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正因如此,我們才具有了主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強大能力。
近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積極探尋外星文明的足跡,希望可以與可能存在的高等文明進行對話。
但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地球上存在的其他「聰明」的物種,儘管它們的智力遠不如人類。
章魚就是公認的海洋中最聰明的動物之一,也是地球上少有的智慧生物,而且它酷似外星人。
那章魚到底有多聰明呢?如果它們繼續進化下去,是否有可能變成與人類一樣的高等智慧物種呢?
海洋中的「靈長類」
章魚又被稱為八爪魚,這是因為它有八條像手臂一樣的觸手,每條觸手上又有240個圓形吸盤(雌性為280)。
與眾多的頭足類動物一樣,章魚有三顆心臟,其中兩顆較小的用於將全身血液泵入鰓,一顆較大的負責將血液運輸到全身。
在章魚的大腦中也存在這種「主副功能」,章魚有九個大腦,一個較大的是中樞系統,其餘八個分別位於八個觸手中。
由於每個觸手中都有控制運動的神經細胞,所以章魚的八個觸手可以彼此獨立工作,但可以完成同一個目標。
一隻章魚全身約有4000萬個受體,其中大多數都位於吸盤的邊緣,章魚觸摸東西時的觸覺就是它們產生的。
而且,這些受體能以類似於人類的味覺和嗅覺的方式探測周圍的化學物質,就像是章魚的鼻子跟舌頭。
想像一下你的全身長滿了長長的舌頭和鼻子,各種味道各種氣味都能被捕捉到,章魚的生活就是這樣的。
章魚的吸盤還會自動避開自己或其他章魚的觸手,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有眾多觸手卻從不打結的原因。
但是當它們對其他章魚發起進攻時依然會吃掉對方的觸手,如果兩隻章魚纏鬥在一起,它並不會誤食掉自己的觸手。
除了觸手具備的驚人的感應能力外,章魚還擁有一流的視覺,它們能夠產生並存儲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具備記憶能力意味著它們可以學會新的技能,比如有的章魚可以學人類擰開瓶蓋,這是相當神奇的。
還有些章魚甚至能夠使用工具,有人就曾見到過許多次章魚用石頭堵住了自己的巢穴,以及有的章魚用空椰子殼作為臨時避難場所。
章魚的記憶力相當好,如果你惹惱了一隻章魚,那麼章魚可能會產生「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想法。
美國《獵戶座雜誌》上曾刊登過這樣一則故事:水族館裡有一隻叫杜魯門的章魚老是向當時的一名志願者噴射鹽水,後來那名志願者考上了大學,離開了水族館。
幾個月後,當那名志願者回來參觀水族館時,幾個月來未曾向其他人噴射過鹽水的杜魯門看到他後立刻向他噴出水柱。
因為章魚能夠表現出種種具備智力的行為,所以它們又被人們稱為「海洋中的靈長類動物」。
章魚能否進化成高等智慧物種?
相較於其他生物,章魚表現出了過人的智慧,那麼它們是否有可能進化成像我們一樣的智慧物種呢?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有三個可能的原因制約著它們向更高的智慧物種邁進的步伐。
首先是社交性。從生理上講,人類在自然界並不是最強有力的存在,但我們依舊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這個過程中,會使用工具跟崇尚合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是這二者的原因,我們的祖先朝著更聰明的大腦而不是更有力的肌肉發展。
章魚是會使用一定的工具的,但它們的社交性遠遠不如人類,或者說不如人類的祖先,這對它們整體智力的提升限制很大。
我們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就是類似的意思。
其次是壽命。目前已知的壽命最長的章魚是巨型太平洋章魚,它們可以存活5年,這其實是很短的。
章魚的短命並不是「壽終正寢」,而是「英年早逝」,雄性和雌性在繁殖不久都會死去,而且是餓死的。
這是因為在章魚的眼睛旁邊存在與人類的垂體功能類似的腺體——視腺,視腺與章魚的性成熟有關。
雌雄性章魚在交配後,視腺會關閉它們的消化系統,這使得即使章魚有東西吃也無法為自身的營養。
過一段時間後,它們就「餓」死了。
人類的祖先的壽命雖然不如現在的人壽命長,但遠比章魚的5年要長許多,更長的壽命更有助於文明的創造。
短命的章魚要發展出高智慧的話,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學習。
最後是繁殖。由於章魚在生殖後雙方都會死亡,所以每隻章魚一出生不久後都會變成孤兒,沒有父母的保護導致章魚幼兒的存活率很低。
生存率低決定了章魚的種群無法擴大到更大的規模,它們沒有足夠的「人口」來創造「人口紅利」。
再者,跟上面說的「它們沒太多時間來學習」一樣棘手的問題是,幼兒沒有父母的啟蒙,也沒有其他的「老師」為它們傳授知識。
所以,章魚給我們的整體印象是聰明卻短命,它們的聰明讓我們看到了它們可能發展出高等智慧的潛力,但短命(和很少的社交)卻極大的限制了它們。
最後
雖然我們經常替章魚考慮它們能否演化出更高的智力的事情,但擁有高智力對它們而言並非是最完美的結果。
就如我們所認為的章魚的短命對它們來說也並不是最壞的事情,相反,這可能是最有優勢的生存方式。
或許章魚可以給人類這樣一個啟示:可能存在另外的,不同於人類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