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統計顯示,2015年~2019年,上海、江蘇、浙江地區涉及達索集團旗下SolidWorks軟體和CATIA軟體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侵權案件共計29件,其中以法院判決的方式結案的案件共3件,佔10%左右,其餘90%左右的案件以原告撤訴的方式結案。
其中有一起更是上海知產法院成立以來,判處賠償金額最高的一起案例:
達索公司起訴某公司使用盜版軟體,最終查實,該公司非法複製安裝使用達索公司開發的CATIA三維設計軟體,公司全部73臺計算機,100%都安裝了盜版軟體,原告要求索賠1845萬餘元並承擔原律師費15萬元。為了嚴懲盜版軟體惡意侵權者,最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原告達索公司CATIA V5 R20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行為,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律師費共計900萬元。
上述案件中,達索公司曾主張其軟體單價為252,770元/套,但一審法院認為現有證據顯示的涉案軟體銷售價格差異明顯,且無法確定軟體具體包含的模塊,因此沒有支持。但也由此可見,正版價格昂貴。例如,在企業產品研發中常用到的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每套成本動輒數十萬,一家 60 人的研發團隊要建自己的研發系統,光是軟、硬體的初期投入大約需要 3000 多萬元。
因此,很多企業主都表示,雖然很想支持正版,但無奈正版實在太貴了,而且每個模塊都要單獨收費,每年的軟體費用就得上百萬,對於他們這一類小公司來說壓力很大。
在林雪萍和趙堂鈺,兩位老師的一篇文章中也曾寫到:在浙江、廣東等模具業發達的地方,那些盜版軟體養活了無數的作坊和小工廠。他們跟著軟體的最新版本一起升級非授權版本,卻很少想過需要為此付費。對於很多中小企業而言,這些軟體的成本是如此昂貴,以至於這些從業者乾脆默認這樣的成本就該歸零。
對於很多中小企業來說,他們不僅沒有使用正版軟體的實力,更沒有這樣的意識。由於盜版軟體比正版軟體較低的價格走向市場,更是獲得了一大批製造商的青睞,也就是所謂的知假買假。這樣的行為,看上去好像省了錢佔了便宜,但長遠來看,不僅降低了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更是破壞了產業發展的根基。
盜版軟體擠壓創新空間,智慧財產權有待加強
盜版軟體泛濫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問題,例如作業系統、辦公軟體、工業軟體在內的軟體產品均存在破解版本和大量的盜版用戶,例如 Windows、Office、Adobe、AutoCAD 等等。
雖然盜版軟體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產業在我國的發展,但盜版軟體在功能上仍存在諸多隱患,例如程序語言上存在漏洞,不能及時升級,很容易造成病毒的「光顧」。
再者,因為大多數人都能輕易地從網上拿到免費的、好用的國外工業軟體產品,就不更會有人支持國產軟體,使用那些「不太好用的」、「要收費的」、「功能不全的。使用盜版軟體,沒有對軟體智慧財產權的重視,這也導致國內的工業軟體企業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更別提加大研發,開發出自己的工業軟體了。從長期來看,不利於我國的國產軟體行業發展。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軟體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例如:
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見》,要求不斷改革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目標力爭到 2022 年,侵權易發多發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到 2025 年,智慧財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達到並保持較高水平。
而2020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再次明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2020 年 8 月,國務院發布《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軟體智慧財產權保護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對於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加強利於國產軟體發展,但智慧財產權保護是一項複雜的工程,不僅需要從法律、政策等社會各個層面推進,更重要的是提升企業自身的意識。
軟體上雲,更有利於軟體正版化?
傳統軟體將文件全部放在本地計算機,公司以License授權的方式進行正版軟體的銷售。而客戶使用軟體盜版就相對簡單,從網絡上搜索比比皆是,只有當客戶電腦聯網以後,才有可能被軟體公司檢測鎖定,但是小編在網絡上發現有工程師說也可以通過破解脫機再建個區域網使用。層出不窮的應對方法,使得軟體的正版化之路越發艱難。
近年來,在工業領域,基於雲的工業軟體訂閱模式越來越多,成為企業在本地軟體安裝環境之外的一種選擇。雲與在線的工業軟體可以直接在本地瀏覽器中運行,或通過Web及行動應用程式運行。與安裝在本地計算機上的傳統軟體不同,它通過遠程伺服器進行更新,並通過訂閱獲得服務,通常是每年甚至每月一次。
這種方式為用戶提供一種更為便捷的軟體獲取和升級方式,降低了用戶使用正版軟體的成本,減少了用戶的一次性支出,也使得用戶更加支持正版軟體,付費意願較以往增加,更利於軟體正版化。
比如,2014年Autodesk就正式提出雲端化轉型戰略,向訂閱收費模式(SaaS)轉變,這種訂閱收費模式能夠幫助用戶用最便捷,最容易管理成本的靈活方式,根據業務需要使用歐特克的相關軟體技術。
訂閱模式通過較低的收費門檻能夠吸引更多的中小用戶,讓無力購買高昂License費用的中小企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應用正版軟體。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上「雲」正成為工業軟體的重要發展趨勢。中小企業對高端工業軟體有需求,但往往有成本等因素制約其發展。當軟體部署在雲上後,用戶可以通過訂閱模式,實現按需付費,開箱即用,降低企業使用高端工業軟體的門檻。除此之外,軟體上「雲」,也能幫助國內的工業軟體企業加速開發新型的自主工業軟體。
目前,國內外許多企業都打造基於雲的工業軟體模式。例如,橙色雲推出的橙色·雲工業產品協同研發平臺,該平臺聚焦於工業產品的協同研發,開發了 CDS 雲協同和 CRDE 雲研發兩大系統。
其中CRDE 雲研發系統,通過將工業產品研發設計所需的必備軟體以體系化的雲端服務賦能於工程師及團隊,在降低應用成本、部署成本、運維成本情況下,實現了多方協同,在線開展研發。目前西門子的Siemens NX、廣州中望龍騰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軟體 ZWCAD、北京數碼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軟體 CAXA等均已在平臺授權使用。用戶無需安裝龐大的三維設計軟體,打開瀏覽器即可在線打開設計軟體開展研發設計。
再比如,海克斯康MSC Software推出的全新CAE仿真雲平臺,客戶無需安裝任務軟體即可使用,仿真計算任務靈活實現,可快捷完成數據管理、作業管理、前後處理等全部工作。同時,用戶可依據業務需求即時開通所需資源,有效減少一次性高成本的硬體投入,避免資源閒置的浪費。對於軟體許可,用戶則可以按需付費,有效減少軟體閒置浪費。
無論是橙色雲還是海克斯康,通過將客戶經常使用的工業軟體放置雲端,使得客戶無需再為單獨的正版軟體支付高昂的購買費用,安裝和維護成本等,有效的降低乃至避免了盜版軟體的使用率。
小編認為,這種模式的確有助於正版軟體的發展,但提升正版軟體使用率最為重要的是對智慧財產權的認知。近年來,我國已經加大了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主動支持國產自主工業軟體。但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軟體正版化也需要市場各方積極參與。這不僅要提高企業使用正版工業軟體的意識,也需要國家有關部門適當加強執法監督和檢查力度,才能進一步確保軟體正版化的推進。
本文參考:
盜版工業軟體的槍口對準了誰?| 工業軟體史
智能製造+國產化,國產工業軟體的時代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