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瀟湘散人
風雲一周
中美科技戰事再起。
12月18日,美國商務部官網發布消息,正式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對美國技術和設備的使用。與華為一樣,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中芯國際如果想再使用美國技術,或者包含美國技術的設備,必須首先獲得美國辦法的出口許可,尤其是10nm及更先進工藝相關技術,嚴格禁止提供給中芯國際。
而即將過去的這一周,對中芯國際乃至整個晶片產業來說,大新聞不斷,堪稱波詭雲譎的一周。這不僅與晶片行業有關,更與兩岸、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有關。
本周二(15日),中芯國際宣布臺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將出任副董,現任聯合執行長梁孟松則宣布辭職,理由是感到「不被尊重和信任」。梁孟松的辭職信廣為流傳,中芯國際繼科創板上市,被美國制裁後又因高層「內戰」再度站上風口浪尖。半年前辭任爛尾的武漢弘芯執行長的蔣尚義,曾是梁孟松在臺積電研發部的上司,兩人當年一同為臺積電奠定領先全球的先進位程,又轉戰大陸。
蔣梁「內戰」的同一天,臺灣晶片產業卻上演了「雙王破冰」。
據《聯合早報》報導,「臺灣矽谷」新竹科學園區本周二(15日)歡慶成立40周年,近20年沒見面,向來有瑜亮情結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同臺領獎時握手寒暄。張曹二人從「王不見王」到「相逢一笑泯恩仇」,被島內媒體形容為世紀大和解和活動最大亮點。
同樣是在15日,《紐約時報》刊登了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師Ruchir Sharma的專欄文章:《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臺灣》。
Ruchir Sharma認為,從歷史上看,臺灣的重要性有其地緣政治的考量。如今,臺灣已經成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關鍵一環,為其地緣政治考量增添了經濟砝碼。隨著全球科技霸權爭奪戰的升溫,這一砝碼的重量可能還會繼續增加。」
同一天發生的三件事,均與晶片和臺灣有關,這當然是一種巧合,卻也是時代風雲的折射。
必爭之地
臺灣過去被二戰名將麥克阿瑟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其地緣戰略價值可見一斑。如今Ruchir Sharma因晶片製造而將臺灣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與臺積電前董事長不謀而合。2019年11月,臺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說,「世界不再安寧,臺積電已是地緣戰略家的必爭之地」。
華為因在5G領域的領先地位而捲入地緣政治,臺積電則因其在晶圓製造領域一騎絕塵的地位。
沒有晶片,人類世界將無法使用任何現代電子設備,包括手機、電腦、iPad等。而這一行業主要分為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如今,晶圓製造在價值4300億美元的全球晶片市場中只佔據一個小角落,但所有最先進的晶片都來自這種代工廠,有三分之二的晶圓代工產品產自臺灣,大部分都由臺積電生產。大陸中芯國際的營收,不足臺積電的十分之一。
臺積電還掌握了最先進的製程工藝,如華為海思的高端晶片,基本上只有臺積電能夠代工。因而當臺積電響應美國制裁,不再給華為代工之後,華為海思最先進的麒麟晶片就成為絕唱。某種程度上來說,臺積電成為了美國打壓華為的勝負手。
正因為臺積電的特殊地位,蔡英文對張忠謀非常倚重。張忠謀也支持蔡英文,甚至躬身入局,退休後更像是一個政客而非企業家。
11月20日晚間,APEC經濟領袖會議以視訊進行並順利結束。蔡英文當晚再次感謝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參與,並稱「臺灣有你真好」。蔡英文「執政」後,從2018到今年張忠謀都擔任APEC領袖代表。
此前蔡英文宴請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成長、能源與環境次卿克拉奇,也拉上張忠謀作陪,分析指臺積電成臺美重要連接。
甚至可以說,臺積電乃至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蔡英文對抗大陸,謀求「臺獨」的一張牌。
早在2015年時,大陸紫光集團向臺灣半導體行業投資20億美元的計劃遭蔡英文否決,她給出的理由是紫光集團與中國政府有關係,她認為這是控制臺灣整個半導體產業的措施之一,對臺灣產業威脅非常非常大。而張忠謀彼時也說,「歡迎大陸投資臺灣晶片市場,但不能給董事席位」。
晶片「內戰」
「內戰」似乎是臺積電乃至臺灣晶片製造業的傳統。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也出自臺積電,與張忠謀恩怨幾十年,還有前文提到的蔣尚義、梁孟松,瑜亮之爭是他們身上揮之不去的話題。
臺灣晶片領軍人物轉戰大陸,可能僅僅從自身的職業發展、實現技術雄心的目標出發,但將視角稍稍放大一些,這不僅是臺灣晶片人之間的「內戰」,還是大陸與臺灣的晶片「內戰」。更進一步說,這是大陸與臺灣「內戰」的一種表現形式。個人恩怨、產業競爭、兩岸統「獨」、中美博弈,通通交織在一起,複雜而有趣。
今年1月,臺灣陸委會委託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做的一份長達329頁題為《中國大陸高端製造發展對臺灣的影響》的報告面世。從這份臺灣官方的報告中,也可以讀出濃濃的「內戰」意味。摘抄部分報告內容如下:
1、美中貿易戰演變為科技戰後,中國大陸更加意識到晶片自主的重要性,臺積電成為美中 博奕 關鍵一環。中國大陸除了作業系統等軟體受制於人外,高階晶片的生產也屬於中國大陸致命的一環,中國大陸業者仍需仰賴臺積電的先進位程與技術協助晶圓製造。臺積電成為美國及中國大陸極欲納入羽翼下的重點企業,紛紛要求臺積電將先進位程移至當地。因此,如何讓臺積電可以持續安穩地在臺灣生產,是臺灣需要面對的課題。
2、美中貿易戰後,中國大陸更加了解自己產業發展的短板,若臺灣 沒更 辦法維持領先優勢,將被中國大陸超越。尤其半導體是臺灣經濟發展命脈,也是發展 5G、AI、智慧機械的關鍵因素,更應加強基礎研發,維持產業領先優勢。
3、迄今美國已在投資面、人員流動面及出口面對中國大陸進行嚴格管制,未來中國大陸要從美國吸納科技人才及取得新興技術將更為困難,可能轉而以挖角來取得技術,此將加劇兩岸產業與人才的競爭,臺灣恐將面臨人才外流壓力,商業間諜也可能變多。因此,短期臺灣應檢討現行兩岸人員往來機制(包括中國大陸人才來臺、陸生來臺、臺灣人才赴陸工作),並協助企業提供商業誘因,提高中階技術人才留臺意願,以降低人才挖角的風險。
4、由於全球經濟與產業環境變化快速,原先臺灣對中國大陸商品方面的規定將可能會產生技術外流的缺口,而這也是美國現階段擔憂之處,怕臺灣變成美國資安及國安缺口。因此,臺灣應重新檢討臺商赴中國大陸投資機制,強化臺美合作互信基礎。政府也可考慮建立技術及人才管理的系統性做法,供企業參考採用。
當然,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晶片產業不可或缺的市場,臺灣仍然試圖在大陸和美國之間左右逢源,但顯然在這一領域,臺灣對大陸的防備之心已經擺在檯面上了。在兩岸關係目前 墮入 低谷,蔡英文政府不斷對美國表忠心的情況下,接下來或許該份報告中的相關建議如限制臺灣人才赴陸工作很可能成為現實。
未來幾年,臺灣將力圖保持其晶片產業優勢,大陸也將奮力追趕,這無疑是一場不見血的戰爭。香港時事評論員劉瀾昌認為,兩岸的晶片「內戰」,也是兩岸關係之戰,甚至是統「獨」的決定性因素。
值得留意的是,在北京,一連三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周六結束。會議表示,明年要抓好8個重點任務,不同於過往將新發展理念或財政貨幣政策放在來年任務的頭一項,這次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列為重點任務首位,「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則列為第二項,會議指出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在美國不斷推進科技領域與中國「脫鉤」,一些政要和企業也隨之起舞的背景之下,其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