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半這幾天在網上衝浪時,偶然看見了前段時間張檬在《我就是演員3》裡的自白片段,還蠻有感觸的。
她自曝整容,並坦言「整容是她活到現在,最後悔的一件事」。
女演員承認整容這件事在如今看來稀鬆平常,早已不值得微博熱搜,可為什么半半還要拎出來說呢?
是因為身為女演員的她,不是因為自身審美,不是因為職業需要,而是因為「容貌焦慮」才去整得容。
你沒看錯,女演員也會有容貌焦慮。乍一聽是不是有些荒謬?
為防止童鞋們對張檬眼生,又或者和張萌混淆,半半先來簡潔扼要的介紹一下她。
張檬在2010年時,因為在於正導演的《美人心計》中飾演「衛子夫」一角,只憑最後一集的幾個鏡頭就掀起了巨大的關注,一舉走紅。
當時的她清麗不落俗套,在這部集林心如、王麗坤、戚薇等諸多美人的劇裡仍然亮眼到出挑,甚至有網友評論她是「劇中最美」。
2011年張檬出演了《夏家三千金》,當時的她即便是頂著個亂糟糟的斜分劉海也依舊水靈,完完全全是朵楚楚可憐的清純小白花。
最讓半半記憶猶新的是,在那個不興濾鏡的年代,張檬的皮膚都白淨通透到仿佛自帶磨皮。
然而在2012年後,張檬便開始在整容的路上狂奔不回頭。
每每看到她的相關報導,半半總要在字裡行間尋找她的名字,才敢確認是她。因為對於臉盲來說,半半總覺得動臉後的她蜜汁撞臉霍思燕...
那時的半半撓破頭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張檬會選擇整容。
因為在半半的固有觀念裡,整容應當是改善短板、提升顏值的,是加分的,可對於張檬而言顯然不是。
在《演員3》,張檬說了兩個原因:一是她2012年演了王語嫣這個角色,網友說她醜;二是她那段時間談了個男朋友,男朋友說她醜。
然而整容並沒有給張檬錦上添花,反而是自毀前程。
於正說,本來《延禧攻略》裡的純妃是留給張檬的,但因為她整容後的鼻子太不自然就換人了。
而張檬這次參加《演員3》,是她自2018年以來出演的第一個完整角色,何其慘澹。
若是18年就在看半半寫文的童鞋估計會有印象,張檬糊掉不單單是因為整容,而是有「做小三」、「嗆原配」等一些列公序良俗問題在推波助瀾。
半半今天暫且不論這些陳年往事,而是想和大家理性探討一下促使張檬整容的原因——「容貌焦慮」。
什麼是外貌焦慮?很簡單,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看,這裡、那裡、哪兒哪兒都是問題。
尤其是刷完抖音、小紅書後,那滿屏的25歲喜提保時捷、35歲日常超聲刀保養、45歲和女兒宛如親姐妹...不得不讓人動搖,為什麼世界上這麼多好看又有錢的小姐姐就不能多自己一個!
半半身邊有個朋友就因此頹靡,覺得自己活到30歲卻仍然普通,很失敗。而更多的是,看到了那些紙醉金迷的生活後產生嚮往,窮極一切去追求。
事實上去市中心逛一圈會發現,現在的女孩子好看的可真多,五官協調,畫著淡淡的妝,穿得合乎個性。
可回到網上,圓臉就是大餅臉、法令紋等於老十歲、內雙或是單眼皮就成了眯眯眼...別說美了,我們普通女孩要做到「普通」都不容易,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產生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的影響有多大呢?它會讓你不自信,久而久之開始陷入自卑,變得內向、敏感和脆弱,容易對號入座不好的事情,總覺得別人在議論自己。
為什么半半那麼清楚?因為半半自己就是受害者。
很多外貌上的評判,是從小就開始的。
半半小時候性格很皮很外向,和男孩子似的,哪怕是夏天都在田野間蹦跑、在河塘裡摸魚,因此曬得很黑。於是同班的小朋友別取了很多綽號,如「黑妞」、「非洲人」等等。
半半有點兔牙,但不算嚴重,又被同班小朋友戲稱為「齙牙珍」「水獺」「海狸先生」。結果後來跑去整牙,又衍生出了「鋼牙妹」...
那些小朋友有惡意嗎?沒有,他們只是覺得好玩,但不會意識到這種「有趣」會成為一把利刃,刀刀剜在別人的心頭,讓人萌生出羞恥、自卑和害怕,讓人努力的打磨自己去迎合那套所謂的審美標準。
後來,半半因為整牙、注意防曬,開始學習化妝穿搭,到高考結束後的小學同學會,再也沒有人提起那些綽號,都是一臉不可置信的說真是「女大十八變」。
半半的經歷是不是很爽?乘風破浪,妥妥的逆襲?然而並沒有。
半半大學畢業前因為做畢設而習慣性熬夜,導致隔三差五就冒幾個痘。你們猜半半當時的男朋友是怎麼說的?
他說,「女孩子可以長得不好看,但臉上一定要乾淨」。
怕是他早就忘到腦後了,可半半一字不差的將這句話記到現在。估計男生們很難想像,一個女孩究竟要經過多少對外貌的評判,才能長大成現在這個樣子。
寫了這麼多,並不是想抱怨那些過往的不公平,而是想說明:女孩子真的很在乎外貌,而對於那些內心不夠強大的女孩子來說,一次無心的挑剔會成為插在她心頭的那把刀——容貌焦慮。
這種焦慮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讓我們否定自己,只能看得到自己的缺點並無限放大。
半半的一個好友,她的眉毛很短很淡,就因為讀初中那會被同桌男生說是「無眉老太」,導致到現在快二十年都是齊劉海造型。甚至她結婚那天,化妝師說露額頭的捲髮更好看,但她依然堅持齊劉海。
還有一個好友,她小學時滿心歡喜的穿著媽媽買的新裙子去學校,結果被其他同學嘲笑是「象腿」、「不該露出來」。於是她之後一直不敢穿短裙,即使在家也穿長褲。
在豆瓣小紅書上,這些焦慮太多太多了,哪怕是那些絕對稱得上是美人的女明星都在為此焦慮。
你們能信劉亦菲會因為外貌自卑嗎?
劉亦菲在出演《神鵰俠侶》後對自己的外貌產生自卑,在採訪中說「自己的容貌全是靠化妝撐起來的」。
而她所謂的「不好看」「沒信心」「全靠化妝」的階段,卻是公認的顏巔時期。
眉眼如畫,顧盼生輝,擔得上任何一個形容美好的詞語。
你們能信趙薇二十歲時的自我評價是,「滿臉都是缺點,永遠覺得自己胖」?
你們敢信林青霞會因為外貌而自卑,被人誇會覺得尷尬,無地自容?
正因為這種不自信,便讓人鑽進牛角尖裡。自己挑剔自己的同時,會覺得別人也在挑剔自己,進而產生自卑甚至是抑鬱的情緒。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叫做聚光燈效應(spot light effects),是指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然而事實上,他人對於我們的關注,其實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多。
就算是通過整容來改善這些自以為的瑕疵、短板,難道就能不焦慮了嗎?
比如娜扎,在剛出道時就說自己的鼻子不好看、對容貌不自信,想整容,而後來也確實去做了。
比如鄭爽,在戀愛期間對自己的容貌和身材產生焦慮,甚至可以說是極度不自信,因此瘦到脫相、多次整容。
可整完容真就一了百了,萬事大吉了嗎?顯然不是。
不知道童鞋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女明星整完第一次就很好看了,為什麼還要一遍又一遍的反覆折騰。
半半大膽的猜測,有一部分確實可能是自身的審美問題,而另一部分還是因為容貌焦慮。
她們擔心自己還不夠美,70分的想變80分,90分的還想追求滿分,就像蔡依林那首《看我七十二變》中唱的「美麗極限,愛漂亮沒有終點」。
但她們更怕別人也通過這種走捷徑的方式迅速超越自己。
說到審美標準,其實哪來得什麼標準呢?是我們約定俗成的,還是誰強加給我們的?
客觀來說,在這個世界上能以原生臉和這些條條框框做到大差不差的都幾乎沒有,女明星裡也寥寥無幾。
王祖賢凸嘴、林青霞下頜寬、李嘉欣五官太大、周海媚齙牙、朱茵皮膚不白皙...哪個不是有明顯瑕疵?難道都要去整容嗎?
事實上,「顏值即正義」更像是場消費主義對我們的p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