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部電影讓你在深夜痛哭過?哭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哭自己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哭自身的各種缺陷、以及這些缺陷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巨大影響……
《瑪麗與馬克思》就是這樣一部極其有深度的電影。
8歲的瑪麗,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小女孩,她的媽媽是一個酒鬼,日夜酗酒度日,一生中極少有清醒的時刻。她的爸爸是一名流水線工人,經常早出晚歸,偶爾的閒暇時刻都花在了製作鳥的標本上,他同樣不能給予瑪麗太多的關注和愛。
瑪麗的長相也不在大眾審美之內,她臉上有雀斑,額頭上還有一塊屎黃色的胎記。
這讓她很自卑,很孤獨。
8歲的瑪麗曾問媽媽她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的?酒鬼媽媽卻說她是「意外」。
對此她很吃驚:一個人怎麼可能是意外呢?
顯然這個回答沒有解開瑪麗的困惑。
有一天瑪麗在一本美國黃頁中看到了許多奇奇怪怪的美國人的名字,於是心血來潮的給美國紐約的馬克思寫了一封信,詢問美國的小孩是從哪裡來,並附上了一顆殷桃巧克力棒。
44歲的馬克思收到這封信很慌張,因為他患有自閉症以及肥胖,他讀不懂別人的面部表情,只能靠表情圖像來辨認他人的情緒。
他多年感覺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也很孤獨。
一封突如其來的信,讓瑪麗和馬克思的生活產生了交集。慢慢的他們發現彼此都喜歡看《諾布來茲一家》,都喜歡吃巧克力,這讓他們成為了筆友,逐漸打開自己的心門。
「you are my best friend,you are my only friend」。
此後十年,瑪麗讓馬克思不再那麼孤單,馬克思為瑪麗解答疑惑並讓她找回自信。兩個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愛和關注的人,在一封封信中相依相偎。
友情也有轉折的時候,瑪麗上大學後,由於聽從馬克思的建議做真實的自己,贏得了男孩子的愛,這讓她感到很幸福。
學業和愛情的雙雙成功讓她有些膨脹,她決定要儘自己的力量幫助馬克思,治癒好他的自閉症。於是她以馬克思為研究主題寫了一本精神自閉症的書並寄給了馬克思。
這一行為深深傷害了馬克思,原來自己最好的朋友竟然也覺得他是怪物。於是他非常憤怒的將打字機上的M字母拔下,寄給瑪麗,以示絕交。
瑪麗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寫信給馬克思道歉,卻沒有得到回應。
這讓瑪麗陷入了自我譴責,自我懷疑當中。她從小就是那個不被父母愛的小孩,她的出生是意外,她父親無視她,母親總是對她冷嘲熱諷,現在連她最好的朋友也離她而去。看,她就是那個不值得被愛的女孩。
於是她日漸消沉,整日酗酒來躲避現實,她變成了和她媽媽一樣的女人,命運的輪迴可怖,令人咂舌。男友也因受不了她,離開了。
看吧,我還是那個不值得被任何人喜歡的孩子,連我自己都是如此的厭惡自己……
她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當我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
我問我的媽媽
我將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我會很富有嗎
我會漂亮嗎
……
正當瑪麗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門外響起了敲門聲,原來是鄰居看到瑪麗已經許久未踏出大門一步而擔心她。
這位鄰居克服了45年的陌生環境恐怖症,只為奉上以往瑪麗視之為珍寶的信件。她已經很久沒有看到瑪麗收到信時那開心的笑容了。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你不知道的那麼一個人,在默默地關心你,愛著你。
她打開了鄰居雙手奉上的信件。原來馬克思早就原諒她了,還給她寄了信過來,只不過由於她整日酗酒逃避,不敢觸碰收信箱而被她錯過了。
信上說: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瑕,而我也是。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曾經對我說過,我必須要接受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它們,但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很高興我選擇了你。
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還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很長的一條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沒有我那麼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我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馬克思的來信表明,瑪麗對他來說很重要。瑪麗終於懂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愛你的人會愛你的一切。自己的人生價值隨著他人虛無縹緲的態度而高低起伏是多麼的愚蠢。
想起年幼的她曾經寫信給馬克思:我覺得也許我不適合被別人愛。
馬克思給他寄了一顆糖,上面寫著:首先愛你自己。
而愛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愛別人的第一步就是,原諒對方的缺點。
我們總是聽從外界的很多聲音來否定自己,但卻沒有發現,其實人無完人,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所以無需否定自己,打壓自己。
寫在最後:我想大部分人都經歷過父母的打壓、同伴的排擠,從而覺得自己差勁吧。但親愛的,抱抱自己,那不是你的錯。大千世界這獨一無二的自己,值得被你愛,也值得被他人愛。世界上一定有一個人在默默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