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鏡、花恤衫、喇叭褲這些物品,說他們是上世紀八十年服裝的標籤一點不為過。在那個時代的街頭巷尾,你能看到不少穿著這類服飾的年輕人。
著名學者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提到:蛤蟆鏡、體恤衫、喇叭褲,是80年代不良青年的標準著裝。其實這並不是他個人的觀點,而是在那個年代就存在的共同認識。這些物品不是當時潮流的象徵嗎?怎麼就成了不良青年的標準著裝?
圖丨易中天
喇叭褲的流行,與一位美國著名歌手「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離不開關係。傳聞喇叭褲是由西方水手所發明,因為在平時工作中,靴筒很容易濺進海水,使得水手無法正常工作。於是一名水手突發奇想,將褲腳改得寬大,這樣便可以罩得住鞋子,防止海水的濺入。
沒多久。這種褲子在美國逐漸流行了起來,歌手貓王在演唱會上,經常穿這種褲子表演,將喇叭褲推向了潮流頂端。在他的影響力下,喇叭褲進入了中國內地,風靡大陸。
年輕人喜歡什麼?自然是「個性」。模仿明星們的穿著,要和其他人搞點不同,這不就是「個性」和「潮流」了嘛。但老一輩可不這麼見得,在他們眼中,這喇叭褲就是叛逆的象徵,為何這麼說?我們先來看看那個時期老一輩都是穿什麼過來的。
圖丨80年代穿喇叭褲的青年
50年代後的人們,女性脫去長袍,穿上了襟襖,男性則告別長袍馬褂,穿上了中山裝。除此之外,還有從蘇聯傳入的列寧裝,原本是男性服飾,或許是因為本土已經存在了中山裝,列寧裝在中國演變成了女性服飾。那段時期,男的穿中山裝,女的穿列寧裝,可以說是最佳搭配。
與此同時,在蘇聯傳入的服飾中,除了列寧裝外,還有一款「布拉吉」,因為當時與蘇聯聯繫較多,人們可以看到許多蘇聯的期刊、畫報、電影等物品,蘇聯女性日常穿著的「布拉吉」經常亮相。它是一種由大花布製成的連衣裙,帶個襯衫領,通常會露出小腿和胳膊。當時還掀起了一股「人人穿花衣」的潮流,使得「布拉吉」逐漸進入女性日常。
圖丨穿著布拉吉的青年
跳過60年代,到了70年代時,「的確良」開始逐漸流行,可能不少年輕人沒有聽說過這種材質的衣服,它是由化纖布料構成,也可以稱為「滌綸」。滑爽、耐穿、易幹、不用燙、顏色豔、不退色、尤其是印染出的鮮亮,這些都是它的特點。
最早「的確良」在廣州,被叫做「的確靚」,為「dacron」的粵語音譯,廣州人誇人漂亮帥氣都用「靚」來形容,相對比傳統顏色單一枯燥的服飾,確實要「靚」許多。
隨後由廣州傳到全國各地,但其他地區的人不懂啥叫「靚」啊,就想著與「涼」掛鈎,就有了「的確涼」這個說法。那個年代,普通家庭中風扇也很少見,更別說是空調,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只能靠扇子扇來散熱。
而大家穿上「的確涼」後,相比傳統的棉製衣服,發現並沒有涼快多少,甚至還因貼身的版型,更熱,才將其稱為「的確良」。
圖丨穿著「的確良」的青年
「的確良」雖然顏色鮮豔,樣子好看,但它有個缺點,很「透」。女生夏天穿上「的確良」,如果一流汗,會導致衣服貼著身體,又因為衣服很透,難免會走光。於是穿慣了嚴嚴實實衣服,思想又有點保守的老一輩,便給穿「的確良」的女性,打上了「女流氓」的標籤,也對一些舶來的服飾有了偏見。
到了80年代,越來越多新事物傳入國內,喇叭褲、蛤蟆鏡因為頻繁出現在各類影視中,成為那一代年輕人爭相模仿的對象。穿上喇叭褲後,除了褲腳是寬鬆的外,其餘都是緊勒的,身材自然被體現了出來。
老一輩是這麼形容喇叭褲的:低腰短襠,緊裹屁股;褲腿上窄下寬,褲長一般蓋住鞋跟,走起路來,兼有掃地的功能。
對於蛤蟆鏡,他們也有這樣一個解釋:鏡片大,顏色淺,戴在人臉上像蛤蟆的眼。
圖丨帶著蛤蟆鏡的青年
再加上男生飄逸的長髮,穿個花襯衫,戴個蛤蟆鏡,配條喇叭褲,妥妥的不良青年形象啊。這一形象和二三十年前的服飾對比鮮明,雖然在此之前也引入過不少國外服飾,但總歸算得上是中規中矩,而這一搭配,基本沒有一個父母是能接受的。
所以,那時候老師經常拿著一把剪刀,在校門口剪學生褲腿。不少學生因為「喇叭褲」和父母、老師鬧出不少矛盾。在他們眼中,學生就應該穿「統一制」的服飾,老老實實學習。而學生們又正處於青春叛逆期,久而久之,喇叭褲、蛤蟆鏡、花襯衫被打上了不良青年、不三不四、街頭混混、流氓的標籤。
筆者猜測,為何稱80年代的青年,為「垮掉的一代」,是否也與這些服飾有關係?但事實上,他們並未垮掉,還很優秀。現在看這些服飾,我們都覺得很正常,但那個年代的人不會,因為思想環境變化了。
在這之後的90後,火星文、殺馬特、非主流,00後的精神小夥、拼音縮寫體,哪個不比80後「強」?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東西,筆者就不多介紹了。
作者:我方團隊張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