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1月5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2021年首個寒潮預警。明天(1月6日)起,受寒潮影響,北京地區將出現大風降溫及持續低溫天氣,還有可能創下21世紀以來氣溫最低紀錄。
天眼妹仿佛已經看見了瑟瑟發抖的自己。
冷空氣突然來襲,防寒保暖自然必不可少,天眼妹的同事們都紛紛表示要回家翻出自己最厚的羽絨服,可你知道嗎,雖然同為羽絨服,但在羽絨服之間也是存在著「鄙視鏈」的。
記得天眼妹之前就看到過「白酒鄙視鏈」、「汽車鄙視鏈」,沒想到現在連羽絨服也......還真是沒有什麼單品能逃過群眾的「鄙視鏈」評選。
其實縱觀國內外的羽絨服品牌,確實數不勝數,價格上也是高低不等,低至幾十、上百元,高至幾千、上萬元的都有。
有網友便將國內外各大羽絨服品牌以一個金字塔形狀進行了排位。
處於鄙視鏈頂端的是Moncler盟可睞,而「國外網紅羽絨服」Canada Goose加拿大鵝、ARCTERYX始祖鳥、The North Face北面互相鄙視,再往下到了第三層則是Patagonia等戶外品牌,而位於第四層的波司登和ZARA、H&M、優衣庫不分伯仲。
不知道其中有沒有你買過的羽絨服品牌呢?
不過說實話,看完這份網友總結出的「羽絨服鄙視鏈」後,天眼妹還是很疑惑的,畢竟在天眼妹的印象中,羽絨服還是用來保暖的,但現在顯然已不僅僅如此。
天眼妹從「Vogue Business」了解到,當下的風潮和羽絨服在誕生之初用來戶外防寒的功能截然不同。2020年,我國的羽絨服市場規模達到1382億元,較之去年的1209億元又有所增長。而這種增長,是由羽絨服的符號價值而非實用價值帶來的。
從必需品到奢飾品,羽絨服的價格能決定性能嗎?
羽絨服最早誕生於美國,70年代才進入到中國市場,起初由於面料粗糙、缺乏質感、含絨率低、款式單調等原因,人們並不把其稱為「羽絨服」,而是被叫做「麵包服」。
後來隨著生產工藝的改進,羽絨服由貼牌代工逐漸向培育自有品牌發展。
1975年初,在上海飛達羽絨服裝廠,我國第一個羽絨服品牌「雙羽」誕生,其實在「雙羽」品牌誕生前,飛達廠就曾接受國家登山服試製任務,為中國登山隊趕製了50套羽絨製品。據天眼妹了解,中國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運動員潘多所穿的也正是「雙羽」的羽絨服。
而後隨著羽絨服行業的發展,面料更加多樣化,款式更加豐富,繡、鑲、嵌、滾等技術也逐漸應用到了羽絨服生產當中。
鴨鴨、雅鹿、波司登、大羽、雪倫、傑奧、坦博爾、雪中飛等羽絨服品牌逐漸形成,構成了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不過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上述天眼妹提到的多個品牌,如今都已經變成了波司登旗下的品牌。
20世紀初,各大羽絨服品牌跑馬圈地式擴張,波司登登頂龍頭,通過自我孵化式拓展業務和橫向擴張,形成波司登、雪中飛、康博、冰潔、雙羽、上羽等品牌矩陣。
2006年,巔峰時期,全球三分之一的羽絨服都來自波司登,品牌規模空前。2007年,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完成了港股IPO上市。
一路走來,波司登逐漸發展為了國內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而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也成為了全國最大、生產設備最為先進的品牌羽絨服生產商,甚至是在整個行業大環境遇冷,其他品牌都在適當收縮的情況下,波司登卻逆勢上揚,瘋狂擴張。
2012年門店數達到14000餘家,一年內增長店面近5000家。2012財年波司登營收93億,淨利10億,創下歷史新高,但沒想到那卻是波司登最後的輝煌。
天眼妹通過「Vista氫商業」了解到,從2013年開始,盲目擴張的惡果開始顯現,加之國外快時尚品牌ZARA、H&M、優衣庫等衝擊國內市場,波司登的營收開始急轉直下。
波司登產品在設計和價格上都不佔優,一個明顯的對比,ZARA每年可以推出12000種設計新款,可波司登旗下六大品牌合計一年只能推出200款產品,創新力差距明顯。
可能波司登自己也意識到了這點,近兩年波司登一改以往的親民路線,開始嘗試高端化。
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設計......
正當天眼妹以為波司登要進軍時尚圈的時候,轉身才發現「秀場上的波司登」和「我們穿的波司登」可能只發生在平行時空。
看起來線下門店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不過據國金證券的研報披露,2018年以來波司登的產品單價提升30%-40%,漲到現在客單價在1500元。波司登財務長朱高峰也驗證了漲價大勢「未來兩三年波司登均價會在1800-2000元。」
難道波司登是想向奢飾品發展了嗎?
不過也有人說,波司登這是想對標Moncler和加拿大鵝,可波司登卻不如這些品牌會講故事。
反觀位於「羽絨服鄙視鏈」的前兩層,Moncler想像力有多豐富,從做帳篷和睡袋到2003年賣身服裝集團Remo Ruffuni首造「奢侈羽絨服」概念。款式設計的不斷突破,緊跟時尚潮流步伐,讓其頗受明星喜愛,王菲、陳奕迅、劉嘉玲、萊昂納多、貝克漢姆等海內外明星都紛紛上身。
而加拿大鵝則把自己做成只屬於精英們的「制服」,販賣歸屬感,為穿者營造出一種非富即貴卻又低調內涵的感覺。
可見,人們對羽絨服的選擇早已不僅停留在保暖而已。
這麼多的羽絨服品牌該如何選擇呢?
任何領域都可能存在「鄙視鏈」,羽絨服也不例外,但歸根結底還是網友們的一種調侃和玩笑,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直以來,羽絨服裝行業也存在著諸多亂象,摻假或偷工減料的情況時有發生。保不保暖另說,有的穿上甚至身上還會起疙瘩。
所以除去品牌價值,我們更該注意的還是羽絨服上的幾大關鍵指標,在選擇羽絨服時,不妨先看下水洗標誌,一般水洗標上會標出三個指標,分別是填充物、含絨量、充絨量。
填充物指的羽絨成分,一般可細分為4種,羽絨質量排序大致為:白鵝絨>灰鵝絨>白鴨絨>灰鴨絨。
另外,按照我國羽絨服的國家標準規定:羽絨服的「含絨量」不得低於50%,充絨量允許偏差規定為-5%。
含絨量越高的羽絨服保暖性更好一些,通常價格也越高。
不過很多人可能會把充絨量和含絨量混淆,但其實它們代表的含義並不相同。充絨量指的是一件羽絨服填充的全部羽絨的重量,一般用克數來表示,充絨量每5g其保溫度為1。
所以說,即使一件羽絨服的含絨量很高,如果填充的羽絨的克數過少,也是會影響保暖的。
最後天眼妹再提醒一次,明天就要降溫啦,大家趕緊裹上自己的羽絨服吧!
你穿什麼牌子的羽絨服呢?留言跟天眼妹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