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國王,人們給了他極高的評價。伏爾泰頌揚他的統治,是一個「永遠值得懷念的時代」;拿破崙說「他是一位偉大的國王,是他造就了法國在國際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來又有哪位君王能夠與他相比?」;阿克頓勳爵則認為,「他是現代國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當然,他的晚年窮兵黷武,民眾疾苦,以至於「許多市民在他的靈柩經過時,甚至認為不值得去侮辱一番」。
5歲即位,24歲親政,雄韜偉略歐陸霸主
1638年,路易十四出生,他的父親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母親是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西班牙公主安妮。出身顯赫,王室傳承,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直到1643年父親突然去世。這一年,路易十四剛剛5歲,坐在國王的寶座上,卻是如坐針氈。
此時,國家由太后安妮攝政,掌握實權的是卻是主教馬扎然。後者不僅是宗教首領,還是宰相、教父、太后的情人。多重身份下,馬扎然儼然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向金融家借款,並允許他們徵收捐稅。包稅商的錢包鼓了,人民的憤怒卻與日俱增。1648年10月,巴黎爆發人民起義,國王路易十四逃出首都,馬扎然被流放。
出逃外地期間,法國陷入內憂外患。一方面,法國與西班牙作戰;另一方面,國內的反對派與馬扎然激烈對抗。四年後,飽經風霜的路易十四回到巴黎,這一次是勝利者的回歸。14歲的路易十四,輾轉各省地,被人民拋棄,瘋狂暴動的場景,讓路易十四得出「巴黎不安全,人民不愛戴他」的結論。
等到馬扎然病逝,路易十四徹底沒有執政的阻礙,已經24歲的他,即將開啟人生的巔峰時刻。餘後的50多年裡,路易十四打造出一個強盛的君主專制國家。政治上王權至上,朕即國家,削弱貴族權力,加強國王權威;經濟上,整頓財政,重商主義,國家出資建廠,制鏡業遠銷海外;思想文化上,宗教專制主義,鼓吹信奉天主教,文化國家化,建立皇家學院。
來自全國的文化名流,紛紛走進金色的籠子裡。國家的強盛,引得路易十四想要制霸歐陸。先是與西班牙發起爭奪荷蘭的遺產戰爭,再是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晚年又參與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前期的徵戰和軍隊建設,為法國贏得廣闊的疆土,一躍成為歐陸強國。然而,連年徵戰耗盡了人民對他的好感,再也沒人把他比作太陽。
王權神聖,極度奢華,凡爾賽宮全盛時代
親政後的路易十四,謹遵馬扎然的遺囑——不立宰相,親力親為。為削弱貴族權力,他邀請貴族們都來凡爾賽宮。在這裡,貴族成為國王的宮廷成員,每天都要在宮殿裡參加舞會、宴客,根本沒有時間來管理地方。漸漸地,貴族成為王臣,國王獨攬大權。對於歸順的貴族,加官進爵;對於叛亂的貴族,無情鎮壓。蘿蔔加大棒的政策,讓路易十四迅速贏得廣泛支持。
為了提高國王的威嚴,路易十四藉助宗教的力量。用「君權神授」為王權至上,包裹上神秘的色彩。與此同時,在思想上鉗制民眾,統一宗教信仰。他對新教施加壓力,主張信奉天主教。因此,廢除較為寬容的南特敕令,頒布嚴格兇狠的楓丹白露敕令。新教的教堂被摧毀,學校被關閉,大批新教教徒逃亡國外。統一的法國,就是一個天主教的法國。
要支撐國家的高速運轉,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後盾。路易十四重用柯爾伯,"我對你所做的一切甚為滿意,且懷有友誼。"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懷柔政策下的柯爾柏,在法國進行大刀闊斧的財政改革。他整頓財稅,懲治貪汙,尤其是改包稅制為國家統一收稅。"僅僅在國王自己的領地,收入就增加到55日萬裡弗爾,多出之前10倍以上"。
另一方面,實行重商主義。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大力發展工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以此來不斷積累國家財富。為了吸引外國的技術人才,法國花重金引進相關人員,在國家力量的支持下,迅速成長為經濟強國。對外擴張,客觀上進一步促進資本積累。法國積極拓展海外殖民地。以東印度公司為主力,在東方世界打開財富的大門。以國家力量推行,反過來又能鞏固專制王權。
在凡爾賽宮,路易十四打造金碧輝煌的宮廷生活。國王的餐具是金子做的,而王公貴族則是鍍金的餐具。每次用餐前,要用金百合裝飾的單簧管啟奏,整個宴會才能正式開始。上菜也有講究,吃飯先喝湯,溼毛巾擦手。大雜燴、小烤肉,魚肉細嫩,沙拉爽口,最後就是水果壓軸,小吃怡人。在這裡,皇家舞蹈學院、繪畫雕刻學院、羅馬法蘭西學院,路易十四成為法國的文化中心。
高跟香水,天主教徒,致信康熙中法對話
一手推動法國崛起的路易十四,卻有一個難言之隱——個頭太矮。1米54的身高,實在配不上他的高大形象。於是,路易十四叫來鞋匠,叮囑他們做鞋的時候,記得在腳跟處墊上厚跟。由此,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第一個高跟鞋。
不過,最開始的高跟鞋,卻是出於懲戒的考慮。當時,許多宮女經常在夜晚偷偷翻牆參加舞會,路易十四便讓工匠設計一種鞋子,限制宮女的行動。結果,鞋匠便把宮女的鞋跟增高,腳踩地板時發出聲響。一方面引起人們的警覺,另一方面也是不利於跑動。沒想到,適應了高跟鞋的宮女,不僅拔高了身材,拉伸腿型美感,還學會穿高跟鞋跳舞。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路易十四本人也開始穿起高跟鞋,只是他本人的鞋底是紅色,象徵著國王尊貴。
解決了身高難題,接下來是不洗澡的惡習。一方面是當時的城市設施落後,下水道、洗澡都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宗教信仰問題。路易十四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天主教規定:骯髒的身體,會讓人更能接近上帝,洗澡是一種墮落的行為。其實,更像是一種原罪說。推行宗教專制的路易十四,身體力行不洗澡,而且在全國推廣開來。因此也就有了國王情婦蒙特斯龐夫人的記載,「他身上的臭氣,在十步開外就能聞到,令人作嘔!」
為了掩蓋身上的臭味,路易十四發明了香水。整個17世紀,法國香水產業達到巔峰期,這也正是路易十四的功勞。除了不洗澡的習慣外,香水能夠屏蔽有害空氣。因為當時鼠疫泛濫,醫生們把香水當作有效殺菌的物品,客觀上推動香水盛行。如今,香水之都、浪漫之都的法國,應該要感謝那位太陽王吧。
他的目光還曾瞄準遙遠的東方。路易十四向康熙派出使節,帶去渾天儀、機械鐘錶等儀器。耶穌會士和愛好科學的康熙皇帝,一起繪製《皇輿全覽圖》,學習《幾何原本》。在中俄雅克薩之戰後,法國的傳教士和同樣通曉法語的沙俄人談判,促成《尼布楚條約》的籤訂。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西方的使者,曾獻上金雞納霜,治好了康熙的瘧疾。東西方兩位雄主,只是淺嘗輒止地碰頭,歷史終究沒能改變國運。
1715年9月1日,一生勤政的路易十四再也沒能爬起來。每天工作八小時以上,親力親為的國王,再也不能俯視歐陸。在位72年110天,愛他、恨他,毀譽不一的人們,再也看不到路易十四的雄圖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