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6 18:0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徐坊
今年10月,南潯區和孚鎮衛生院院長金贊英剛剛榮獲了「2018年全國優秀鄉鎮衛生院院長」稱號,成為湖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衛生院院長。這個農村衛生領域最高的管理類獎項,為何會授予她?近日記者採訪了金贊英,聽她講述自己紮根基層28年的從醫之路,似乎也讓人看到了湖州鄉村醫療服務的發展之路。
農村高血壓患者有了第一份健康檔案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赤腳醫生」逐步淡出歷史舞臺,湖州的鄉鎮醫院醫師力量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
1988年,湖州市衛生局為了充實醫務人員,在菱湖區人民醫院開辦菱湖醫訓班。剛從菱湖中學高中畢業的金贊英就是其中一員。「我的父親就是石淙鄉的一名『赤腳醫生』,從19歲到60歲,父親將一輩子都獻給了他的病人。」金贊英說,至今,父親背著藥箱下鄉巡診的情形仍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中。
1990年的石淙衛生院
兩年後,金贊英成了菱湖區石淙鄉(現南潯區石淙鎮)衛生院的一名內科醫生。「以前以為當醫生就是看病,到了基層衛生院才發現,要做的事情很多。」
「基層醫生除了普通疾病的診療,還要重點做好預防保健、慢病管理。」在坐診過程中,金贊英碰到很多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根本沒有健康管理的意識,不舒服了到醫院來看一次,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擅自停藥,導致腦卒中等病高發。
「教村民怎麼不生病可比看病重要多了。」意識到這一問題後,金贊英動起了腦筋:要準確掌握村民的健康狀況,就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康資料。
2003年,已是石淙鄉衛生院業務副院長的金贊英帶領團隊,在全市率先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試點,給該鎮所有高血壓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開展慢性病隨訪診治。
2006年4月,金贊英在石淙鎮凡石村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農民健康體檢。
整整半年時間裡,金贊英上午看完門診,下午就和4個村衛生室的醫務人員一起,走遍了石淙鎮7個行政村,走訪了1萬3千多人。白天村民家裡沒人,他們就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時間去走訪。金贊英還自己設計了「健康檔案卡」,上面除了記錄患者的基本情況,還新增了很多健康知識。
「掌握了這些情況,村醫就能有針對性的為村民開展個性化服務了。」金贊英從居民自身著手,在提供健康服務的同時改變著他們的健康思維。2004年,這項工作在湖州全面推開。
硬軟體提檔升級 小鎮衛生院迎來新變化
2008年,金贊英被調到和孚鎮衛生院擔任院長。當時的和孚鎮衛生院總共只有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基礎設施落後,醫生、護士等工作人員加起來才30多名,卻承擔著周邊5萬多人的基本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
遷建前的和孚鎮衛生院
一紙任命、一副重擔、一份責任。當年,金贊英就向有關部門提出了遷建醫院的申請。從工程的可研批覆到施工許可證的取得,從醫院破土動工到整幢大樓裝修完工,她幾乎事事跟進,忙的時候連飯也顧不上吃。
「真沒想到,我們家門口會有條件這麼好的醫院,看病不用跑大醫院,方便!」一位剛帶孩子接種完疫苗的年輕媽媽對這個新醫院豎起了大拇指。這座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的四層新大樓,一樓是全科門診、兒童預防接種中心、西藥房,二樓設置了B超、輸液等輔助科室,三樓是醫養結合中心,四樓是老年病區和中醫館。
金贊英說,對於醫院的整體布置和科室具體設置,他們是想了又想。「按照原先的設計圖紙,兒童預防接種中心是在二樓的,但是考慮到老百姓的實際需求,我把它換到了一樓,把原先一樓的中醫館搬到了四樓。」金贊英笑著說,為了方便老百姓,她還在4樓多設了一個收費窗口。
去年5月,和孚鎮衛生院新院區啟用,硬體設施的提高使得就診人數大大增加,今年截止到10月底,該院門急診量已有147793人次,住院病人262人次。
新建的和孚鎮衛生院
而最讓老百姓感到欣喜的是,新醫院不僅能看病,還增設了養老中心。
半個月前,90歲的朱順珠老人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住進了和孚鎮衛生院。如今,本應該出院回家的老人選擇在該院醫養結合中心繼續「住院」。
「很多老人家屬平時忙於工作,沒辦法很好照顧老人。而衛生院離家近,不僅有人護理,還能提供日常醫療服務,所以不少老人願意住在這裡。」金贊英告訴記者,和孚鎮衛生院作為該鎮醫療、預防、保健工作的中樞,在新院區啟用之前,就已經在同步籌備養老服務功能,在全市鄉鎮衛生院中率先探索「醫養結合」試點。「老人住在這裡,不僅能夠養老,更重要的是能獲得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金贊英說,「醫護人員就在患者身邊,一旦患者有需求,護士會第一時間前去提供幫助。」
金贊英
醫務人員柔性流動留住了大學生村醫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與群眾的健康息息相關,然而村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最基層的醫療服務點,工作繁雜,除了一些年紀大的村醫,年輕人一般不願意去。2012年以前,和孚鎮陶家墩社區衛生服務站也面臨著這樣的情況。沒想到大學生村醫施思卻在這裡紮下了根。
施思2015年從湖州師範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來到和孚鎮衛生院工作。在中心工作了半年後,她就被下派到陶家墩社區衛生服務站。
「當時有點想法的,覺得到村裡去肯定沒有在中心有前途。」和施思一起下派的,還有和孚鎮衛生院的另外11名工作人員,他們中有醫生,有護士,也有藥房工作人員。
「2012年以前,我們醫院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缺人才,特別是衛生院下轄的1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務人員年齡普遍偏大,新招的大學生也留不住。」金贊英反覆思考後,從2012年開始,力推在編醫務人員和服務站人員實行上下柔性流動工作制度,每半年一輪崗。
金贊英作為心理諮詢師協會志願者,利用休息時間走訪村民。
為了輪崗人員安心留在基層,金贊英一有時間就到各衛生服務站看看,聽聽「流動人員」的想法,看看村民有什麼意見。她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了績效考核機制、獎懲考核機制等制度。她還將30名鎮村醫務人員按照轄區進行網格化劃分,組建了6支優質服務團隊,「組團式」開展日常公共衛生工作和籤約服務。通過資源的整合,打通了基層衛生服務的「最後一公裡」。
「不想回去。這裡和老百姓走得最近,也很有成就感。」如今施思已經是陶家墩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除了每天為村民提供普通疾病的診療外,每兩個月一次的健康管理專場會,特別受到村民歡迎。「每次一個主題,通過病人引導病人,進行健康管理宣傳,效果非常好。」
據悉,和孚鎮1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共有30多名村醫,其中20多位都是大學生村醫,平均年齡不到40歲。
15440908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