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薊州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團隊默契配合發揮優勢 打出組合拳 批量解糾紛)
農村土地承包、商品房買賣合同、物業服務等類型的糾紛往往涉及人數眾多,且大部分當事人的訴求相似,妥善化解這類糾紛不僅能及時、高效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操心事、煩心事,同時,還能強化以案釋法、以案普法的效果,有利於提升群眾的理性維權意識,引導建立誠實守信、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在薊州區人民法院,有這樣一支民事審判團隊,他們彼此默契配合,發揮各自優勢,通過打出「人民調解+司法確認」「示範訴訟+訴前調解」以及「迎難破冰+訴源治理」的組合拳,積極探索多元解紛模式,「批量」化解矛盾。
人民調解+司法確認
2015年,薊州區侯家營鎮某村300多戶村民與同村村民車某經營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籤訂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合同,將約1500畝土地轉包給該公司經營,合同期限至2025年。但自2018年起,該公司未及時給付承包費,共拖欠村民2018、2019年承包費總計300餘萬元。車某長期外出不在家,村民們認為該公司沒有償還能力,車某是外出躲債,故訴至法院。
鑑於該糾紛涉及人員眾多,多年紮根審判一線、經驗豐富的承辦法官王立新來到侯家營鎮政府,同相關負責人商討化解辦法。鎮政府與法庭形成了初步調解方案:先由法官與車某取得聯繫,做工作督促其返薊商談解決糾紛的事宜;鎮司法所及村調解委員會入戶摸清籤訂轉包合同的村民人數、承包土地畝數、拖欠費用及各戶的聯繫方式,並組織進行先期調解工作。
法官經電話反覆溝通釋法,車某同意回到薊州區。經侯家營鎮司法所及村委會分頭做工作,擬起訴的253戶村民與車某籤署了人民調解協議,約定車某在未來兩年內分期分批補齊所有承包費用。在協議籤署現場,法庭幹警依照村民申請,就調解結果進行了司法確認,該起糾紛圓滿化解。
示範訴訟+訴前調解
近期,薊州法院陸續收到一批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該系列案件原告均為薊州區某新建樓盤的業主,業主在驗房過程中發現自己購買的房屋與開發商前期銷售時的宣傳冊、樣板間以及銷售人員所描述的房屋情況不符,遂拒收房屋。
考慮到該批案件涉及面廣,以及房產企業受疫情影響,發展面臨困境,法官閆哲、趙曉磊和法官助理餘貴陽經過商討決定,結合原告業主訴求,採取「示範訴訟+訴前調解」方式進行化解。首先,在先期多次調解未果的情況下,法官對已經進入訴訟程序的15起案件依法裁判。承辦法官多次實地走訪企業,與企業負責人座談協商,了解訴訟產生的原因、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等。同時,現場查看房屋情況,並與業主溝通。經反覆調查研究、翻閱案卷,承辦法官作出謹慎而公平的判決。
案件的成功審結,為其他194戶業主與涉案公司達成和解奠定了基礎。法官又多次組織業主代表、訴訟代理人與開發商進行協商,耐心向雙方釋明法律規定、國家政策和訴訟風險,尋找雙方利益的平衡點,促成調解。最終,共促成訴前和解181戶,訴訟調解13戶。事後,開發商也為法院送來了感謝信。
迎難破冰+訴源治理
在一批涉及189件物業服務合同糾紛的案件中,法官了解到,涉事物業公司在提供物業服務期間,因小區安全管理、公共設施維護、綠化、保潔等方面服務未能使業主滿意,導致許多業主拒繳物業費。而物業公司在沒有提高服務質量的情況下,一味地催收物業費,雙方矛盾日益激化。2015年開始,該物業公司陸續將未繳納物業費的業主告上法庭。
收案後,薊州法院邦均人民法庭多次詳細研討案件情況,分析特點和難點,衡量各方利益。年輕的女法官高斐和書記員朱志宇從送達工作開始,通過郵寄、電話、微信等各種方式與涉案業主取得聯繫,從源頭上對各家各戶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對每戶的具體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通過第一階段的調解,有20多名業主與物業公司達成一致調解意見,但大部分業主態度仍十分堅決。法官繼續深入社區和物業公司,查找問題癥結,開展了第二輪調解工作。
經過法官不斷地耐心釋法,雙方逐漸化解了矛盾情緒,小區業主委員會代表與物業公司負責人終於一起坐到了法庭調解室,並表示同意考慮調解方案。法官分別與物業公司和業主委員會代表進行一次次詳細溝通,用情理法為雙方搭起了一座「連心橋」。最終,物業公司與業主在邦均人民法庭調解室籤署了調解協議。該批案件前後歷時三個月、七次會面,最終化解了糾紛。
本報記者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