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三面環海,自古就是海防重地。因此,很多地名都與海有關。常見的樣式是在「海」字的前面再加上一個褒義字,構成一個動賓短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威海」。
威海的名字,是從明代設立的威海衛而來。顧名思義,是威震海疆的寓意。與之類似的是靖海,也是從明代的靖海衛(安靖海疆)而來。
清代裁撤衛所之後,威海和靖海一度都併入文登縣。但後來兩者的發展走向各不相同。威海逐漸發展成為地級市,而靖海在榮成鄉鎮合併之後,如今只是人和鎮下屬的一個大村。
威海和靖海這兩個地名都是明代出現,而寧海的歷史要更早一些。
膠東半島的寧海,指的是牟平的舊稱。明清時期,登州府下轄寧海州,以州領縣。寧海州土地廣袤,南北皆臨海。不少闖關東後人的族譜中,提到祖籍地仍稱之寧海。
牟平改名為寧海,是在金代。《讀史方輿紀要》載:「金天會中,劉豫置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山東通志》載:「金於牟平縣置寧海軍,取海不揚波之義也。」在明代,寧海州也設有寧海衛,軍民分治。
民國初年調整區劃,廢府存縣,寧海州本應改為寧海縣。但在浙江省,早已有同名縣。為避免重複,寧海州改回原來的稱呼,即牟平縣。
但寧海這個地名畢竟在牟平歷史上沿用數百年之久,因此也並沒有完全廢棄。現在煙臺市牟平區轄下的寧海街道(寧海鎮),即採用寧海之名。
威海、寧海和靖海這三個名字,雖然跟歷史上的原意有所不同,但現在都仍使用。因此,人們對此都相對熟悉。而「定海」和「平海」這兩個名字,因為久廢不用,就鮮為外界知曉。
實際上,定海和平海,對應的分別是萊州和登州。
如今提到「定海」,大家想到的都是浙江舟山的定海。但在金元之際,膠東半島的萊州,亦有「定海」之稱。
《讀史方輿紀要》載:「(萊州)宋仍曰萊州,亦曰東萊郡。金因之,亦曰定海軍。」《金史地理志》載:「萊州,上,定海軍節度。」也就是說,萊州的「定海」之名,與寧海軍類似,也是從軍事功能而來。只不過,寧海軍後來改為寧海州,而萊州未變。
定海一詞,如今在萊州已非區劃名稱。只是在城區,還有一條「定海路」,應該是紀念這段歷史。
登州相對於萊州更靠東,因此在古代海防中的地位也更高。登州「平海」之稱,也早於萊州之「定海」。
在唐代的史料當中,就有登州平海軍的記載。如《舊唐書玄宗紀》載:「(開元二十二年)辛巳,移登州平海軍於海口安置。」《唐六典》在介紹兵制時也提到:「若諸州在節度內者,皆受節度焉。其福州經略使、登州平海軍則不在節度之內。」
到了宋代,登州「平海軍」的舊制仍然延續。蘇軾在登州任職時所上奏的《登州召還議水軍狀》,也提到了平海軍,所謂:「擘畫奏乞創置澄海水軍弩手兩指揮,並舊有平海兩指揮,並用教習水軍。」
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派人走海路聯絡女真時,所遣的人中就有一位來自平海軍的呼延慶。使者往來渤海南北,乘坐的也是平海軍的船隻。
不過,自從北宋滅亡之後,平海軍一詞在史料中就鮮有提及,在登州歷史上的存在感逐漸減弱。即便在蓬萊當地,恐怕也有很多人不知「平海」這段淵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