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說起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人們對有關他的故事傳說想必耳熟能詳。但若是問這位孫大聖形象與來歷,大部分人就不太清楚了。
其實無論是西遊記開篇介紹引起的猜測,還是魯迅胡適自民國時期對中外神話的辯論說,抑或是歷史學家們的考究,眾說紛紜之下,孫悟空的來歷與形象起源基本沒有明確論調。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孫悟空形象來歷的幾種說法。
/回歸原著:仙家遺石
我們先來看看先看吳承恩的原著是怎麼說的。
《西遊記》曰:「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
全篇介紹孫悟空的來歷就只有這麼一段,我們仔細品讀,就會發現有兩個明顯的強調點。
其一,就是石頭存在的時間。開闢乃是開天闢地之時,當時有能力孕化奇石的上古大神並不多,而最符合的莫過於女媧。
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這石為補天所剩之五彩石,吸收了天地靈氣和女媧的精血,所以自孕仙胎,有了生育能力。
其二便是這有安排的數字。這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政歷二十四氣,九竅八孔都是道家用語,所以一些學者認為應是道家一位太古金仙遺留下的石頭。
畢竟,西遊記第三十五回銀角大王就曾說:「我這葫蘆是混沌初分,天開地闢,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媧之名,鍊石補天,普救閻浮世界。」
由此可見太上道祖的可能性極高。
/回歸神話:無支祁與哈奴曼
而如果拋卻原著,探究孫悟空的形象起源,則這一學術史始於「五四」之際新文化大師魯迅與胡適之間的一場爭論。
魯迅的民族傳統論
20世紀20年代,魯迅作《中國小說史略》,提出了「民族傳統」說,認為「這隻猴」來自中國本土豐富的猴精故事。他據宋代《太平廣記》和《山海經》等文獻記載的無支祁故事,認為孫悟空的形象主幹來源於民間無支祁傳說。
《山海經》曰:「水獸好為害,禹鎖於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無支祁),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
無支祁的故事,至少流傳了五百多年以後,才出現了唐僧取經的故事,元代戲曲作家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出現了孫悟空的形象,且有「無支祁是他姊妹」語。可見孫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經借鑑了無支祁的形象。
另外無支祁被大禹鎖在龜山足下,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形若猿猴,孫悟空本來就是猴像,其「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之狀亦無異。
高度重疊的經歷和相貌,以及有文獻可究,魯迅的論據就在於此。
胡適的外來影響說
不過,胡適對此持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孫悟空另有源頭,即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神猴哈奴曼的傳奇故事。
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因此,我依著鋼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紀事詩《拉麻傳》(Ram-ayana,今譯羅摩衍那)裡尋得一個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
實際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國王舍城外的那爛陀寺。所以,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中,自然少不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相關記載。這其中就有一隻叫哈奴曼的猴子。
《羅摩衍那》載:羅摩之妻悉多因美貌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奴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徵服了強敵,救出悉多。
由於上述的記載,胡適和陳寅恪均認同孫悟空的形象起源於哈奴曼,他們也認為西遊記中大鬧天宮的故事來自於《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中哈奴曼大鬧無憂園的情節。
/回歸歷史:真實存在的人物
兩位大師的辯論在當時並沒有分出勝負,而時至今日,歷史考究黨也開始插足這場混戰。
既然西遊記的小說背景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玄奘取經事件,自然有許多歷史學者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應該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
山西太原婁煩縣孫大廷
數十名專家稱孫悟空原型可能是山西太原婁煩縣孫大廷。婁煩縣至今存有早在《西遊記》之前的明代弘治、正德年間就製成的西遊記寺鐘、碑石和花果山上始建於唐代的猴王廟等文物實體。在婁煩花果山下有歷史悠久的大聖堂、道人溝、潘家莊蟠桃園等西遊記地名村莊,而且這裡的居民大多數都姓孫,還有孫悟空原型孫大廷的口碑傳說。
婁煩縣文物旅遊局原局長李國成,研究孫悟空20餘年,發表過數十篇相關論文。
他說:「我縣確有『孫悟空』其人,民間典故和歷史論證與《西遊記》中多有重合。據介紹,婁煩民間傳說中的孫大聖原名孫大廷,家住花果山下潘家莊。
在傅山筆記所記載的這座花果山,本名龍和山,位於現已重新立縣的婁煩縣城西南二十裡的馬家莊鄉境內。在這座山頂上的龍和寺門前,原來立有兩條石刻楹聯「東勝神州地,悟空舊居鄉」;寺內原來還供奉有孫行者石刻雕像,但它們都已經在歷史的變化中不知去向。
陝西涇陽縣車奉朝
公元750年(玄宗天寶九年),罽(同計)賓(小國,以佛教昌盛著稱)遣使來到大唐,希望為大唐的屬國。唐玄宗大喜,賜使者金銀,又派內侍省張韜光護送罽賓使者回國,而這其中,就包括一個叫車奉朝的男子。
這一路西行之旅,與取經經歷相仿,更有趣的是,車奉朝的兵器是一根36斤重的熟鐵棍,職責也是護行。
一行人於是整整走了三年時間,終於到達了罽賓國的都城。罽賓國王便命國師三藏法師帶他們去參觀佛教勝景。(此三藏非彼三藏,其名舍利越摩)
等辭行之時,車奉朝意外地得了傳染病,眼看就要病發身亡,張韜光急於回國,便將之交由法師照料,沒想到一個月後,前者康復如初。車奉朝認為此乃佛祖挽留之意,遂拜三藏法師為師,遁入空門,法名法界。
或許車奉朝天生就跟佛有緣,再加上三藏法師的點撥,十數年後便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高僧大德。
六十歲,法界大師辭別師傅,啟程大唐。臨走時,三藏法師送了他很多佛教經典,還有釋迦牟尼的佛牙舍利,希望他能廣傳佛教。回國後,時任皇帝的德宗欽賜他法號為「悟空」,與孫大聖的名字分毫不差,並為其建造禪師塔。
胡人獵戶石磐陀
敦煌的東千佛洞中有兩幅玄奘取經圖,壁畫中玄奘和尚身後有一位滿臉長毛的猴形人著遠行裝牽馬而立,形象栩栩如生。
學者段文杰研究此壁畫後,發表論文論證了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其名叫石磐陀,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
段文杰認為:唐貞觀三年玄奘西行取經,途經瓜州(今鎖陽城)時在當地寺廟講經說法一月有餘,期間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而自願隨行,一路護送。又因當時佛教興盛,玄奘與石磐陀西去取經的歷史被人們廣為流傳,所以之後吳承恩依此寫成《西遊記》。
孫大聖的真實形象至今沒有論調,但無論其是何來歷,他展現出的不畏強權,勇於打破束縛的抗爭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相比之下,上述所言只是我們閒暇時的消遣罷了。
以上就是本期的內容,關注如斯精舍,分享古人智慧,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