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這裡是韓焱精選。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書,叫做《棉花糖實驗》。
∆
點擊即可免費收聽音頻
寫在前面:
這本書的作者是「棉花糖實驗」的設計者、自控力之父,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這本書集結了米歇爾教授五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對人生成功和幸福的意義。
我為你挑選的是這段內容,講的是:自控力強的人也會做出愚蠢的行為。
人並不會在方方面面、每時每刻都運用自控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很多自控力強的人,他們只能做到對自己生活當中的某一些領域認真、負責或者克制,而在其他領域就不一定了。
自控力是一種認知技能,就像其他任何一種能力一樣,能不能運用?什麼時候運用?主要還是依賴一個人的動機。只有當人想要去用的時候,自控力才會發揮作用。
小程序
一起來聽聽看吧。
稿件提供 | 韓焱精選
編輯排版 | Eurus
人們並不會在每個方面或是為了成為一個高尚的聖人而運用自控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但為了贏得社會上的讚美,他們會有創造性地運用自控力。不過,他們同樣會使用這種技能隱藏自己的第二個家庭,隱藏自己的境外銀行帳戶以及婚外情。他們只對自己生活的某些領域認真負責,而在其他領域就不一定了。
《棉花糖實驗》
作者:(美)沃爾特·米歇爾
譯者:任俊 閆歡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他們在各種場合中的舉止行為,而不僅僅是說辭,就會發現他們並不總是言行如一。
人們並不會在各個方面都運用自控力
當我們觀察熟識的人時,沒有比他們的實際行為與他們的性格之間更明顯的差別了。總的來說,總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一絲不苟、更具親和力、更善於爭論、更有進取心、更外向或者更神經質。
我們會輕易下這些結論,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僅會同意另一個人的觀點,而且認同他們對自己的自我認知。這些關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的共同印象非常有用,尤其對我們的社交生活至關重要,因為這也會幫助我們合理預測能從他人那裡期待些什麼。
環境也會對社交產生重要影響,而這要依賴於我們的感知。不管一個人是否真的一絲不苟,大多數人也都會在按時接孩子從幼兒園放學這件事上表現出他一絲不苟的一面,卻不會在和朋友約會喝咖啡時如此。與在葬禮上的表現相比,人們會在大型聚會上顯得更親和外向。這種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人類的特性這種概念引起了另外一種假設:只要這種特性是美好的,那麼人們就會在任何環境下都一絲不苟地展現這一特性。這種假設認為,相對於那些不那麼一絲不苟的人來說,一絲不苟的人每時每刻都會更加一絲不苟。
如果人們認為詹森在總體上比丹尼更一絲不苟,那麼,無論是在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保持出勤紀錄,還是在保持家裡房間的整潔、幫助姐姐照看孩子等各方面,詹森都會比丹尼做得更好,更加值得信賴、更一絲不苟。這種假設是合情合理的嗎?
不管在什麼條件下,在某個心理特質上表現更好的人都會永遠保持下去嗎?
人們在各種情境下的行為和所思所想都具有廣泛的一致性,這種假設是強有力的。它由熱系統形成:熱系統會從最細微的行為舉止中快速形成一種印象,然後不斷推廣到人們或多或少都適用的地方。
但是,當我們發揮前額葉皮層的益處並仔細觀察人們在不同情況下的所有行為時——不管是柯林頓總統還是你的親朋好友,或是我們自己,這種假設還站得住腳嗎?
歡迎轉發金句卡到朋友圈
在我擔任哈佛大學講師的第一次備課時,我就問過這些問題:因為你的同事在上班時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人,而因此認定他在家也是如此嗎?因為一位同事是一個在開會時我行我素而不顧後果的人,就能認為他在家也這麼對待孩子嗎?
讓我大吃一驚的是,通過細緻的研究,這種核心特質假設並不成立:在一種情況下,人們某方面的特質可能會表現得很突出,而在另一種情況下,這方面的特質卻表現得並不突出。
孩子可能在學校喜歡打鬧,而回到家後就會變得乖巧可愛;一個女人不能忍受愛情的背叛,但會悉心接受工作上的批評;病人在醫院裡會顯得焦慮不安,而面對巍峨高山則會變得冷靜從容;一個正在創業的商務人士也許會避開一定的社會風險。
《棉花糖實驗》
作者:(美)沃爾特·米歇爾
譯者:任俊 閆歡
好,以上就是我為你分享的內容,我在閱讀資料裡為你準備了本期音頻的金句卡片,歡迎你閱讀《棉花糖實驗》完整版的電子書,在湛廬閱讀APP上可以找到。也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精彩觀點。更希望你能把咱們的專欄轉發給自己的朋友。
韓焱精選,明天見!
· 韓焱精選·
湛廬創始人韓焱老師將用專業出版人的視角,每天為你推薦一本好書。專欄將用一條音頻,一段文字,解開你的閱讀困擾。和你一起親自閱讀,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End
//湛廬文化//
掃碼即可關注湛廬文化,
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原標題:《韓焱精選 | 自控力強的人也會經不住誘惑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