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說說路遙先生。在2000年的時候,路遙先生的弟弟王天樂寫了一篇名為《苦難是他永遠的伴侶》的文章來懷念自己的哥哥。大家都知道1986的時候首版《平凡的世界》與大家見面,這部百萬字的小說廣受歡迎。但是在六年後,這位偉大的作者就因為積勞成疾而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讓大家都感到傷心。一位正在創作巔峰時期的作家就這樣英年早逝了。這個時候的他還沒來的好好地體會他自己的作品所帶來的榮光。為了這個作品路遙做了三年準備,下過礦,看了接近十年的報紙。他廢寢忘食,其實寫完第二部時他就吐血了,血流到了桌子上讓人心疼。這樣一部作品,它註定是偉大的。王天樂文章裡還有這樣的一句話:"這位原準備站在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發表演講的作家,沒想到他的命運是如此的悲壯。"
這裡就引出了今天要探討的問題,就是這句話所提到的:要是先生還活著,他能不能拿到諾貝爾獎?為什麼說是在世,因為這個獎項規定只能給還在世的人,所以今天的假設就是這樣的。其實這個問題在很早的時候就出現了,只是在莫言拿獎後這個問題又重新熱了起來。
我在很多平臺上都看到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很多人也提出來了很多不一樣的想法,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說法,還證明出自己的專業學歷,這些說法裡其實說先生拿不到獎項的說法是大多數的。咱們就一起來看看!
這第一點應該說的就是關於這部作品的水平,這個是不可否認的,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是也有很多人說這部作品深度不夠,初中的時候很喜歡也能接受,但是到後面接觸多了之後就發現與名著的差距還是很大,就文筆來看是不算太出色的。
其實這一點我不是這樣想的。路遙的作品確實很質樸,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沒有人規定所有的名著都要寫的讀不懂晦澀才好。第二點就是很多的人認為《平凡的世界》不是太符合主流文學的創作思路,所以可能被翻譯後人們接受的程度不高。其實拿諾貝爾獎有個重要條件,就是譯作一定要豐富,這也就是莫言能拿獎的原因了,因為他的作品很早就被人傳播出去了。
還有就是所謂的主流創作思想。一是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就是莫言的作品;一個是純文學的,很藝術的那種,看了半天都記不全人物名的那種。但是先生的小說,是故事情節為主的類型。這種作品可能是組委會不太接受的。但是話說回來,拿不拿這個所謂的獎項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其實是沒有多大的影響的,就算沒有這個獎,路遙還是一位值得我們尊重的作家,《平凡的世界》還是很多人心頭的白月光,孫少安這個人物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們腦子裡了。至於得不得獎,其實也沒有那麼重要了,大家覺得呢?
文:追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