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六十到九十年代的孩子來說,最具情懷大獎的物品一定不能少的就是紅白藍膠袋,方便實用,搬家最需要的就是它,之前還攻陷了某時裝周,搖身一變變成了奢侈品,與紅白藍能在最具情懷大獎抗衡的絕對不能少的就是藍格子,嘉頓麵包,熟悉又懷舊的藍格子蠟紙包裝袋,經典又親切的廚師頭像,無疑不颳起一陣懷舊風潮。
嘉頓(Garden)創於1926年的香港,創始人是張子芳與其表兄黃華嶽,張子芳是廣東省江門市郊區環市鎮東風鄉沙堆村人,1911年出生在家鄉的他,因為父親和祖父既經商也務農,所以張子芳小小年紀就跟著父親四處經商,因父親的生意關係需要常駐在新加坡,而張子芳也跟著父親在新加坡生活過了有一段時間,條件原因沒辦法上學的張子芳一邊向父親學習如何做生意,一邊跟著父親學認字,從小就打下了商業的根基,直到後來張子芳的父親過世,張子芳便回國,去到了香港探望自己的祖父,也暫時居住在表兄的店鋪裡。
在香港的張子芳並沒有閒著,他把靈敏的商業觸角放在了食品業上,他想到自己的親兄弟也是有做過麵包和餅乾的製造廠,所以他就在1926年,也就是張子芳才15歲的時候,他和表兄創辦了一間類似小作坊一樣的小型餅廠,人工也就只有幾個人,沒有機器的幫助,都是全手工製作,張子芳不辭勞苦,任何事都親力親為,跟著工人一起搬貨、烤餅,邊幹邊學,這就是現在享譽全國的嘉頓公司的前身。當時張子芳與其表兄在香港動植物公園(HongKongBotanicalGarden)討論如何經營和創造這一品牌,故取名為Garden,粵語音譯為「嘉頓」,也就一直用這個名字至今,而嘉頓親切的品牌商標是因為嘉頓主要做的就是烘焙食品的製造商,所以選用麵包師的標誌,而麵包師臉上的微笑代表著嘉頓的美食希望帶給顧客歡樂。
第一間店鋪設立於九龍荔枝角道,第一間零售及批發部設立在1927年的中環德輔道,1931年零售及批發部搬遷至九龍深水埗鴨寮街,僅用了八年的時光,嘉頓從當初的小作坊,靠著張子芳和眾工人的努力,變成了已經有些許名聲的公司,訂單也日益漸增,員工也慢慢增加人手,工廠也隨著工量的需要擴大了不少,一切都似乎很順利,但是就在這時,張子芳遭受了嘉頓公司第一次的災難,1932年的冬節,天乾物燥,工廠突然起火,火勢迅速蔓延,八年多的工廠在張子芳的眼下幾乎燒成了灰燼,加上當時的保險單有誤,所以並沒有獲得賠償,嘉頓公司損失慘重,工廠也面臨著第一次的被迫停工。停工數月後,張子芳並沒有被困難打敗,他和員工重建工廠,讓公司慢慢投入生產,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公司也重新走進軌道。
(現時的青山道廠房)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子芳的愛國情懷是不可澆滅的,嘉頓公司為了支持抗戰,投入連續七天七夜不停工生產,製作出了9萬公斤的抗日勞軍餅。在1938年廠房搬遷至深水埗青山道(至今仍是嘉頓工廠),在當時嘉頓公司也為香港政府製造大量營養成分特高以及保存期較長的防空洞餅和軍用餅乾。抗日期間的嘉頓公司遭受了第二災難,1941年的冬天香港淪陷,位於青山道的廠房被日軍佔用,工廠裡面的原料以及成品都被掃空,機器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生產被迫再一次停止了下來,這一停工就停到了1945年香港光復,張子芳這才能領回工廠,領回廠房後的嘉頓公司繼續投入生產,到了1947年是嘉頓公司正式註冊成為有限公司的一年。
1951年嘉頓公司接到軍方的委託,為海陸空三軍供應麵包和餅乾,工廠面積也增至了七千平方米。第二年嘉頓在當時香港首創在英國引進自動製作餅乾機,日產量達五千公斤以上,兩年後也應用了自動化去生產麵包和糖果。上面兩次的災難對於嘉頓來說已經是創傷夠大的了,嘉頓也是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能創後恢復,但是緊接著的是嘉頓的第三次災難,1956年10月10日,因為在蘇屋村清拆國民黨旗而誘發大規模暴動,稱為【十月騷動】廠房遭受到了暴徒的連番襲擊和縱火,毀壞的程度無法用言語表達,員工和機器廠家也伸出援手,支持嘉頓共度難關,所幸在三個月內嘉頓公司又重新投入生產,恢復了原來的面貌。
(展覽裡面的部分展示)
嘉頓位於青山道的廠房不斷的擴建,也有做出部分的加高,現在還保留在青山道,而一樓也開展了嘉頓的展覽,可以給你充足的時間去懷舊和認識嘉頓一直以來的改變,不僅可以給你看,也可以給你吃,現場每天都有新鮮麵包出爐,而每天出品的新鮮麵包都是不一樣的,有很多嘉頓出品的周邊可以購買,甚至嘉頓麵包的小烤箱都可以買到,除了舊的產品可以回味,還有新出的產品都會第一時間在這齣售,透明玻璃的廚房可以給你看著你喜愛的那款麵包是怎麼面世的,而且在咖啡區域可以吃新鮮的蛋糕或者熱狗包外,還可以用到嘉頓獨有的藍格子杯子品嘗嘉頓的咖啡,性價比也是挺高的,網友的回饋是一份蛋糕加一杯熱咖啡也就是港幣30元左右。我們之間也聽說過嘉頓很低調開了餐廳,嘉頓餐廳也是在總部附近的二樓,不容易被發現的餐廳,環境簡約乾淨,因為入口處不好找,加上又低調,所以客人不算多,餐廳內的裝飾也是採用一些藝術風格比較明顯的雕塑和繪畫,網友嘗試過後的評價也是非常中肯,裡面吃的就是粥粉面之類的,比較西式一點的做法,餐包的水準非常的高,新鮮的麵包口感和味道方面都令人讚不絕口,飯後的甜點選用的是中式甜品,而主食也是不亞於某一些品牌餐廳,整個套餐的性價比也是一貫的高,是值得去嘗試一下的地方。
1960年我們最熟悉的「生命麵包」誕生,張子芳聘請專家研製以及開始生產藍白格包裝袋,包裹著雙倍維他命成分的「生命麵包」,兩年後在新界深井興建工廠,負責生產餅乾以及糖果,員工一下子增至500人之多(但是在2001年深井的廠房發生4級大火,又一次損毀嚴重)。慢慢打入內地市場的嘉頓,在內地也獲得了很多讚譽,嘉頓獲獎無數,但一直保持著謙卑的態度。
(嘉頓月餅)
原來嘉頓公司在以前是有出過嘉頓月餅的系列,甚至有在公益活動做出一個直徑長達兩米有多的月餅,只是後期慢慢沒有再出現過嘉頓月餅。
(懷舊餅盒)
嘉頓公司是當時在香港首創用鐵盒做存放餅乾的餅盒品牌,這個做法至今都還有其他品牌效仿,原來嘉頓是第一個這樣做的食品品牌。
(香港的平面廣告)
張子芳在經營方面不斷在學習和思索出更好的方式,他洞悉到了市場上人們對於餅乾的需求已經從厚片到薄片,他抓住商機就創造出了薄片餅乾。嘉頓公司除了零售以外還供給人們批發,對於小商販的批發,嘉頓公司給出特惠的措施,普通商販來批發嘉頓的食品,在限定的時間內賣不完,可以將剩下的商品退回給嘉頓公司,如果麵包過期,公司也會將麵包用較少的價格賣給養魚場作為飼料。這一做法讓很多低成本的商販非常放心的進嘉頓的食品,即使有「退貨」這一說也好,但是真的賣不出去來退貨的商販可以說是寥寥可數。張子芳對於家鄉也是做出了很多貢獻,捐款助建學校,贈送自動化機器給江門市的餅廠,撥款給江門市的大學做基金,捐款重建東風小學,張子芳本人也受到江門市政府的褒揚,頒發了許多的獎狀和「江門市榮譽市民」的稱號。
平常就喜歡運動的張子芳,在老年的時光裡面也保持了這一習慣,只是減少了運動的強度,在2004年張子芳在香港瑪麗醫院病逝,享年96歲,員工稱在病逝前的時間張子芳都會時常來公司巡視,對上下員工都非常友善,張子芳的妻子也是江門人,他的八名子女都非常有能力,三名兒子繼承父業,另一名兒子成為了心臟外科的醫生。張子芳即使事業有成,但是對於家庭和妻子的關心並沒有因此減少,他的口碑無論是在商場還是家庭都是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