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為什麼法國人不買名牌包》,裡頭說法國的中產階級太太下午喝咖啡的時候聊起來,她們不買名牌包因為不願背著與自己地位不符的產品,也沒有全套的裝備去匹配,有錢要全家去度假,也不願打腫臉充貴族。她們不明白月薪八千的中國人為什麼要背個名牌包去擠地鐵。好「掉價」的。還說買名牌包是被壓迫幾千年的中國女人藉此來確定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工具。
小花覺得,儂也是想忒多了。。。
法國人到底買不買名牌包,我真不知道。認識的法國人不多。
可是,小花曾住在美國幾年,現在身邊大多外國同事也是美國人,小花確定美國人是買的!
我就是大愛Louis Virtton啊,我就是要買買買呀。我不僅要背著去坐地鐵,我還要背著去擠公交呢。原因很簡單,這就是我平凡而普通的非貴族生活。普通生活也需要有心愛之物和心愛之人的充實和點綴。崇尚自我價值和自我解放的美國人大概也是這麼想的。
奢侈品包之所以有了奢侈品的身份。它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傳承,獨到的設計,講究的做工, 精緻的包裝,周到的服務,我不否認它們巨大的品牌附加值,但是你也得承認,它們真真是一件件優美而昂貴的好物呀。就像春日裡的花朵,豔陽下的小溪,星巴克的咖啡,書桌上的手扎本... 它們都是好物,一樣值得欣賞和追求。是生活裡撥動心瀾的一朵朵「小花」。
中國人,特別是80後,90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受過教育,有些還接受了好的西方教育,有了走南闖北的機會和隨之而來的見識,他們不會天真到認為一隻包能夠改變或是代表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實際上她們壓根沒有想到這件事,她們想到是,我最近加了一個月班了,得買個好物來打一針雞血。我的黑色衣服太多了,得買個亮色的包才好,LV的新款好像不錯,隔壁部門的Lulu背的黃色的真好看...
我看到的是,購買奢侈品的大多數中國人,還是量力而行的。誰也不會傻到砸鍋賣鐵去買包吧。《為》故事裡的月薪八千的助理如果月薪五百,或是沒有一點點積蓄,應該不會去買卡地亞的。 我不明白,掙著自己的錢,買著自己想要的東西,過著自己能夠承受的生活,有什麼好「掉價」的。其實這就好像有個目標,一直朝著目標奮鬥,有一天達到了目標,也是蠻值得自豪和驕傲的呀。
下面就要說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有這麼多中國人買奢侈品包?據《為》說,「2015年全球百分之六十四的奢侈品都被中國人買回來了。」
你說為什麼呢?
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政府報告上說了:
我們買得起,你管得著嗎?不僅買得起,而且中國人因為眼界的開闊,知識的增長,有了更多獎勵自己、快樂自己的選擇和能力。我們中國人現在也是要全家去度假的喲,還跨國遊勒,但是包還是要買的。退一萬步說,中國人買包有那麼一點點愛面子的心思作祟,愛面子怎麼了,中國人幾千年都是這樣活下來了,不是挺好。愛面子也得有資本。無可厚非!
另一方面,小花開著腦洞想法國人當然是愛名牌包的吧,不然怎麼會是那麼多奢侈品品牌的發源地呢。順便科普一下:
愛馬仕Hermes, 迪奧Dior, 香奈兒Chanel,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古奇Gucci,YSL聖羅蘭,範思哲Versace,紀梵希Givenchy,Paula Ka ,Jean Paul Gaultier ....這些都是源自法國的奢侈品品牌。
如果只是法國人的個別現象,那可能是個人喜好不同,她們的好物清單裡,沒有品牌包包。你喜歡限量的手工真皮包,我偏要創意商店裡圖案可愛的帆布袋,都是值得尊重的個人選擇嘛。
但是,如果這是一個社會現象,如果那麼多那麼多的法國人都不再買名牌包了,那麼原因大概是一個大寫的「窮」字。
我的一個女朋友前段時間獨自去法國旅行,行前多方打聽和糾結於法國的安全狀況,結果剛到法國第一天,就被路上遇到的一個「熱情」的地陪,以帶她去喝好喝的咖啡的名義,騙掉了她50歐元。我的女朋友在座位上等,他就是拿著她的錢去點咖啡,趁機開溜了。我的女朋友自然是單純善良的小公主,實在不適宜一個人出行,可是且看這行騙手段之拙劣,目標之微薄,只為了這區區50歐元,就能想見曾經輝煌的日耳曼民族已經窮到了什麼地步。歐洲的經濟不景氣不是一天兩天了。
你喝你的咖啡,我買我的包。個人享受個人生活,豈不美哉。
其實,小花覺得這是一個個人喜好的問題,能不能不要什麼事情都上綱上線,涉及到人生觀和價值觀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