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破碎的生活中逃離,卻落入了另一個深淵;她想要開始新的人生,卻一再被旁人拖進不堪的過往;她試圖將自己留存在幻想裡,卻被現實一覽無餘。那輛欲望號街車碾過她的身體,呼嘯而馳,留下了時代的又一個犧牲品。
她是白色的,純潔的,也是敏感的,易碎的。她是布蘭奇。
作為美國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士的經典作品,相信沒有人會不熟悉這部《欲望號街車》。女主人公布蘭奇是一位是典型的南方淑女,感情的打擊,家庭的敗落讓她逐漸墮落腐化,後來不得不投靠妹妹斯黛拉。
然而,依然活在舊日的幻想中、保持著過往生活方式的布蘭奇卻與妹夫斯坦利粗暴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兩人也因此互相心生不滿。
斯坦利四處挖掘布蘭奇過往那些不堪的醜聞,讓試圖開始新生活的布蘭奇再一次遭受到精神的打擊。除此之外,毫無人性的斯坦利還在妻子的分娩之夜強姦了布蘭奇,讓她徹徹底底的精神崩潰,最終被瘋人院的汽車拖走,結局令人唏噓。
《欲望號街車》無疑是威廉斯諸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1947年該劇在紐約上演後獲得巨大成功,斬獲了包括普立茲獎、紐約戲劇獎和唐納德森獎之內的三項大獎。
除此之外,這部作品在被改編成電影之後,又贏得了美國奧斯卡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多項大獎。
從表面上看,《欲望號街車》講述了一個女性的悲劇人生,但其實背後卻包含了多重隱喻。就好比費利西亞·隆德爾對這部作品的評價:
「《街車》給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首先是關於創作這部偉大作品的作家的神秘感,其次是作品本身的神秘感。作品中的秘密和豐富內涵無論多少描述、多少分析、多少理解都難以窮盡。」
劇中的布蘭奇充滿幻想,一直蜷縮在自己的柏拉圖世界中,不願面對真正的現實。她對直白裸露的燈光總是會有有一種抗拒感,看到單調光禿的白熾燈泡時,也選擇用燈罩來柔和光芒。這樣的舉動就好比她在面對現實時的自我美化,也為自己的幻想罩上一層保護色。
而被她喻為「野蠻人」的斯坦利則完完全全站在她的對立面,是現實世界的代表。他粗野,暴力,追求肉慾與物質主義。他不斷提醒著布蘭奇掩耳盜鈴的行為,強迫的讓她面對現實,一次又一次的讓她的幻想破滅。
而要說到真正悲劇的開始,則是從布蘭奇的愛人——詩人艾倫的自殺開始。
在反駁斯坦利對布蘭奇的風言風語時,她的妹妹斯黛拉有過這樣一段描述:「你不了解年輕時候的布蘭奇,在她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沒有人比她更溫柔,更易相信別人了。」最初的布蘭奇的確如此。但在發現自己的愛人實則是一名同性戀,現實與自己幻想的美好婚姻相背離時,她備受打擊。
在當時的社會,美國反對同性戀浪潮高漲,同性戀群體一直處在被反對和排斥的的風氣之中。在得知艾倫是同性戀之後,布蘭奇對他的殘忍與厭惡也直接導致了艾倫開槍自殺。而這一情節也反射了當時社會在性取向方面的矛盾問題。
其實在小東看來,造就布蘭奇悲劇人生的原因不單單是社會的矛盾,階級的衝撞,更多的其實來源於她自己本身。愛人的自殺讓她的良心深受譴責,為了釋放這種痛苦,她便以縱慾的方式尋求慰藉,自甘墮落。但事實上,這樣逃避現實的方式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對自己來說也是更為殘忍的一種「解決」方法。
或許在現實生活中你我都不是布蘭奇,我們也不會遭遇這樣戲劇化的人生。但不管經歷什麼樣,蒙蔽雙眼,放縱自己都不會是最好的解決的方法。短暫的幻想或許能夠聊以慰藉,但直面現實世界才是人生的遊戲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