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碗花(學名: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ex.Roxb.),又名「小旋花」「燕覆子」等,是旋花科,打碗花屬草本植物。全體不被毛,植株通常矮小,常自基部分枝,具細長白色的根;莖細,有細稜;葉片基部心形或戟形;花腋生,花梗長於葉柄,苞片寬卵形;蒴果卵球形,種子黑褐色,表面有小疣。
一年生草本, 全體不被毛,植株通常矮小,常自基部分枝,具細長白色的根。莖細,平臥,有細稜。基部葉片長圓形,頂端圓,基部戟形,上部葉片3裂,中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側裂片近三角形,葉片基部心形或戟形。花腋生,花梗長於葉柄,苞片寬卵形;萼片長圓形,頂端鈍,具小短尖頭,內萼片稍短;花冠淡紫色或淡紅色,鍾狀,冠簷近截形或微裂;雄蕊近等長,花絲基部擴大,貼生花冠管基部,被小鱗毛;子房無毛,柱頭2裂,裂片長圓形,扁平。蒴果卵球形,宿存萼片與之近等長或稍短。種子黑褐色,表面有小疣。
打碗花花語:恩賜。
旋花又叫打碗花,是喇叭花的一種,至於它的名字的由來已無從考究,不過在民間都俗稱旋花為喇叭花,在中國古代建築上到處都可以見到旋花的影子,是中國建築裝飾史上使用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的彩繪之一。
哪兒可以欣賞到打碗花?
打碗花分布於東非的衣索比亞,亞洲南部、東部以至馬來亞,中國各地均有分布。今日推薦賞花地
祁山古堡,為三國之旅的重要景點,位於隴南地區禮縣城東23公裡的祁山鄉,建於西漢,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帥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
祁山堡為寬闊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座落在西漢水北岸,高數十丈,周圍裡許,四面如削,高峻奇拔。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跡,早已為我國人民所稱道;他為統一事業表現的百折不撓、鞠躬盡瘁的精神,亦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一部分。
"六出祁山"是諸葛亮晚年西線北伐戰略行動的代稱,也是人生為理想執著追求奮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與意志的象徵。
南北朝時期,為紀念諸葛亮,在堡內建有武候祠,歷有修復。現存武候祠殿宇,前後三院,為歇山式建築。
正殿內塑高大的孔明像,手執羽扇,端坐正視,後殿祀關羽,最後為起佛殿院。門外有照壁、戲臺,為建國前後重建或改建。
尚存歷代名人書寫匾額多面,楹聯5副,碑石20餘通,對諸葛亮畢生事跡和功跡概述甚詳,字跡勁秀,古趣盎然。
繁殖方法:
1 播種繁殖
播種前先進行浸種催芽,用溫水浸泡5-8小時後,在25℃-27℃下催芽,種子發芽後,在整好的畦面內按8-10cm行距開溝,再將種子與細沙混合均勻後播入溝內、覆土,稍加鎮壓,使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以利於種子萌發。如進行撒播,播後用細齒耙淺耬,使泥土嚴蓋種子,並澆透水,然後蓋草簾或地膜保溼,以利於發芽。出苗後撤去覆蓋物,以防徒長。
2 根狀莖繁殖
在3月下旬,植株未萌發新苗前,挖取打碗花的根莖,將其分成10cm的段,每段必須具有2-3個節,並留有鬚根,按行距15-20cm開溝、溝深3-5cm,將剪好的根狀莖按10cm的株距排放在溝內,覆土3-5cm稍加鎮壓,澆透水,約20天左右可長出新植株。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疏鬆肥沃沙質壤土,也可利用靠近水邊的地塊進行種植。在上茬作物收穫後,於播種前1個月深翻曬土,結合翻地施入有機肥或堆肥,深耕20cm,耙細整平,作寬1.3-1.5m的平畦。
2 田間管理
栽種後應經常保持土壤溼潤,齊苗後應經常除草鬆土,加強肥水管理,以免雜草生長過旺抑制幼苗生長。在莖葉生長旺盛期可追施糞肥。當苗封壟後,為避免損傷幼苗,可不再進行中耕鬆土,並注意經常澆水。播後1個月左右,苗高即可達6-8cm,可開始間拔,每次間苗後,都要追1次稀糞水,濃度宜低,追肥後,要立即用清水洗葉莖,由於株勢平低,要及時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