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基層28年 「赤腳醫生」之女金贊英的從醫之路

2021-01-16 浙江在線

2018-12-06 18:0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坊

 從1978到2018, 改革開放40年。
個人、村莊、企業、城市……在改革開放的澎湃大潮中,南太湖畔的湖州發生了怎樣的巨變?又有哪些故事日久彌新?
今起,浙報集團湖州分社推出《南太湖畔40年》專欄,回顧湖州改革開放的十大標誌性事件,展現十位改革開放弄潮兒的風採。

今年10月,南潯區和孚鎮衛生院院長金贊英剛剛榮獲了「2018年全國優秀鄉鎮衛生院院長」稱號,成為湖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衛生院院長。這個農村衛生領域最高的管理類獎項,為何會授予她?近日記者採訪了金贊英,聽她講述自己紮根基層28年的從醫之路,似乎也讓人看到了湖州鄉村醫療服務的發展之路。

農村高血壓患者有了第一份健康檔案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赤腳醫生」逐步淡出歷史舞臺,湖州的鄉鎮醫院醫師力量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

1988年,湖州市衛生局為了充實醫務人員,在菱湖區人民醫院開辦菱湖醫訓班。剛從菱湖中學高中畢業的金贊英就是其中一員。「我的父親就是石淙鄉的一名『赤腳醫生』,從19歲到60歲,父親將一輩子都獻給了他的病人。」金贊英說,至今,父親背著藥箱下鄉巡診的情形仍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中。

1990年的石淙衛生院

兩年後,金贊英成了菱湖區石淙鄉(現南潯區石淙鎮)衛生院的一名內科醫生。「以前以為當醫生就是看病,到了基層衛生院才發現,要做的事情很多。」

「基層醫生除了普通疾病的診療,還要重點做好預防保健、慢病管理。」在坐診過程中,金贊英碰到很多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根本沒有健康管理的意識,不舒服了到醫院來看一次,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擅自停藥,導致腦卒中等病高發。  

「教村民怎麼不生病可比看病重要多了。」意識到這一問題後,金贊英動起了腦筋:要準確掌握村民的健康狀況,就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資料。

2003年,已是石淙鄉衛生院業務副院長的金贊英帶領團隊,在全市率先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試點,給該鎮所有高血壓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開展慢性病隨訪診治。

2006年4月,金贊英在石淙鎮凡石村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農民健康體檢。

整整半年時間裡,金贊英上午看完門診,下午就和4個村衛生室的醫務人員一起,走遍了石淙鎮7個行政村,走訪了1萬3千多人。白天村民家裡沒人,他們就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時間去走訪。金贊英還自己設計了「健康檔案卡」,上面除了記錄患者的基本情況,還新增了很多健康知識。

「掌握了這些情況,村醫就能有針對性的為村民開展個性化服務了。」金贊英從居民自身著手,在提供健康服務的同時改變著他們的健康思維。2004年,這項工作在湖州全面推開。

硬軟體提檔升級 小鎮衛生院迎來新變化

2008年,金贊英被調到和孚鎮衛生院擔任院長。當時的和孚鎮衛生院總共只有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基礎設施落後,醫生、護士等工作人員加起來才30多名,卻承擔著周邊5萬多人的基本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

遷建前的和孚鎮衛生院

一紙任命、一副重擔、一份責任。當年,金贊英就向有關部門提出了遷建醫院的申請。從工程的可研批覆到施工許可證的取得,從醫院破土動工到整幢大樓裝修完工,她幾乎事事跟進,忙的時候連飯也顧不上吃。

「真沒想到,我們家門口會有條件這麼好的醫院,看病不用跑大醫院,方便!」一位剛帶孩子接種完疫苗的年輕媽媽對這個新醫院豎起了大拇指。這座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的四層新大樓,一樓是全科門診、兒童預防接種中心、西藥房,二樓設置了B超、輸液等輔助科室,三樓是醫養結合中心,四樓是老年病區和中醫館。

金贊英說,對於醫院的整體布置和科室具體設置,他們是想了又想。「按照原先的設計圖紙,兒童預防接種中心是在二樓的,但是考慮到老百姓的實際需求,我把它換到了一樓,把原先一樓的中醫館搬到了四樓。」金贊英笑著說,為了方便老百姓,她還在4樓多設了一個收費窗口。

去年5月,和孚鎮衛生院新院區啟用,硬體設施的提高使得就診人數大大增加,今年截止到10月底,該院門急診量已有147793人次,住院病人262人次。

新建的和孚鎮衛生院

而最讓老百姓感到欣喜的是,新醫院不僅能看病,還增設了養老中心。

半個月前,90歲的朱順珠老人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住進了和孚鎮衛生院。如今,本應該出院回家的老人選擇在該院醫養結合中心繼續「住院」。

「很多老人家屬平時忙於工作,沒辦法很好照顧老人。而衛生院離家近,不僅有人護理,還能提供日常醫療服務,所以不少老人願意住在這裡。」金贊英告訴記者,和孚鎮衛生院作為該鎮醫療、預防、保健工作的中樞,在新院區啟用之前,就已經在同步籌備養老服務功能,在全市鄉鎮衛生院中率先探索「醫養結合」試點。「老人住在這裡,不僅能夠養老,更重要的是能獲得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金贊英說,「醫護人員就在患者身邊,一旦患者有需求,護士會第一時間前去提供幫助。」

金贊英

醫務人員柔性流動留住了大學生村醫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與群眾的健康息息相關,然而村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最基層的醫療服務點,工作繁雜,除了一些年紀大的村醫,年輕人一般不願意去。2012年以前,和孚鎮陶家墩社區衛生服務站也面臨著這樣的情況。沒想到大學生村醫施思卻在這裡紮下了根。

施思2015年從湖州師範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來到和孚鎮衛生院工作。在中心工作了半年後,她就被下派到陶家墩社區衛生服務站。

「當時有點想法的,覺得到村裡去肯定沒有在中心有前途。」和施思一起下派的,還有和孚鎮衛生院的另外11名工作人員,他們中有醫生,有護士,也有藥房工作人員。

「2012年以前,我們醫院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缺人才,特別是衛生院下轄的1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年齡普遍偏大,新招的大學生也留不住。」金贊英反覆思考後,從2012年開始,力推在編醫務人員和服務站人員實行上下柔性流動工作制度,每半年一輪崗。

金贊英作為心理諮詢師協會志願者,利用休息時間走訪村民。

為了輪崗人員安心留在基層,金贊英一有時間就到各衛生服務站看看,聽聽「流動人員」的想法,看看村民有什麼意見。她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了績效考核機制、獎懲考核機制等制度。她還將30名鎮村醫務人員按照轄區進行網格化劃分,組建了6支優質服務團隊,「組團式」開展日常公共衛生工作和籤約服務。通過資源的整合,打通了基層衛生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不想回去。這裡和老百姓走得最近,也很有成就感。」如今施思已經是陶家墩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除了每天為村民提供普通疾病的診療外,每兩個月一次的健康管理專場會,特別受到村民歡迎。「每次一個主題,通過病人引導病人,進行健康管理宣傳,效果非常好。」

據悉,和孚鎮1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共有30多名村醫,其中20多位都是大學生村醫,平均年齡不到40歲。

1544090845000

相關焦點

  • 徐州醫科大學建成「赤腳醫生博物館」 傳承救死扶傷精神
    為了銘記赤腳醫生的貢獻,弘揚赤腳醫生「紮根大地、痌瘝在抱、佑護寒黎、醫心赤誠」的精神,徐州醫科大學廣泛徵集文物史料,建成赤腳醫生博物館。徐州醫科大學校長鄭駿年表示,「赤腳醫生不僅為中國基層衛生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世界初級衛生保健提供了成功典範。
  • 「赤腳醫生」稱謂的由來
    1965年1月,毛澤東和中央批轉了衛生部關於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基層的報告,很多醫療專家紛紛響應,如著名的胸外科專家黃家駟、兒科專家周華康、婦科專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農村送醫。到1965年上半年,全國城市共組織了2800人下農村巡診。然而,這對於廣大缺醫少藥的農村地區來說仍不能解決長期醫療需求。
  • 金贊英:百姓的「健康管家」
    1990年,金贊英如願成為浙江湖州市原菱湖區石淙鄉(現南潯區石淙鎮)衛生院的一名內科醫生。坐診過程中,她發現很多病人缺乏日常保健意識,且不按醫囑服藥。教村民預防生病比看病更重要。金贊英決定先從精準掌握村民健康狀況破題。
  • 命運的抉擇:小學畢業周發展成為赤腳醫生的傳奇之路
    後來的他如何成為赤腳醫生的呢?一切都是命運的決定。周發展出生於落後小山村,房子都是破破爛爛的,那一年1953年,村裡面,教書的老師大多是當地小學畢業生,初中畢業的就是很有文化的人了,就像現在的碩士生,或者說是博士生,受我們敬仰。中學時光剛剛開篇,一切又戛然而止周發展出生在甘肅一個貧困的平原小村莊,兄妹4人,他是家中的長子。
  • 浙報頭版點讚南潯金贊英:「沒事找事」的阿金院長
    今年是她從醫的第30個年頭。30年來,她一心當好百姓身邊的「健康管家」,習慣「沒事找事」,為村民建立健康檔案、打造鎮域內「15分鐘醫療圈」……2018年獲「全國鄉鎮衛生院優秀院長」稱號,成為對這位群眾口中「阿金院長」的最好褒獎。「每天最早到衛生院的就是她了。」這是同事對金贊英的印象:上午8時上班,她7時不到就來了,病房走訪、噓寒問暖,這是她的習慣。
  • 不忘初心,紮根基層!她們綻放巾幗風採、書寫美麗人生
    作為一群從農村走出來的女性農業人,農業即是初心,農業就是舞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立足本職,用農科人蓬勃的朝氣和不懈努力,以實際行動紮根農業、奮發有為,鍛造成為一個「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農業工作者,為玉龍農業的綠色發展、廣大農民的脫貧增收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她們便是玉龍縣農業農村局園藝站的農業科技人員,女性職工13人,佔全站人數的54.2%。
  • 「健康天元」基層醫生劉友泉:28年 堅守「最初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1971年出生的劉友泉從小立志當一名鄉村父老最需要的醫生。為此,他努力了28年。2020年12月31號早上八點半,記者見到劉友泉時,他正在給鎮上一位老太太看病。老太太的老伴兒在旁邊等著,診室裡還坐著另外一個病人家屬,也在等著劉友泉。
  • 泉州有位老中醫從醫40餘載 善治疑難雜症
    1971年,陳柏志成為長坑鄉玉湖村醫療站一名年輕的「赤腳醫生」。「想當好『赤腳醫生』絕非易事,內、外、婦、兒、急診須科科兼顧。」他說。1979年,他補員到祥華衛生院,成為一位真正的醫生。  其間,陳柏志結合大量臨床資料,潛心研究醫療氣功,結合中藥、針灸,尋找攻克疑難雜症的鑰匙。
  • ...深深紮根於西部大地 紮根於歷史深處 ——評民族舞劇《彩虹之路》
    【中國藝術報】深深紮根於西部大地 紮根於歷史深處 ——評民族舞劇《彩虹之路》 2020-12-09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老人紮根在陽春補鞋28年,在當地小有名氣
    紮根陽春28年的快樂人生 在陽春市春城街道市區人民路,有一個浙江籍補鞋匠李福斌,今年61
  • 【先進典型】紮根基層的戶籍「警花」
    張華 紅花崗公安分局民警 張華,女,中共黨員, 現任紅花崗分局忠莊派出所戶籍民警,2012年參加公安工作先後多次獲得「優秀黨員」、「優秀公務員」等榮譽稱號,被譽為紮根基層的戶籍「警花」。 愛崗敬業,無私奉獻
  • 杭州「民意小圓桌」紮根基層
    杭州「民意小圓桌」紮根基層「我們把民意小圓桌紮根基層,就是希望市民群眾能通過這張圓桌對話、交流、溝通,更好地共建共治共享杭州這座美好的城市。」相關負責人說。群眾既是問題的發現者,也是問題的解決者,這樣城市才能真正實現共建共治。民意小圓桌是市委「民意直通車」工作機制在基層的觸角延伸,也是聽取民意、匯聚民智,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裡的重要抓手。有了共識才能形成合力。
  • 赤腳醫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文 | 張文杰指導老師 | 張慧瑜2018年8月,我回到老家,去了小時候常去的地方——趙蘭芳家。從醫四十四年,與病魔抗爭五年後,她走了。赤腳醫生的時代落幕了。一類是早年的生產隊長、後來的村主任、書記等小領導,這類人是被討好的對象,也是容易被報復的對象;一類是常為村民指點迷津的會看相、能解夢、善算八字的神婆婆,這幾十年來,人們已經忘了「諸葛亮」的真名,只知道他家既做磨花生油的活計,又會算算命,妙算如諸葛;最後一類是村裡的赤腳醫生,當年那批人有的調去了鎮上縣裡,有的轉行了,一直堅守在那間小小醫療舍的,只有趙蘭芳一個人。
  • 1932年的霍亂之夏(外篇):赤腳醫生之父初露頭角(下)
    陳志潛1903年在成都郊縣的一個傳統讀書人家庭出生。祖父父親都是飽讀詩書、熟稔聖人之道的孔孟之徒,以教學於私塾學館為生。父親陳大可還考上了秀才的功名,是遠近聞名的書法家。在世紀之交的清王朝,歷經甲午戰爭的慘敗,庚子之變的群魔亂舞。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切制度和習俗,似乎都成為這個古老國家在世界上爭取生存必須要掙脫的藩籬和牢籠。其中延續了千年的科舉制度,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發揮著聯通朝廷和民間的關鍵作用,不僅造就了中華文明成熟已久的官僚體制,也為地方鄉梓塑造了一個以儒家學說為教化宗旨的士紳階層。
  • 點讚廣東好醫生|江門鶴山宅梧鎮衛生院廖國寧:紮根鄉鎮基層守護健康
    大學畢業後,廖國寧選擇了紮根在廣東江門鶴山的鄉鎮衛生院。從醫十三年,廖國寧以一顆赤子之心贏得群眾信賴。 疫情烽煙乍起,集結支援的號角吹響,他第一個報名,想著「像一名戰士一樣,到前線去為國家為社會做點事情」。
  • 點讚廣東好醫生 丨 江門鶴山宅梧鎮衛生院廖國寧:紮根鄉鎮基層守護...
    大學畢業後,廖國寧選擇了紮根在廣東江門鶴山的鄉鎮衛生院。從醫十三年,廖國寧以一顆赤子之心贏得群眾信賴。  紮根基層:以赤子之心守護群眾健康  廖國寧是個「80後」。小時候,他經常生病,彼時年少的他想到:感冒都那麼難受,更何況是其他一些大病?所以,他決定長大要當一名醫生,幫助百姓減輕甚至解除病痛。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⑩——紮根基層勤耕耘 孜孜不倦潤無聲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⑩——紮根基層勤耕耘 孜孜不倦潤無聲 2020-12-10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島鄉醫王情義——27年基層耕耘不問收穫 一心治病守護百姓健康
    這種品質在27年的從醫生涯中展現地淋漓盡致。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鄉村醫生,現為山東省青島市膠州王情義中醫綜合診所負責人,憑一己之力每年診療病患近萬人次,在當地百姓中有口皆碑。他的高超技藝和優秀事跡曾被媒體廣泛報導稱讚,200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並作為山東省唯一的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過李克強總理表彰。榮譽加身他不驕不躁,深深紮根基層,為鄉裡親鄰的健康默默奉獻。
  • 以螢火之微照亮信仰之路
    以螢火之微照亮信仰之路 2020-11-27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