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全社區居民倡議:參與衣舊有愛行動,捐贈你的閒置衣服,通過環保置換,為偏遠貧困山區兒童購置新衣。一件新衣,讓貧困山區孩子溫暖過冬!」 11月28日上午,由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市志願者服務發展中心指導,海珠區文明辦、區直屬機關工委、區城管和執法局、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團區委、瑞寶街、尚品宅配聯合發起的「海珠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溫暖的迴響衣舊有愛』舊衣回收綠色環保公益活動」在金碧花園中心廣場啟動。
文明實踐先行 捐出舊衣能置換新衣
據介紹,本次「衣舊有愛」活動積極響應居民訴求,聯動瑞寶街、琶洲街、赤崗街等海珠區18條街道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以及區內8所學校共同參與。通過在社區內定點定時集中回收和利用學校課餘時間的形式,於12月12-15日全區開展統一行動。依託海珠區「青年地帶」項目社工及志願者進社區、進校園宣講垃圾分類、舊衣環保拆解置換的知識,旨在向居民、青少年倡導綠色環保、垃圾分類,同時宣傳「讓公益成為習慣」的理念。
現場捐贈了500餘件閒置舊衣,共同助力綠色文明環保工作。捐贈了20件舊衣的金碧花園親子家庭分享:「孩子長大了,很多衣服不合穿,又不捨得扔,一個星期前她看到社區貼出的倡議書,非常興奮地打包了舊衣,今天一早就過來捐贈了,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垃圾分類互動的攤位,做公益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意義非凡。」
海珠垃圾分類十八招 變廢為寶
據悉,海珠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總結垃圾分類經驗,提煉出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十八」招,如定點投放,綠色廚餘變廢為寶、學生打卡分類潮等招式。
據悉,海珠區建立了「四中心一平臺」(即木質垃圾回收處理中心、大件垃圾回收處理中心、園林綠化垃圾回收處理中心、廢舊玻璃分揀回收中心和工業布碎信息交易平臺)的垃圾處理體系,月均回收處理大件垃圾869噸、園林綠化垃圾878噸、廢木材2400噸、廢玻璃1040噸、工業布碎3314噸,資源回收利用率達38.05%,有效促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與此同時,海珠區設置了大件垃圾收集點36個、園林綠化收集點47個、有害垃圾臨時存放點27個、廚餘垃圾收運吊裝點92個,專門配備其他垃圾壓縮車194臺、廚餘垃圾收運車22臺、大件垃圾收運車6臺、園林綠化車1臺、有害垃圾收運車2臺,實現各類生活垃圾能分盡收。
垃圾分類如何推動習慣養成,怎麼做細做實?海珠區寶玉直實驗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帶來《垃圾分類靠大家》小品,展示了少先隊員們學會垃圾分類18招,結合傳統快板小品的表演形式,讓大家牢牢記住「可以吃的是溼垃圾,能變廢為寶的是可回收垃圾......」全民參與,共同創建垃圾分類「讓城市更美麗」的過程。
政企合作讓山區孩子溫暖過冬
自2019年,海珠區與尚品宅配「愛尚計劃·愛上學」項目結緣,2019年發動海珠區內7所學校,2,134名青少年參與,捐贈了13,702件舊衣,為百名山區孩子送去了溫暖,感受到海珠青年們充滿愛的公益精神。今年,「衣舊有愛」攜手飛螞蟻平臺,聯動海珠區18條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8所學校公益打卡,號召公眾把閒置舊衣定點捐贈,通過飛螞蟻平臺的專業拆解轉化價值並形成專款,捐贈至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為偏遠貧困山區兒童購置新冬衣。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廖靖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邱偉榮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邱偉榮 廖靖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