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一直認為,道教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即「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故2019年底,小編曾發心要盡力推廣道家文化。
幸2019年5月中旬發現自媒體平臺可發表文章,終遂心願,文筆拙劣之處還望各位讀者海涵
五行學說:
所謂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是古先賢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五類元素來說明自然萬物起源和相互歡喜的學說。
道家最早提出五行學說,旨在描述事物間的運動形式以及相互轉化關係。
五行學說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類,並非單指五種元素,而是將萬事萬物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之中。後人又根據對五行理論的總結,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
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係;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不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克制的關係;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在中醫中的妙用:
在中醫裡,用五行對應人體五臟,但這裡的五臟並不完全等於西醫解刨學的五臟,而是功能性概念。其中肝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故以腎屬「水」。當中醫大夫為病者進行看診時就會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診斷開藥。
五行與食物養生
養肝:酸味食物如西紅柿、橙子、山楂等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
養心:苦味食物如杏仁、苦瓜等有除溼和利尿的作用。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利於心臟。
養脾:性甘的食物如糖、蜂蜜等可以補養氣血、調胃解毒,常吃可利用脾。
養肺:辛味食物如姜蒜、辣椒有發汗、理氣之功效。常吃可以保護血管,還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利於肺。
養腎:鹹味食物如鹽、各類海產等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常吃利於腎。
當然過猶不及,不管什麼口味,再喜歡吃都應適當,過量反而會傷害器官。
五行在心理學的妙用:
性格方面,五行屬火的人往往容易急躁。五行屬水的人一般比較好動,不容易靜下來。五行屬木的人會容易剛愎自用。五行屬金的人精幹而敏銳。五行屬土的人,慈厚而好靜。
五行與四季養生:
五行學中,木屬春天,火屬夏天,金屬秋天,水屬冬天,而土作為大地之象,起承載的作用,像一個傳輸的媒介。
在聯繫到五行與五臟的關係,在各個季節裡,五行所對應的內臟會受到比較重的負擔,需要適時進行保養,而所相生的髒則會得到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