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影像中祭奠同胞:那些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影視作品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也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80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進入南京城,在40天內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南京30多萬同胞慘遭殺害。
和平年代,為了讓大家更好地記住這段歷史,出現了很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這些作品雖然視角不同、故事不同,但都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對遇難同胞的哀悼。
1、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共5集,以中國、日本和西方世界對南京大屠殺的時代記憶與反思為脈絡,以美籍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美國導演比爾?古登塔格、日本女教師松岡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和中國歷史學者步平等幾位人物為線索,向觀眾全面展現了當今世界對二戰、對發生在中國的這場浩劫的歷史認識。觀眾將通過他們的視角了解那場反人類的暴行,看到他們如何用生命控訴暴行、伸張正義,如何用良知思考戰爭對人類生命的摧殘,去踐行珍惜和平、制止戰爭的理念。
2、系列片《城殤》
系列片《城殤》,反映了1937年南京城所遭受的創傷。整個系列片通過倖存者的講述、國際人士的證言、各種歷史影像資料,全部以實證與證言的方式,製作成系列短片,反映侵華日軍帶給南京的巨大創痛和深重災難。
3、紀錄片《1937?南京真相》
紀錄片《1937?南京真相》內容翔實,全片立足於大量的事實和證據,以客觀、獨到的視角,全面、深刻地揭露了當年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的歷史真相。
全片共六集,每集40分鐘,分別為:《古都淪陷》、《血海金陵》、《國際救援》、《屍山記錄》、《正義之劍》、《為了和平》。用四個小時的宏大容量展現了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歷史場景:盪氣迴腸的南京保衛戰、暴戾血腥的大屠殺、捨身相助的國際救援、驚心動魄的正義審判、懇切真誠的和平祈求……
4、電影《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是2011年張藝謀執導的一部戰爭史詩電影,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克裡斯蒂安?貝爾、倪妮、佟大為、張歆怡、黃天元和渡部篤郎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1年12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電影的故事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被日軍侵佔的中國南京,在一個教堂裡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一個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國人、一群躲在教堂裡的女學生、14個逃避戰火的風塵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他們在危難的時刻放下個人的生與死,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5、電影《拉貝日記》
影片取材自拉貝撰寫的戰時日記《拉貝日記》,通過這個「中國版辛德勒」的傳奇故事,再現了南京那段驚心動魄的慘烈記憶。影片從親歷者角度記錄了「南京大屠殺」始末,是證實「南京」事件信息最為完整詳實的史料。曾對納粹主義深信不疑的拉貝,在戰爭的殘酷現實中挺身而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一手組建起「國際安全區」,挽救了20萬中國百姓的生命。
6、電影《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通過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國士兵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經歷,揭示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
7、電影《黃石的孩子》
《黃石的孩子》是由中國、澳大利亞、德國聯合拍攝的一部抗戰期間的影片,於2008年04月0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的背景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電影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講述了一個英國人喬治?何克,帶領60個孤兒踏上不平凡的徵程。
8、電影《五月八月》
《五月八月》是一部通過孩子的視角來表現南京大屠殺那場人間悲劇的。視角獨特、立意新穎。從最初兩個孩子眼神中對戰爭的無知、懵懂,到後來目光中的滄桑、壓抑與憤懣,給人的唯一震撼就是:戰爭可以殺戮一切,包括孩子們的歡樂。(叢芳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