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政商參閱微博
近日,「吉野家將關閉含中國市場內150家門店」消息登上熱搜。
國外疫情的影響還在持續,不只是吉野家關店自救,麥當勞關店200家,星巴克關店400家……曾經「開疆拓土」的國際餐飲知名品牌紛紛關店應對經營危機。
吉野家經營急劇惡化
全球將關店150家!
7月28日,以「日本百姓美食」牛肉飯起家的大型餐飲連鎖品牌吉野家宣布將關閉全球150家門店,其中日本國內將關閉100家,海外關閉50家。
日本吉野家負責人表示,目前吉野家在全球共有約3300多家門店,其中海外共有1000多家門店,而中國就佔到其六成以上。此次計劃關閉的海外門店中也將涉及到中國市場。而對於在中國的具體關店數量及位置信息,負責人表示目前不便透露。
吉野家此次大規模關店,主要是因為疫情下經營狀況急劇惡化。
由於緊急狀態下日本國內上千家門店停業或縮短營業時間,導致今年3月到5月累計虧損已達40億日元,全財年預計將虧損9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億元)。
另一方面,由於日本民眾對吉野家的喜愛程度極高,因此其招牌產品牛肉飯的價格也被民間喻為「日本經濟的風向標」,一般不會輕易漲價或降價,最終吉野家不得已選擇關閉部分門店來降低成本。
負責人表示,今後還將通過削減股東分紅、鼓勵總部員工在家辦公等方式來減少固定支出,增加收益。
當然,吉野家的窘況只是疫情下日本餐飲業的一個縮影。
多家日本餐飲連鎖店,近期紛紛宣布關閉旗下多家門店。據統計,日本主要連鎖餐飲企業6月銷售額同比下滑超過21%。
困境下不少餐飲店也開始換菜單、推外賣來謀求轉型,甚至有店家將店內經典菜品做成冷凍食品出售,以此謀求自救。
麥當勞、星巴克等紛紛關店
不僅是吉野家,疫情下,麥當勞、星巴克、漢堡王等連鎖快餐品牌日子同樣不好過。
美東時間7月28日早,麥當勞(MCD.US)正式發布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業績情況。截至今年6月末,麥當勞實現營業收入84.76億美元,同比下滑18.77%;淨利潤15.91億美元,同比減少減44.09%。
值得注意的是,麥當勞第二季度淨利潤為4.84億美元,同比去年減少68.11%。而對比今年一季度的淨利情況,其下滑幅度進一步增大。
▲麥當勞2020年1-6月業績情況
▲麥當勞2020年第二季度業績情況
麥當勞在財報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導致消費者的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而臨時關閉餐廳、限時運營等成為公司二季度和前六個月的業績下滑的主因。此外,由於疫情發展的不確定,可能進一步對公司財務造成負面影響。而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球幾乎所有麥當勞餐廳都已恢復營業。
麥當勞執行長克裡斯·肯普欽斯基(Chris Kempczinski)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為改善盈利,計劃今年關閉約200家美國門店。
「炸雞」不香了,「咖啡」也涼了。
美東時間7月28日盤後,星巴克也正式公布了其2020財年第三季度(3月30日至6月28日)的業績情況。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公司在報告期內合併淨營收為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淨虧損(含非控制性權益)6.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億)。GAAP每股收益為-0.58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為-0.46美元。與疫情前公司的業績預期相比,公司銷售額減少約31億美元。
▲星巴克2020財年三季度綜合收益表截圖
就同店銷售額而言,2020財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全球的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40%。其中,美國市場同店銷售額下降了超40%;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9%。
門店銷售額下滑,星巴克只能關店止損。
近期,星巴克宣布,計劃未來18個月永久關閉美洲的約400家門店,並將本財年計劃開設的新店數量削減一半,至300家左右。未來兩年內還將重組在加拿大的經營業務,包括關閉200家門店。
美國已有超3600家企業今年申請破產
在麥當勞、星巴克發布財報的同時,維多利亞的秘密母公司L Brands則對外發出預警信號,預告第二季度收入下滑20%,旗下主要品牌中,維多利亞的秘密銷售額預計下滑40%。L Brands此前已經宣布將在今年關閉250家維密店面,為了進一步削減開支,他們又在當地時間周二公布了裁員計劃,計劃裁減850名員工,在員工總數中佔比為15%。
實際上,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數以千計的美國企業先後走上破產法庭,其中不乏百年老店、具有標誌性的品牌和資產過百億美元的行業巨頭。
全球領先法律服務企業埃貝公司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美國已有超3600家企業在今年申請破產保護,同比增長26%。
全球連鎖汽車租賃品牌赫茲、老牌頁巖油氣企業切薩皮克能源公司、百年服裝品牌布克兄弟等企業紛紛宣告破產。
然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還有大量默默關門的個體戶或家庭作坊難以統計,它們是疫情最直接的「受害者」。這些商戶分散在美國各地,它們的倒閉通常不會引起過多關注,但是真切地傷害到家庭和個人,凸顯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全面損害。
來源:網易財經、中國新聞網、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