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有人寫一篇《咖啡的108種用途》,咖啡渣做衣服一定得佔據重要一頁。
2019年年底,
361°推出ECO系列跑鞋,中底材料便是可回收的咖啡渣;今年一季度,安踏推出「咖啡紗」裝備系列,包括衛衣、運動服等等;而就在不久前,李寧也聯合愛回收和Costa推出以咖啡渣為原料的環保T恤。這兩年國產運動品牌對咖啡的「偏愛」可見一斑。▲左邊是李寧的咖啡渣T恤,右上的是安踏的咖啡紗衛衣,右下是361°的Q彈淨界系列跑鞋。近兩年,隨著環保理念的不斷強化,仿佛任何可回收(甚至不可回收)的垃圾都可以成為做衣服的材料,塑料瓶、舊帆布、甘蔗皮、玉米杆……或許「萬物皆可穿」的未來離我們不遠了……不過現階段的可回收材料中,聞起來更「香」,看上去也更洋氣的咖啡渣,受到的關注可能更多一點。
儘管國內運動品牌最近才紛紛推出咖啡渣為原料的環保產品,但實際上,咖啡渣回收再利用並不是一項全新的技術。2008年底,臺灣紡織公司Singtex推出了自行研發生產的S.Café咖啡紗,引來了國際廠商的主意,後續為Singtex賺來了不少利潤,公司目前已經和100多家服裝品牌合作,包括北面(North Face)、New Balance、阿迪達斯、彪馬、美津濃等等。▲Singtex創始人陳國欽,在利物浦的贊助商還是New Balance旗下的勇士體育(Warrior Sports)時(2011-2015),曾在球衣中加入咖啡紗材料。創始人陳國欽在很多場合都介紹過他的靈感來源:2005年和太太在星巴克,太太注意到店員把咖啡渣用於廚房去味,開玩笑地對他說,如果把咖啡渣塗抹在人身上就沒有汗臭味了。這句玩笑啟發了陳國欽「咖啡紗」的研發。Singtex「咖啡紗」生產技術描述起來其實並不複雜,
將回收的咖啡渣經1000度以上煅燒後製成晶體,再研磨成100-300納米粉體,加入到滌綸纖維中,生產出一種功能性滌綸短纖——咖啡碳纖維,與聚酯等其它材料相結合可以製造出不同的布料。但陳國欽介紹,該技術的研發耗時3年多才全部完成,前後投入200多萬美元。「咖啡紗」這項12年前就問世的技術,能在最近幾年真正火起來,恐怕還是跟國內消費者逐漸養成的咖啡習慣有關。根據每日經濟新聞2019年12月的報導:「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費國之一。」每日經濟新聞援引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生產者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咖啡消費量從2006年的2.6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12.8萬噸,12年增長了近500%。這個數字放在未來只會更高。根據健康時報聯合專業調研機構科達數字100共同發布《2018-2019中國咖啡消費藍皮書》,我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左右,預計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銷售規模將達3000億元人民幣,2025年有望突破10000億元大關。大眾對咖啡的認知從飲品進化成一種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咖啡廳隨處可見辦公的商務人士,寫字樓也是咖啡外賣的「重鎮」,也促使星巴克、瑞幸咖啡等品牌逆勢而上。不同圈層的咖啡經營消費也日趨成熟。消費者對咖啡的質量要求逐漸走高,不再滿足於速溶咖啡。在這種大環境下,運動鞋服與咖啡的結合也算是一波順應趨勢的營銷,畢竟,咖啡文化正逐漸成為一種結合和時尚、健康甚至環保理念的正向概念。目前咖啡碳纖維在鞋服領域應用廣泛,除了上衣褲子,也被用在鞋的中底、大底、鞋面等等。2019年,兩位越南設計師在 Kickstarter 上推出了一雙完全由咖啡製作的球鞋rens,鞋的賣點在鞋面上,兩位設計師研發了一款由咖啡紗和回收的塑料顆粒混合而成的鞋面布料,可以百分百防水。近年來,「可持續時尚」(Sustainable Fashion)是鞋服領域非常流行的概念。根據公開信息,
時尚產業是僅次於石油化工產業的全球第二大環境汙染製造者。聯合國環境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海洋中發現的34%的微塑料來自紡織和服裝工業,其中大部分是由聚酯、聚乙烯、丙烯酸和彈性纖維製成。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於有社會責任感的品牌。根據Accenture Strategy的年度全球消費者調查,將近三分之二的消費者希望品牌的產品或服務能夠堅持一種一貫立場,例如健康的生活習慣、可持續資源、純手工製作等;相比之下,那些能夠促進社會進步的產品設計更具吸引力。電商服務與營銷平臺Nosto的最新調查則顯示,有73%的受訪者希望品牌使用可循環材料。但是鞋服的「可持續材料」和普通材料的最大區別就是成本太高,溢價能力太低,使得品牌幾乎沒法進行量產。更重要的是消費端也很有可能也不買帳。Nosto的調研還有後半句——
儘管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支持環保材料,但若產品因此而賣得更貴時,只有29%的消費者願意掏錢。很大的原因在於消費者並不清楚品牌為「可持續」做了什麼。
比起「有機棉」「竹纖維」這類環保面料專有名詞,品牌還不如直接用「鞋服由咖啡渣製作」來得簡單易懂,更有噱頭。事實上,咖啡渣作為製衣材料不但提升了回收利用性,其碳排放比竹碳減少48%,比椰碳減少85%,使用後廢可以自然分解,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提高了環保效益。
運動品牌面對這些回收材料的做法大多是合作模式,將自身技術與研究機構或者上遊材料供應鏈企業相結合,生產出有品牌特色的產品。根據財報,李寧、安踏、特步等運動品牌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都在總營收的5%左右,這也給其技術升級、新產品的開發創造了空間。總而言之,新材料+環保一定是大趨勢,
今天的噱頭或許就是明天的常態呢?天馬集團發福利了!
518全球購中秋禮品團購優惠,團購可享折上折:18912188578!
國慶小長假出遊前,記得來幸運葉子採購外出裝備喲~
中獎者可以直接提現到微信錢包
福利加碼
邀請好友參與,中獎機率翻倍,邀請助力前20名額外獎勵助力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