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宮劇非常火爆,依靠其精良考究的道具、跌宕起伏的劇情收穫了一大批粉絲,例如2011年的《甄嬛傳》、2018年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這三部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劇集中的服裝首飾精美華麗,而且各具特色,例如《延禧攻略》的「兩把頭」和絨花,《如懿傳》中的點翠鈿子頭飾,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三部劇的妃嬪們有個共同的首飾——護甲套。
蓄指甲在中國有很久的歷史,留長指甲的現象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蓄指甲代表著脫離生產,不需要進行體力勞動,只有高官貴族才能這樣,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當時,男性也會留長指甲,象徵其雄性力量和地位。《韓非子》一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韓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誠不。」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韓昭侯握住了一隻手指,假裝丟了一塊指甲,很著急地到處尋找。大臣們見韓昭侯此狀,紛紛剪掉自己的指甲獻給他。韓非子和大臣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這和《孝經》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有關,指甲在古代還象徵著生命意義。
這種說法在古代多種文獻中都得到證明。《禮記·喪大記》中記載,「君、大夫鬊爪實於綠中」。《史記》——「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爪),沉之河,以祝於神……成王病乃瘳。」前者說的是君、大夫死後要將頭髮和指甲埋在棺材四角;後者說的是成王少時生病,周公剪他的指甲扔進河裡,向神靈祈禱,從而使其病癒的故事。
指甲進入了喪葬和禮儀制度,由此可見指甲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
小說《紅樓夢》中的丫環晴雯去世時,就剪下自己兩根指甲,留給賈寶玉,好歹留點念想。可見,指甲能代表一個完整的人。
蓄甲除了可以顯示地位外,還和古代人們的審美有關。受傳統文化影響,我國古代女子手指的審美標準是白嫩細膩、修長靈巧。
例如《詩經》中描寫的「手如柔荑」,描寫手的柔軟細膩;《孔雀東南飛》寫劉蘭芝「指如削蔥根」,體現手指的細長白嫩;唐代顧況《宜城放琴客歌》中記載「頭髻霎髻手爪長,善撫琴瑟有文章」。因為手指長度、形狀不能改變,所以古代女子非常注重手的保養,用鳳仙花染指甲,也蓄甲讓手指看起來修長。但是指甲過長就容易斷裂,所以人們發明了護指,經過時間發展,最終形成了護甲套。護甲套更長,既可以保護脆弱的指甲又能延伸手指,使手型看起來又瘦又長,華麗講究的指甲套還會鑲嵌珠寶美玉,更加好看,
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護指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區出土的漢代金護指。它是由薄薄的金片捲曲而成,呈螺旋狀向上延伸,粗細長短可任意調節,簡練而實用。
到清代,達官貴族無論男女,大部分都有蓄甲的習慣。但是直到清代中後期,指甲套才真正興盛起來,清代的王妃貴婦等生活舒適清閒,因此把蓄指甲當作一種樂趣,當指甲長到一定程度,很容易破損斷裂,所以必須加以精心的保護,紛紛佩戴指甲套。
在宮裡。護甲套也是有等級之分的,它依據妃嬪的等級,在材質珠寶上有所區別。身份越高貴,材料越高級。
慈禧太后是護甲套的頭號粉絲,她對護甲套的熱愛超過了所有人。慈禧太后兩個無名指和小手指的指甲最長可達七八寸,接近18釐米。為了修飾保護好這一雙手指甲,慈禧每天要用溫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並特製了各色護甲套,有鏤空嵌絲琺瑯的,也有純金的,名貴至極。
指甲套的造型結構比較複雜,外部裝飾也比較講究。指甲套一般長五點五釐米,口徑零點五釐米,呈弓形,自口至指尖漸細,脊背可以伸縮。使用時可根據手指粗細適度的調節曲度。除大拇指需要靈活不受限制外,其餘各指也可以帶,既可以對稱成套地戴,也可以單手或單指戴。指甲套質地有金、銀、玉、銅、琺瑯等多種材料,裝飾手法有鏤空、鏨花等。
紋樣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順勢而收,自然流暢,背面多為鏤雕,極少封塞,這樣可使空氣流通,夏季飾戴不會憋悶。
護甲套不僅是古代貴婦的高級首飾,也蘊含了一個時代的審美取向和它背後的價值觀,它是有溫度的,看著這些精美的護甲套,我們仿佛看見三五個女子帶著指甲套,優雅地賞花飲茶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