面有好多好多錢,還說讓我保密!這時媽媽逗我們說:「兩個小朋友還會說悄悄話了呢!」我回答:「當然了,那是我們兩個人的秘密,不能告訴任何人,小姑沒有說她有一個大存錢罐也沒有好多錢!」爸爸媽媽同時笑著說:「溪溪,你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啊!」我好奇的問:「什麼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 「此地無銀三百兩」,下一句更有意思,只是大家不常提
    人類雖然自詡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但難免有時候也會犯錯誤,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比如想隱瞞一些事情,卻欲蓋彌彰,做出多餘的動作,反而暴露秘密,沒錯,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 此地無銀三百兩,下一句是什麼?
    他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麼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裡才安全。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裡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裡都不方便。 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想出了自認為最好 的方法。
  • 成語小故事 | 家裡有多少錢,孩子該不該知道?這個回答:贊!
    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麼多錢被別人偷去了,不知道存放在哪裡才安全。  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裡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想出了一個自認為最好的方法。
  • 小學三年級的歇後語也不是很多知道的,就知道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
    魯定公成為一個傀儡,他聽說孔子主張「君臣綱常」,召見孔子說季平子欺人太甚,不把國君放在眼裡此地無銀三百兩 —— 不打自招 解釋:比喻做了壞事或有壞的意圖自我暴露出來。·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七回:「也是個不打自招的
  • 此地無銀三百兩!女網紅曬勞榮枝仿妝,裝無辜配文:我可沒蹭熱度
    近日,某美妝網紅博主發布了一張勞榮枝仿妝的自拍照,還配上文字:某榮枝模仿秀,像不像。並稱自己是在開玩笑,沒有蹭熱度的意思。該網紅擁有7萬多粉絲,平日直播以美妝、仿妝為內容。近期勞榮枝殺人案開庭審理,引發各界關注,該網紅髮布勞榮枝仿妝照無疑是藉助熱點炒作,而她辯解自己沒有蹭熱度的話,讓人感覺頗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網友對此行為頗為反感,認為該網紅炒作無下限,為了自己的利益和關注度的提升,不惜拿殺人犯為自己換流量,完全不顧及那些受害者家屬的感受。
  • 此地無銀!最新消息許可馨已回國?錢凱麗:我不是中國女孩
    (當時我是15時翻看的)如果她真的是在美國匹茲堡的話,2地相差12個小時,那麼美國時間還在當天凌晨2點。不是每一個人都像「空虛公子」羅志祥一樣,這麼會時間管理。在這個點還活躍在網絡上,我們能不能猜測,她可以早已經不在美國了。
  • 《地藏經》不是勸你讀《地藏經》,是地藏王菩薩勸母親求生極樂世界,這才是大孝啊!
    有人可能要問:老師啊,那不對啊!《地藏經》裡不是婆羅門女,超度了母親嗎?《地藏經》你要知道,她母親死了,她不是在母親跟前念經去超度。她是幹什麼?修行自己,她自己成菩薩啦!聽沒聽懂?她成菩薩了母親才得以生天。所以《地藏經》你要讀懂,不是說你念兩部經,念兩句佛就行。她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成菩薩到一海邊,有沒有這話?
  • 讀兩首春節的名詩,看古人怎麼過大年
    切記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那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還是要發揚的,拜年啦,除夕夜守歲圍爐夜話啦,互相派壓歲錢圖個吉利啦,我們該保持的還要繼續保持下去。特別是張燈結彩,掛起大紅的燈籠,貼起祝福的春聯,家家戶戶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多有意思。
  • 【地藏靈驗錄】聞聲救苦的大願地藏王菩薩
    要我自己寫一點是沒有問題的,假如要我到外面去募化,那可沒有辦法。」賴老說:「請坐下,您看看(他指著報紙說)究竟需要您做些什麼功德?」我說:「既然不是要我寫錢,還有什麼功德可以做呢?……」賴老沒等我話說完,他搶著說:「我看到中佛月刊上,有您誦《地藏經》的靈感事跡,現在有一位蓮友紀三全居士,他家境非常貧窘,他以踏三輪車及電氣工人為業,八七水災過後,接連他父親去世,當時多方設法,竭力料理善後,因此負債纍纍,一時無法清償,可不是苦上加苦?想不到禍不單行!最近在兩丈多高的電桿上工作時,不慎摔下來,唉!這個人委實業障太重了,請您發心替他誦幾部《地藏經》,替他消災免難,實在功德無量!
  • 《地藏經》有清理生命雜質的功能!
    那怎麼解釋?一切都是自己感召的。比如為什麼會有出軌的種子,恐懼就是自己曾經在感情上,有傷害過別人。然後你心中就種下了外遇出軌的種子。所以要懺悔,就要先自己懺悔。人和人的關係,都是互相感召。如果你從來沒有偷過別人東西,你的東西一定不會被偷。有一次,文殊菩薩拿著一袋子的金子放在路上,跟舍利弗說,我的錢放在路上,一定沒有人拿。果然,過了三天,錢還在。
  • 古人的智慧:「兩腮無肉不可交」!後一句更經典,教你如何看人心
    「兩腮無肉不可交」"兩腮無肉不可交",這句話從表面來看就是說一個人的腮幫子若是沒有肉,不值得進行深交。一個人腮幫子有沒有肉,和值不值得交有關係嗎?古人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句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的話呢?這句話,意思是說腮幫子上如果沒有什麼肉,就不要與這種人深交,在古代,人們認為兩腮無肉的人,給人一種看上去陰險狡詐的感覺,說這樣的人大都很有心機,用來形容兩腮無肉的詞語也非常難入耳,什麼「尖嘴猴腮」之類的。
  • 修地藏法讓人生慢慢變好:他供養念誦地藏菩薩後,愛情事業雙豐收,拿到800萬投資資金
    喬龜年善寫篆字,對母親很孝敬。大曆年間,常給別人寫字換錢,把錢拿去買各種美食孝奉母親。有時一見母親不如意,就悲傷得仰天大哭。恨自己太窮不能使母親晚年享福。夏日有一次到井邊打水,忽然有個穿黑衣的人從井裡跳出來,站在井旁對龜年說:你受窮是前世已定,何必因為你母親一不如意你就向天哭訴呢?
  • 古人智慧:「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才是經典,教你看破人心
    古人認為:"兩腮無肉的人"不可交表面看來,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人的腮幫子若是沒有肉,不值得進行深交。看似匪夷所思的話其實蘊涵著一定的道理。首先是因為兩腮無肉的人看起來都比較精明,處事圓滑,跟這樣的人交往,很容易吃虧,人們都會選擇遠離這樣的人。
  • 《地藏經》常識:地藏經能不能隨便抄
    地藏經不能隨便抄寫,要知道地藏經的抄寫是一種修行方式,在抄寫地藏經的過程中也是在和諸佛學習的過程,所以大家在抄寫地藏經時,要按照正確方法抄寫,這樣才能把地藏經抄寫好。那如何正確抄寫地藏經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古人云:「麻面青須不可交,兩腮無肉大彎腰」,老祖宗的識人智慧
    在古代,人們對科學並沒有太多的了解,很多東西,都是老一輩根據經驗總結下來的,也就我們現在我們經常聽到的"古人云"。其實,老人家向後生宣傳的思想,很多皆是提煉於古人之言。在《智囊全集》中,包含了許多這類前人的真知灼見。
  • 【感應】聞聲救苦的大願地藏王菩薩
    路過蓮社正欲進去,賴棟梁老居士推了單車出來,他見我進去,即掉轉車身說:「我正要找您做功德」;同時還拿著一份當天的民聲日報,並指著第二版給我看,我說:「您真了不得,想要我來,我就來了,有什麼事?儘管吩咐吧!」可是,他一定要我坐下來看報,因我要急著回去上班,無心看報,我總以為是要我對人家募化,於是我沉不住氣:「賴老!要我自己寫一點是沒有問題的,假如要我到外面去募化,那可沒有辦法。」
  • 古代貝殼作為貨幣,為何窮人不撿貝殼來脫貧?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所以其實漢字的學習是相對更簡單的,因為你看看那個字的「模樣」,就算是不知道它是怎麼讀的,也能知道他大概是個什麼意思。比如「資、財、貨、貴、販」,我們看了它的字形之後,大概就能知道這些字跟貨物、財產有關係,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古人曾經以貝殼做貨幣。
  • 《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記》108:乞丐經常恭敬禮拜地藏王菩薩後...
    但是走在路上想起來,除了交給官府之外,其他那些底下的都要打點一下。準備買一些檳榔,買一些小禮品給他們,所以就在一個小店子停了一下。她很急,匆匆忙忙,心很慌亂,拿錢的時候,那個四十兩銀子就從袋子裡面掉下來,她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