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昱辰 編輯/徐喆)
全球手機巨頭蘋果公司一直有進軍汽車產業的傳言。據路透社12月22日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蘋果汽車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發展,並計劃在2024年推出並生產一款乘用車,其中可能包括自主研發的突破性電池技術。
另據臺灣《經濟日報》12月21日報導,蘋果近期已向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提出備貨要求,將相關企業列入首批供應鏈。臺灣關鍵供應鍊表示,蘋果預計於2021年9月發表新車,比原先規劃至少提早兩年,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開啟道路測試。
蘋果公司 圖片來源:歐新社
此前,臺媒DigiTimes曾於12月10日報導稱,蘋果將與主要合作夥伴臺積電聯合研發自動駕駛晶片。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也曾預測,蘋果將從臺積電採購自動駕駛汽車晶片,新車可能會在2023-2025年間首次亮相。
一波三折的「泰坦計劃」
早在2014年,蘋果便在內部開啟了名為「泰坦計劃」的汽車項目。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在推進「泰坦計劃」的過程中,招募了不少來自特斯拉等汽車企業的工程師。其中在2018年,蘋果的老員工——特斯拉負責工程的高級副總裁道格·菲爾德重返蘋果,加入自動駕駛部門。
蘋果公司 圖片來源:路透社
然而,造車無論投資還是風險都十分巨大,埃隆·馬斯克的特斯拉花了17年的時間才實現連續五季度的持續盈利。即使對財大氣粗的蘋果來說,這也是一個重大挑戰。
2016年,蘋果逐漸擱置了整車製造計劃,著力於投入自動駕駛的研發。可即便如此,蘋果在自動駕駛技術層面仍未取得顯著成果。
據市場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 2019年3月發布的自動駕駛競爭力排行榜,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排名第一,蘋果的自動駕駛競爭力卻幾乎處在墊底位置。
與競爭對手相比,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幾乎墊底 圖片來源:Navigant Research
2019年1月,蘋果將「泰坦計劃」中的約200名員工解聘。同年,蘋果將自動駕駛路測車型的數量減少至23輛,而當時已註冊的自動駕駛汽車達到69輛。不過,蘋果從未表態徹底否決這一項目。
時至今日,傳說中的蘋果汽車再度浮出水面。
「泰坦計劃」
自研還是代工?
「如果說這個星球上還有哪家公司有能力做到這點,那可能只有蘋果了。」一位參與「泰坦計劃」的成員如是說,「但即便如此,造車也不會像手機那麼簡單。」
據一名看過蘋果電池生產項目的內部人士稱,蘋果汽車的戰略核心是一種新的電池設計。該設計通過減少存放電池材料的模組,並釋放電池組內部的空間,從而使汽車擁有更強的續航能力。另外,蘋果將採用磷酸鐵鋰電池,以確保安全性。
另一位知情人士說,蘋果汽車可能部署多個雷射雷達,以掃描不同的距離。此人聲稱,蘋果已經與潛在的雷射雷達供應商進行了談判,但一部分傳感器也可能由蘋果公司自主研發。值得一提的是,蘋果今年發布的iPhone 12 Pro和iPad Pro都採用了雷射雷達。
應用於iPhone 12 Pro的雷射雷達
與Waymo等著力於無人駕駛共享汽車的競爭對手不同,蘋果汽車主要為大眾市場的提供個人用車。消息人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蘋果品牌汽車的組裝者。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蘋果此前曾與麥格納就生產汽車一事進行談判,但由於「泰坦計劃」的前景並不明朗,談判隨之逐漸結束。對此傳言,麥格納沒有立即置評。
此外,為了獲得利潤,汽車供應商對車企會提出一定的產銷量要求,對於蘋果這樣的新勢力更是如此。知情人士稱,蘋果最初便需要提供10萬輛的年產能,未來的產量則會更大。
蘋果汽車假想圖
雖然流言四起,但蘋果至今並未對有關傳言置評。對於有關蘋果造車計劃的傳言,一些蘋果公司的投資者反應也相當謹慎。古蘭資本合伙人執行合伙人特裡普·米勒表示,在全球範圍內搭建完善的汽車產業鏈並非易事,蘋果最好的選擇是與現有汽車製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合作。
蘋果股東資本投資顧問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爾·埃丁斯也認為,蘋果的利潤率歷來高於大多數汽車製造商,他仍未看到蘋果進軍汽車行業的吸引力。
同時知情人士警告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蘋果可能將汽車的生產推遲到2025年以後,且蘋果仍有可能放棄組裝銷售整車,將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中。
截至12月21日美股收盤,蘋果股價漲1.24%,報收128.23美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