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南門,桐梓林一條小巷,一家獨具特色的泰國文化生活體驗館。
老闆是來自泰國的「三朵金花」——李慧珊、玉梅和譚思語。她們都是「90後」,性格迥異卻都對成都情有獨鍾,去年剛從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開起了屬於自己的餐廳。餐廳還同步做泰語教育、泰文化宣傳、泰式烹飪培訓等。
主廚譚思語在普吉島一家五星級酒店做過大廚,她和玉梅主要負責廚房烹飪工作。合伙人李慧珊除了在餐廳幫忙外,還創辦了一所泰語教育機構,並收穫了一段幸福的跨國之戀。
三朵「泰國金花」在成都結緣成為三姐妹,有點像「桃園三結義」。她們的「蓉漂」生活活色生香,不僅把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更是用美食和語言搭建起中泰文化交流的橋梁。
創業路上 開家泰國文化生活體驗館
「薩瓦迪卡!」剛進餐廳,李慧珊便熱情地打招呼,她雙手合十、恭敬地點點頭。整個餐廳從簡單明快的裝修風格,到眾多精緻小巧的裝飾擺設,格局與細節,均充滿著濃濃的泰國風情。
從清邁帶回來刻有蓮花花紋的木質桌櫃格外顯眼,樓梯邊牆上純手工繪製的泰國古代傳說中的鳥神壁畫,隨處可見大小不一的僧人像和大象陶石……「餐廳的很多東西都是我們從泰國帶過來的。」李慧珊笑著說,「我們想把泰國所有的東西都搬到店裡。」
在泰式清茶的滿盈清香中,三姐妹回憶了餐廳的創辦之路。「我本科畢業後,在普吉島一家五星級酒店做過大廚,加上從小家裡有餐廳,所以對烹飪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就和玉梅負責廚房烹飪工作。」主廚譚思語做泰國菜是一流水平。李慧珊平時主要負責泰語教育機構,有空的時候也會過來幫忙,男朋友賈寧主要負責前臺接待以及店面經營手續的辦理,店裡員工共有八人。由於巴適的味道,濃濃的文化氛圍,越來越多喜歡泰國風味的成都人和生活在成都的泰國人,慕名前來品嘗「熟悉的味道」,餐廳生意火爆,有時提前幾天也訂不到位置。
店裡的招牌菜品是「冬陰功湯」,這不僅是泰國的「國湯」,也是世界十大名湯之一。「我們的冬陰功湯,會加入很多泰國本土的香料如香草、香菜根等,工序很講究,口味也很純正。」既然要吸引成都的好吃客,不得不考慮四川獨有的麻辣元素,「我們將成都幹辣椒烤香,然後與冬陰功一起煮,提升了湯的香味。」
雖然已經聲名大噪,「三朵金花」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我們正在向泰國領事館申請『泰精選』美食官方認證,兩個月後有望拿到證書。『泰精選』在全球大概有2000多家,在成都僅有10家。將來我們可能會以官方品牌的名義,承接一些商務用餐活動。」
成都求學 她們都成為四川大學研究生
2014年,對三姐妹來說意義非凡。這一年,她們不約而同來到成都求學,都成為四川大學的研究生。李慧珊和玉梅就讀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譚思語則進入經濟學院學習國際貿易。入學之後,來自泰國的三位小姐妹非常投緣,很快成為了好朋友。「我們是入學川大後相互認識的,可以說是同一級但不同專業的校友,去年一起畢業了。」李慧珊說。
事實上,三姐妹與成都,與中國的緣分可以追溯到更早。譚思語和玉梅在泰國念本科時學習的是中文專業,因為成績名列前茅,到川大做了交換生。譚思語說:「做交換生的時候,我特別喜歡成都。之後回到泰國完成學業、工作。後來有機會回到成都讀碩士,直到畢業在這邊開店。」
李慧珊本科時同樣作為交換生來到中國,在西南大學呆了兩年。本科畢業後,到川大讀碩士。「我在重慶讀書時,趁著假期來成都玩,覺得這座城市的環境非常好,有很多公園。生活節奏比較慢,大家喜歡去公園喝茶,這樣的生活相當愜意,我很嚮往。」
譚思語酷愛旅遊,是朋友圈中的「探路者」,每次發旅遊相關的照片,總會引來一幫人諮詢。「他們看了照片之後,就問這個地方在哪裡呀,怎麼去啊,大概要花多少錢。我就會一副『我都懂,我來告訴你們』的表情。」說到這裡,譚思語忍不住笑起來,「我就是去開路的。」
去過不少地方,看過不少風景,最終,譚思語還是選擇留在了成都。「成都經濟發展迅速,風景人文也不錯,還有很多好吃好玩的。」除此之外,她喜歡成都的理由跟李慧珊如出一轍,「成都的生活、工作節奏比較緩慢,很適合我們性格溫柔的泰國人。」
三姐妹中的玉梅,看起來文靜,卻最喜歡熱鬧。閒時,愛逛街,愛唱歌,「全民K歌」玩得很溜,要不是偶爾冒出一兩句泰語,玉梅看起來是一枚活脫脫的「川妹子」。
烹飪培訓 餐廳同步做泰國文化宣傳
經營餐廳是件耗費精力的事,三姐妹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業中,一年只回一次泰國,一般會選擇在七八月份。「家人都很支持我們在成都開店,經常向我們推薦泰國的菜品,提各種菜品改良的建議。」
泰國文化生活館,這是泰國「三朵金花」對餐廳的深層定義,「這裡不只是餐館,而是以泰國文化為背景,通過烹飪美食和舉辦活動,傳播泰國文化。」李慧珊十分看重和強調對泰國文化的傳播,「我們會同步做泰語教育、泰文化宣傳、泰式烹飪培訓等,一年會有三四次活動。參與的人主要是對泰國文化、旅遊、商業等方面比較感興趣的群體。」原汁原味的美食和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泰文化主題活動,潛移默化中,使得泰文化通過美食和語言得到傳播。
除了餐廳老闆,李慧珊還是一家泰語教育諮詢公司的創始人。前來上課的學員中,有的是對泰國文化感興趣,有的是有學習需求,比如想去泰國做生意,還有的是從餐廳客戶發展而來。「我們有一個教育團隊,將課堂分為小班和私人班,其中又包括晚班和周末班。從開始運營到現在共有70多位學員。」
對於泰語與漢語學習的差異,三姐妹都有發言權。在李慧珊看來,泰語的學習先是三星難度,學著學著就成了四星,變得越來越難。「其實泰語就是44個字,如果能把聲母和元音記下來,就可以簡單地拼讀了。但漢語不行,要記很多。」
「泰語主要是讀、看、聽,但中文如果一個字不會讀,那就一無所知,什麼都沒概念了。」談起學習中文的過程,譚思語叫苦不迭,「學中文就兩個字——『辛苦』。語法方面還好,與泰語很多地方是類似的。但本科時,教我們漢語的老師非常嚴格,每天都要寫和背,一天一個字要寫2000遍。」
在成都生活多年,四川話難不倒泰國三姐妹。不過,中國方言眾多,經常讓人傻傻分不清,李慧珊為此還鬧過一個笑話。「在重慶讀書時,跟著本地人學說方言『圍腰』。後來做餐飲培訓時,譚思語跟學員說『把圍腰穿上』,結果大家都樂不可支,說那是『圍裙』。」
作為語言學專業的研究生,李慧珊的畢業論文就是從菜品命名的角度分析中泰兩國的文化差異。「因為我平時對語言和餐飲接觸得多,發現中泰菜品命名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比如有些泰國菜名的中文翻譯很有意思,冬陰功湯,對應到中文是酸辣蝦湯。」
遇見愛情 「模範男友」攬下大小雜事
雖然是在異國他鄉,文化和環境互不相同,但三姐妹在成都的生活,如她們所做出的美食一般有滋有味。三人中,李慧珊是最早在成都收穫愛情的,男朋友賈寧是重慶小夥。從姐妹三人有開店的想法到現在,賈寧攬下了店中大小雜事,從餐廳的選址到開業所需的各種證件,由他一手包辦,完全可以稱之為「模範男友」。
直到現在,賈寧也是將事業的大半重心放在餐廳的打理上,「她們三個都是泰國人,很多事情我處理起來會方便一些。」
賈寧與李慧珊的緣分要追溯到2012年。當時,賈寧在曼谷的一家貿易公司工作,但兩人彼此不相識。回到成都後,賈寧通過公司的朋友認識了在四川大學讀研的李慧珊,機緣巧合,兩人走到了一起。「我們平時相處沒有什麼文化差異,因為我在泰國、她在成都呆了很久,不存在語言和生活習慣上的摩擦。」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三」一直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量詞。《老子》中論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論語·十則》中有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俗語也講到「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李慧珊、玉梅、譚思語三人的相識碰撞,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用她們自己的話來說,脾氣、性格、愛好以及生活習慣都相差甚遠的三人,看似毫不搭界,卻構成了最穩固的三角形,有點像三國文化中的「桃園三結義」。
談到未來,姐妹三人還有不小的野心,「我們今年計劃再開一家不同風格的泰式餐廳,有機會的話就發展成連鎖。還要把『文化館』這個概念再擴充一下,把更多的泰國新事物、新文化傳遞過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陳荷見習記者李雨心實習生任禕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