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流浪乞討人員有身份,天津的這份愛有溫度、有擔當

2020-12-26 騰訊網

讓流浪乞討人員有身份,天津的這份愛有溫度、有擔當

記者從天津市民政局獲悉,近日,該局事業處從市公安局人口管理總隊領取了193名流浪乞討人員的落戶通知書。這193名「無名氏」,自身表達能力存有障礙,經多方尋親無著,成為長期滯留在市、區救助管理站內的特殊困難群體。落戶後,他們將納入到天津市保障體系進行安置,從此有了身份、不再漂泊。

也許,在有的人看來,這些人有沒有身份無所謂,有身份如此,沒有身份也是如此,反正都是流浪乞討者。話是這麼說,有了身份之後,他們就可以按照普通市民的身份,享受社會保障,就可以在社會保障體系內得到相應的關心和愛護,一些給予天津市民的福利條件等,這些流浪乞討者,也就能夠享受了。

事實也是,這些人所以成為流浪乞討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表達能力存在某種障礙,從而讓親人拋棄了他們,或者與親人走失後無法找到。如果有一天,親人找到了他們,仍然可以通過一定手續把他們領走。而在無人相認的情況下,先通過一定的方式,讓他們成為「正常人」,讓他們具有普通市民的身份,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城市管理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找不到家和親人的流浪乞討人員,並不是天津的特有現象,幾乎所有城市都存在類似問題,有的人數還比較多。但是,天津能夠做出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城市大愛的表現,是城市文明程度高的體現。畢竟,對任何一個社會公民來說,都沒有被社會拋棄的理由,也沒有得不到社會關照的理由。就算他們的表達能力存在障礙,也不代表他們可以失去公民的權利。因此,給他們一個合法的身份,也是政府在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中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天津的做法,體現了愛的擔當,體現了政府對不同層次人員的共同關愛。

當然了,對流浪乞討人員身份的確定,也不是所有流浪乞討人員都能享受,那些有正常勞動能力,有親人,在原籍有身份的人員,是不能隨便確認身份的。否則,會帶來城市管理的混亂。對這些人員,最好的辦法就是遣送回原籍,減少他們在城市流浪乞討帶來的管理壓力。只有那些真正存在語言表達能力障礙、連續多年沒有能夠找到他們親人的流浪乞討人員,才能夠經過嚴格規範的程序,給他們確定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流浪乞討人員的身份確診後,如何管理,如何不讓他們繼續到街頭流浪乞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他們原本就只是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存在障礙,如果能夠給他們安排適合他們做的工作,如殘疾人工廠等,也是非常好的,是需要認真研究和考慮的。不然,會成為政府的負擔。因為,他們儘管存在語言表達方面存在障礙,但並沒有完全失去勞動能力,只要培訓工作做好了,把他們放到合適的崗位,還是能夠發揮作用的。在此基礎上,也要繼續為他們尋找親人,一旦親人找到時了,還是要把他們送回到親人身邊。

總之,對流浪乞討人員,各個城市都要認真研究,找出解決的辦法與措施。隨著各地都在創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管理好城市流浪乞討人員,也是城市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天津的做法,顯然值得其他城市學習,並在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的溫度,不只適用於以驅趕底層人員為提高溫度的手段,更應當通過提高底層人員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為落腳點,讓城市溫度能夠自然升高,讓更多底層人員享受城市溫度的幸福。

相關焦點

  • 新寧民政:寒冬送溫暖 讓城市更有溫度
    在這樣寒冷的冬天,流浪街頭生活無著人員的安危更是牽動著新寧民政部門和社會救助事務機構工作人員的心。為確保流浪乞討人員得到及時救助、溫暖過冬,從11月24日起,該縣「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活動全面啟動,新寧民政人身懷為民情懷,用辛勤與執著溫暖著新寧的各個角落,讓每一位受助者都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也讓新寧這座城市的溫煦底色越發濃厚。有一種擔當,叫冷暖相伴。
  • 過年不能回家 讓流浪乞討人員的大年夜也有「年味兒」
    救助站站長白月成帶著工作人員裝好餃子出發了。為了讓流浪乞討人員 " 溫暖過春節 ",石家莊市救助站今年開展了 " 送餃子、暖身心 " 活動。救助車所到之處,餃香撲鼻,直到晚上 8 點多,流浪乞討人員悉數在他們的露宿、乞討之處,吃上了熱騰騰的餃子;而在救助站內,工作人員也在熱火朝天地為在站過年的臨時困難人員和站內困境兒童準備著豐盛的年夜飯,讓他們的大年夜也有了 " 年味兒 "。1 月 24 日除夕夜晚,在石家莊市中心的一處地道橋下,長期露宿在這裡的流浪人員老劉又驚又喜。
  • 寒夜合肥救助站聯合多部門走上街頭 為流浪乞討人員送溫暖
    工作人員為流浪乞討人員送溫暖隨著氣溫驟降,街頭流浪乞討人員的生活狀況也牽動著眾人心。12月15日晚,合肥市救助管理站聯合多部門走上街頭,深入固定點位,為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送去溫暖。當工作人員勸其前往救助站接受救助時,該男子婉言謝絕,稱其已習慣流浪生活。不願前往救助站,也不願意返鄉。該男子介紹,救助站和瑤海區民政部門以及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都經常來看他,送衣送食,還有一些好心人也常常對他給予關心,這讓他很感動,也真誠表示感謝。隨後,工作人員為其送上了禦寒的棉衣棉鞋以及食物和留有聯繫方式的宣傳冊,並一再叮囑其要注意防寒保暖,如有需要可及時聯繫工作人員。
  • 鞍山民政部門開展街頭救助行動 不讓流浪乞討人員挨餓受凍
    為做好鞍山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鞍山市救助管理站及社工組織及時開展街頭救助工作,主動走上街頭,送棉衣棉被和麵包,做好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和心理撫慰工作。  根據鞍山市流浪乞討人員分布情況,市救助管理站及社工組織重點對站前、火車站、地下街、婦兒醫院四個中心城區的主要街道及人口比較密集的機關、學校、醫院、車站、市場、公園、影劇院、娛樂場所、旅遊景點、賓館和街道十字路口、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地段的流浪乞討人員,開展每天2次(上午和晚間)的救助行動,對他們進行勸導和心理疏導。
  • 寒冬來襲 臨沂愛心救助溫暖流浪人員
    臨沂市氣象臺預報顯示,17日白天到夜間,最高溫度5℃,最低溫度-3℃。寒冬來襲,氣溫急劇下降,為確保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困難群眾及時得到救助,臨沂市救助管理站也加快了救助步伐,自2020年11月11日開始,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活動。12月17日上午,記者跟隨其中一組工作人員上街巡查,見證了他們工作的點點滴滴。
  • 首批10名無戶籍流浪人員成功落戶,成為三亞「新市民」
    近日,經過三亞多個部門的合作,落戶安置政策首批10名流浪乞討人員成功落戶三亞。篩查「三無」流浪人員。三亞市救助管理站供圖近年來,三亞市救助管理站先後救助了近百名查找不到身份信息的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他們滯留三亞都在一年以上,最長的已達10年之久。
  • 青島開展專項行動救助露宿街頭流浪乞討人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宇昕 青島報導青島適逢寒潮降雪降溫,最低溫度更是達到零下10度,露宿街頭的流浪乞討者再次牽動著政府和全社會的心,12月29日晚,記者跟隨青島市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對青島市區開展街面巡查救助,當晚共勸導8人,接回救助站1人,2人自行前往救助站,1人被送往救助站接受救助。
  • 貴陽貴惠路有家「免費旅館」專為農民工和流浪人員開放
    為解決夜晚露宿街頭的流浪乞討人員及農民工有一個溫暖的住宿環境,從11月份開始,貴陽市救助站添置了過冬的設施設備,為他們提供免費住宿。貴陽市救助站站長魏功強介紹,從2009年11月29日開始,貴陽市救助站在貴惠路15號增設一個「農民工免費住宿點」(原貴陽市衛生局辦公樓),住宿點設置床位100個,分男女區,為流浪乞討人員及農民工朋友準備了牙膏、牙刷、毛巾等洗漱用具。凡是無家可歸及流浪街頭的農民工都可以到這個住宿點免費住宿,時間從晚上19時至次日早上8點,憑身份證登記後就可以入住。
  • 恭祝東莞市虎門讓愛回家公益服務中心揭牌圓滿成功
    已有259名在冊領證志願者,核心骨幹59人.通過專業的講師培訓並在總部備案領取到「讓愛回家志願者證」的志願者達到286人 。在東莞虎門鎮範圍內開展針對流浪人員勸導進救助站,聯繫醫療機構救治,提供救助物資,確定身份信息,聯繫親屬接回家等街面救助服務。虎門讓愛回家聯合服務隊主要服務內容是協助政府開展街頭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幫助走失人員、無家可歸乞討流浪乞討人員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 龍巖市救助管理站多舉措做好防寒救助工作 讓愛與溫暖不缺席
    連日來,為應對寒潮天氣對我市流浪乞討人員、臨時遇困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可能造成的影響,市救助管理站立足救助管理工作職能,秉承「主動救助無償救助」工作原則,積極組織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為一些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提供飲食、住宿、返鄉等必要幫助,讓「美麗龍巖」更具民生溫度。由於流動性大、身份數據不完整、信息傳遞不足等原因,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等防控要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面臨著新考驗。
  • 蘇淮高新區:「疫」線有擔當 服務有溫度
    本報訊 疫情發生以來,蘇淮高新區2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700多名黨員志願者以疫情為號令,積極擔當「四大員」,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為全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擔當「宣傳員」,宣傳全覆蓋。擔當「情報員」,信息摸排準。「你家是否有從湖北回來的人?最近是否有家人咳嗽發燒?」花河村黨總支副書記薛曉蛟帶領3名志願者,用一天時間將本村所有返鄉人員信息摸得一清二楚,全部登記在冊。
  • 泰安市民政局:主動入位 擔當作為 確保我市困難群眾溫暖過冬
    截至1月14日,全市共排查各類困難群眾15.4萬人,巡查救助流浪乞討人員326人次,排查養老機構118家,其中農村敬老院81家,做到了情況清、底數明。夯實政策落實,精準分類施策。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深入宣傳各項社會救助政策,定向發布,精準推送,提升信息覆蓋面、到達率、知曉率,確保群眾看得到、看得懂。
  • 安徽蚌埠:寒冬中,為生活無著人員送上溫暖
    巡察組工作人員給予其棉被、棉衣等抗寒物品,並留下求助電話後勸導離開。為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確保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安全過冬,從11月7日起,蚌埠市持續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行動,對陷入困境、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生活無著人員積極施救。截至目前,已累計救助生活無著人員753人次。  聯動巡查不缺位。
  • 山西沁水:跨越千裡 送「愛」回家
    從山西沁水到四川閬中,再從閬中到雲南昭通,再到綏江,將近1800公裡的路程,沁水縣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與綏江救助站工作人員辦理完交接手續,護送流浪乞討人員鄧某返鄉任務圓滿完成。2016年4月14日,沁水縣龍港中心派出所護送一位流浪乞討人員到縣救助站。
  • 有愛有溫度,才有家的感覺
    都說生活細節要靠女人,但摩擦才能生熱,一個人再怎麼折騰,也不會產生恆久的溫度。生活怎麼可能會分裂成奮鬥、掙扎和好好過日子這幾部分?家的溫暖不是轟轟烈烈,也沒有大起大伏,但卻是折射到每個細節裡對生活的熱情,對家人對愛人的關懷。蔣勳曾說,你看到了美,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值得活下去的。家庭如果很有溫度,回到家裡,是多麼讓人幸福和有儀式感的事情啊!
  • 細數老天津衛街頭的流浪藝人:賣藥糖、賣唱生意人、麻花姐、講報
    原標題:津市閭閻中,流浪的藝人老摹《庸報》1936.7.12奇形怪狀以露天為舞臺,「講國事」專門造謠。賣藥糖天津衛的小販,為了他們的銷路起見,對於各種買賣經上,是用盡了他們的腦汁。發明了各種希奇古怪的遊藝方法,來勾引顧主。
  • 男子東莞流浪乞討16年後,用英語翻譯《長恨歌》如今月薪5K!
    有沒有得到進一步的診治?昨日,記者連線陳穎家人,其弟告訴記者,哥哥在家陪伴老母親之餘還不忘學英語,這幾天都在用英文翻譯《長恨歌》。兒子失聯16年後回家老母親喜極而泣陳穎回家後,莞太路與創業路交會處一帶的市民發現,似乎圓形天橋下少了一道別樣風景。不過他的老家,卻多了一份母子重逢的感動。2002年,陳穎的家人和他失聯了,他母親時常以淚洗面。
  • 誰說中國的流浪犬貓際遇不如國外?有你有我,可以「匯愛成家!」
    北京、上海、南寧、深圳、福州、石家莊成都、蘇州、天津、瀋陽、南京、深圳、廣州黃山、蘭州、雅安…我們一步步走來為毛小孩的生活努力著基地捐助、領養贈送、禮品發放▼趕在嚴冬到來前眾多有愛人士為貓兒們籌集了過冬保障一個個滿懷愛心的精緻貓窩 投放到了流浪貓咪集中的地方搭配著可口的天然糧食上百隻流浪貓兒的溫飽有了保障
  • 名貴豹貓,在學校食堂乞討,這麼貴的貓說不要就不要,家裡有礦?
    最近就有人發現了一隻價格名貴的豹貓,在一所大學食堂裡乞討,貓咪由於長期流浪,被餓得骨瘦如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