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三大強國的經濟特點各不相同,其中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從戰後50和60年代的經濟復甦,80年代的高速增長中,逐漸定型」。其經濟特徵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首先是典型的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模式。
日本的經濟特徵簡介
從日本的各大企業與政府的關係看,日本的市場經濟屬於政府導向型市場經濟。無論是明治維新的時候,還是戰後的幾次產業升級轉型,每次的產業的轉換選擇,都是在政府產業政策的誘導下進行的。
其次,日本的經濟是一種對國際市場高度依賴的「外向型經濟」。由於日本市場規模相對有限,並且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高度依賴進口,其必然要採用「外向型經濟」模式。回顧歷史,從上世紀50年代起,日本就確立了「貿易立國」 的經濟發展戰略,抓住有利時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對外貿易體制,實現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第三,傳統產業優勢較多,新興經濟領域已不再領先。在汽車、鋼鐵、化工、煉油、機械、電子、原材料等諸多行業,日本企業仍保持著不小的優勢。但近些年那些高速增長的新興行業,日本卻無所建樹。
比如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方面日本缺乏優質企業,相反美國、中國卻走在了世界前言。此外,在大數據、雲計算、量子通信和技術、現代通訊、智慧型手機等方面,日本也不如中國和美國。這使得日本經濟中的亮點在不斷縮減。
加上人口停滯甚至負增長,日本經濟長期增長低迷,一旦遇到金融危機還會出現負增長——2019年日本經濟增速再度不到1%,僅實際增長0.7%,完成的名義GDP為5.087萬億美元,人均約為4.03萬美元。
韓國經濟有何特徵呢?
韓國經濟在60年代開始起步,並且和日本一樣採用「外向型經濟,並且是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到8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從輕工業向重工業轉變——這一時期,韓國的鋼鐵、汽車、機械、造船、化工、電子等行業開始萌芽。
90年代,韓國經濟快速增長,加快融入了「世界化進程」。使得韓國的三星、現代、LG、SK等大企業集團迅速壯大成頗具影響力的跨國企業。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給韓國造成了巨大影響,經過多方努力後,在21世紀韓國終於轉變成了一個發達國家。
到2019年,韓國經濟總量達到了1.64萬億美元,人均GDP約為3.175萬美元——已經超過了西班牙的人均水平,接近義大利的人均水平了。但在2019年韓國經濟過於依賴國際市場,金融市場仍不夠自主的缺陷也暴露出來,未來經濟增長壓力不小。
中國GDP已經是日、韓之和的2倍多
2019年日本GDP約為5.087萬億美元,韓國為1.64萬億美元,兩國合計為6.727萬億美元。同期,中國的GDP達到了14.36萬億美元,已經是日、韓之和的2倍多了,而且中國經濟增速更高,未來的優勢會更大。
但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只是剛剛突破1萬美元,與韓國人均的3.175萬美元,日本人均的4.03萬美元相比,差距仍不小。而且日本、韓國都屬於發達國家,咱們中國只是「中等偏上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仍需努力。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