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已經破敗的老建築,經過建築師和日出集團的巧妙設計、精心經營,不但重又吸引來如潮遊客,還帶動起了一片老城區的復興。
經典好萊塢電影《夢幻成真》(Fields od dream)說過一則動人故事:巨星凱文•科斯特納飾演的愛荷華州農夫,不斷憑空聽到一句神奇的話:「如果建好了,他就會出現」,於是他不顧眾人訕笑,推倒了玉米田,蓋了一座夢想棒球場。結果,夢想中偉大的已故球星一一現身這個球場。
在臺中市舊市中心近期極火的「宮原眼科」冰淇淋店,其創業故事,便是可媲美這個好萊塢故事的傳奇。今天,這裡已經是來臺中參觀的項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項了。
遊客真的出現了
兩位想法與眾不同的業主,三位做了二十年夢的建築系同窗,這群人因為夢想聚集在一起,花了兩年時間,調查、研究,無數次的修改,與超支、延宕,宮原眼科終於落成開張。也馬上掀起一陣旋風,「他們(遊客)真的出現了!」久違的遊客真的重回了已經頹圮的中區商圈。
如今,宮原眼科是臺中市首創土鳳梨酥的傳奇糕餅業者「日出集團」的旗艦店,這家不看病的「眼科」走複合餐飲的路線,每天從十點開張到晚上十點打烊,不分時段,永遠擠滿絡繹不絕的人潮,更有無數日本觀光客慕名前來,所有人共同的聲音是「WOW~!」,共同的動作,是端起相機、手機猛拍。前「立委」雷倩在店裡感嘆地說,臺中市有不少A級的創意與景點,「但是宮原眼科是A++的,」她強調。
這家店到底有多火,從一個側面可見一斑:曾經,宮原眼科因樹大招風,有一連串負面新聞,這包括一樓不提供遊客廁所、眼科名稱名實不符,恐涉誤導,還有冰淇淋杯子上的「變胖不用」字眼被檢舉涉嫌不實廣告等等。這些紛紛擾擾對業績有無影響呢?宮原眼科的經理翁麗棻回應:「業績有影響,但是越報導越好!」
翁麗棻是日出的元老,創辦第二年即加入集團,長相甜美的她才三十出頭,已經是宮原眼科的實際管理者,由於老闆相當低調,對外也幾乎都由她發言。
獨特的風景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筆者曾有幸到訪宮原眼科,頗覺不虛此行。
宮原眼科位於現在已經蕭條的臺中市中區綠川商圈,就在舊市中心。由於日本殖民時期臺中是按照都市規劃理念,以火車站為中心放射線狀發展的城市,所有學子都必須到火車站換車,這兒因此公交站牌林立,成為學子們共同的回憶。
宮原眼科的老建築位於綠川東街與中山路交叉路口,與臺中火車站與臺中州廳剛好相互呼應。改建之後的宮原眼科,現為四層樓的混合建築,立面保存有七個典雅拱門,二樓有著十三個長形方窗,保留完整。而騎樓保留傳統木頂式騎樓結構,十分難得。如今,紅磚立面已經回復溫潤色澤原貌,有意思的是,立面二樓左角還保留一塊「大東號」的油漆,完美當中的小瑕疵,更添歷史感。
三樓以上是鋼構的玻璃帷幕建築,鋼構成斜角交錯,從外面看極像菠蘿的表面,這樣的概念也與之前日出另外一家店「日出土鳳梨酥」類似。屋頂上面有「宮原眼科」四個不大的字,加上「五叉燭臺」的集團標誌。
而這些帷幕取了所謂馬薩式屋頂(Mansard Roof)的斜面設計,因為這些帷幕玻璃不採用強化玻璃,因此可以均勻地反射出對岸殘破大樓的身影,一枯一榮,對比十分強烈。河邊植滿風鈴木,川邊更拓展延伸出木面步道,川中還有水牛的雕塑半浸其中,頗見巧趣。
翁麗棻經理告訴筆者,設計者有很多巧思:「你注意到門外地板上嵌著一排十隻螞蟻圖案嗎?」她提醒筆者說,這象徵嗜甜的螞蟻被日出的美食吸引而來,也有日文的「阿里阿都」(謝謝)的諧音。而大門上的100字樣銅門把手,表明宮原眼科希望能成為百年企業,內面的120字樣門把手,更取閩南語「吃百二」的吉祥話諧音,希望顧客吃了日出的食品,能活到一百二十歲。
大廳內華麗的空間感,迥異於沿川立面騎樓的古樸,黃銅大門一進去,四樓挑高的門市大廳,仿佛身處西方城堡,翁麗棻說這裡是以紐約圖書館為原型,高聳的整排書櫃,整排的木書,斑駁陳舊,有著復古的感受,日出各式各樣的商品多採書形包裝,也陳列書柜上,整體風格十分統一。
除了書卷氣之外,宮原眼科也跟本土文化有著密切聯繫,在大廳內抬頭一看,陽光透著鑲嵌著大型「囍」字窗花灑落身上,個個角落不同,光跟影不斷熱鬧對話,「這叫抬頭見囍。」翁麗棻說,另外處處也看到囍字的壁飾,以及寫著囍字的杯子,這又象徵著「處處見囍」。
員工的制服也是網友們熱議的焦點,除了冰淇淋部門的員工配合過去眼科醫院的風格,穿著醫護人員的制服;其他工作人員卻穿著類似軍裝的制服。翁麗棻笑著解釋說,「這一切都是美麗的誤會,這個制服是以國家公園解說員的制服為設計理念。」神奇的是,這些衣服與商品包裝的設計,一概都是日出員工構想,一點也不假手他人,令人稱奇。
走上二樓醉月樓,又是另一番風貌,木質地板,絨布座椅,搭配以木頭上彩繪的工筆花鳥,姣好的女服務生身穿貼身寶藍旗袍,好似來到舊上海租界的法式沙龍。這兒是提供下午茶餐廳服務,與樓下冰淇淋與大廳糕點銷售的火熱場面有一段落差,但更能讓顧客享受慵懶閒適的時光。而尚未開放的三樓預定為展演廳、四樓摘月樓將是日出貴賓的招待所。
原來的宮原眼科建造於1927年,是由留德的日本眼科博士宮原武熊所興建,也是日本殖民時期臺中規模最大的眼科診所。1945年日本戰敗,宮原武熊返回日本,眼科醫院也被徵收,變成了臺中衛生院,而宮原武雄的的私宅更被徵用成為後來的市長官邸。後來幾經更迭,曾做為紙廠使用,隨著時光的流逝,過去的輝煌漸成斷壁殘垣,更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摧殘之下,成為危樓。
當時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座建築歷史夠不上古蹟資格,又一半崩毀、美人垂暮的舊建築,會有今日的風華再現?
老建築新生記
一棟老建築的新生是怎麼開始的呢?
最初,日出團隊的兩位老闆——創辦人賴淑芬與董事長尤傑,跟原業主張姓商人買下宮原眼科的舊址,計劃要將這個地點打造成為集團的旗艦店。
業主找來了臺中的楊書河建築師操刀,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原來楊建築師的中原大學建築系老同學蘇丞斌在二十多年前的大學畢業製作,便是宮原眼科的重建,現在於桃園執業的蘇丞斌也出身臺中,就在綠川商圈的建國市場長大,父母就在裡面經商,從小就在這一區跑上跑下,對於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回憶與情感。
眼見商圈逐漸沒落,蘇建築師便夢想要讓這個商圈能夠通過建築獲得新生,他於是針對此區的代表性建築「宮原眼科」進行規劃作為畢業設計。但這一切只是一個建築系畢業生的紙上談兵。二十年過去了,當楊書河打電話給蘇丞斌時說:「你實踐夢想的機會來臨了。」蘇丞斌馬上同意參與這個設計,開始了兩年每周回臺中兩天的日子,楊書河推位讓賢,讓蘇丞斌來主導設計,自己負責結構規劃,又找來在崑山科大任教的陳公毅老師辦理舊建築調查工作。於是,因二十年前的一個夢想,堅強的三人老同學團隊成立。
不信神秘主義的蘇丞斌此時卻寧願相信冥冥中自有主宰,他說,宮原眼科創辦於1927年,可是當他整個案子進行到一半時,才赫然發現他的建築師登記證號正是1927。「玄吧」,他笑說。
「第一次約業主碰面時,業主居然跟我們說,我們的目標是『振興中區』」,蘇丞斌記憶猶新地說,「這實在太特別了,一般業主大多都說要花多少錢、要儘可能使用空間,頭一次碰到業主提這麼大的概念。」但這恰好跟蘇丞斌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業主跟建築設計團隊如魚得水,在兩年內密集討論,反覆修改調整,才有今天的風貌。
「能保留,儘量保留」
日出的靈魂人物董事長尤傑曾經說過,他認為老建築是城市的記憶與靈魂的所在,他希望能打造出像東京車站、荷蘭老火車站一樣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更通過與專業建築團隊的合作,打造能經得起建築界與文化界人士檢驗的建築。
翁麗棻堅定地表示,日出整個團隊都深信「振興中區」這個理念,「紐約時代廣場的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過去42街那麼沒落,但終於獲得新生,我們深信舊市區改造這條道路是對的,於是我們從本身開始做起。」她補充指出,實踐這個理念不止建築,而是要落實在每一個細節,這包括了宮原眼科的員工八點到班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從宮原眼科出發,沿綠川掃街半個小時,能掃多遠就掃多遠。
蘇丞斌告訴筆者,原先的建築總面積高達7,800平方米,可以蓋十三層樓,拆掉重蓋是最省事的方法,但是業主完全揚棄了這樣的想法,願意犧牲掉大量的空間,就是有這麼特殊的業主,才有這樣的案例。
日出的老闆賴淑芬與尤傑有多特別?蘇丞斌舉例說,二樓許多舊有的木樑因結構問題必須拆除,業主對此錙銖必較,一直拜託建築師,「能保留,儘量保留!」要求儘可能保留歷史的記憶,而被迫拆除的木料,也想方設法活用。
翁麗棻表示,店內許多書櫥的裝飾,裡面除了擺放日出的商品,也將拆除廢木料裁成書本狀擺入裝飾,呈現歷史感,一樓擺放DM的容器,其實也就是拆下的屋瓦。
而二樓的樓梯扶手,也是通過兩段式接續,將原先長度不夠的扶手再利用,因而出現新舊紅黑不同色澤。而在三樓往下看,更可以看到拆掉屋瓦的屋頂舊結構被妥善保留;「我們還有一堆拆下來的舊料,老闆都捨不得丟,租了兩間倉庫存放。」翁麗棻笑說。
蘇丞斌總結,這一設計的整體理念,簡單說就是「振興中區、風華再現、由書本出發」,就是要讓舊有建築物再生——延續過去、改變過去、衍生新生命力,而所有的構思都是扣緊書本跟閱讀這個主題。
蘇丞斌表示,這個設計案例他最滿意的是部分是,建物能保留他二十二年前設計理念——「採漸層退縮設計」,因為沿川建築,必須將主角讓出來,讓河川獲得一定的視覺空間。
而宮原眼科的沿街騎樓,採取沿綠川立面修復保留,而在大門的騎樓立面,採取現狀原樣保存,「這一部分,我們內部爭執很久,我原本希望全部修復,但最後被同學給說服,部分毀損不進行修復,反而更可以呈現歷史感,並表現謙卑的態度。」蘇丞斌解釋當前的古蹟維護理念時說。
鬧市中的書香
日出集團非常重視書本的作用。走上未開放的三樓區域,有一幅巨大的壁畫,畫著一隻穿著西裝的猩猩,在講臺上對群眾演講,翁麗棻笑著說:「這是警惕我們,如果不閱讀、學習,有一天我們就會變成那隻猩猩!」
外界常提及的大廳常被稱很有電影《哈利•波特》系列中霍格沃茨學院的感覺,其實都是因為緊扣書本這個意象所造成。
因為日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以書本造型進行包裝,而直達四樓的木造書櫥也是為了展現相同的概念,大廳一到四樓鏤空的空間感、華麗天鵝絨窗簾、大量木造櫥櫃、銅製品的質感,加上室內張杏設計師的巧思精心安排,才會產生這樣意外的精彩聯想。
談到閱讀的這個日出集團特色,翁麗棻表示,集團內有讀書會,強調不斷學習和閱讀,一個季度要分享七十五本書籍,每一個員工,即便是生產線的阿姨也要閱讀,一年要讀四本,照春夏秋冬每季舉辦讀書會,兩人一組共同分享閱讀心得。
「同仁並不特別側重管理類商業書籍,員工的分享經驗很有意思,報告科普的反而受歡迎。」翁麗棻指出,公司現在特別強調閱讀行為經濟學和腦神經科學。「中央大學認知科學系洪蘭教授就是我的偶像」,說話時她眼神無限豔羨。
同時,日出也鼓勵員工出國旅遊,向世界各國的甜點店、美術館與設計商店取經。
在宮原眼科二樓一處不對外開放的小陽臺,刻著這麼一段短詩,「雜亂的路樹變回濃蔭的綠川/路過的銀行家變回貧窮苦讀的學生/死亡的哀傷變回初生的喜悅/破碎的婚姻變回花前月下的山盟海誓/時光倒流,在宮原眼科中。」正說明這樣一座獨特的文創景點帶給老臺中人時光倒流的感動,滿滿的人潮更說明它對外地觀光客窺奇的吸引力。
繁華落盡 生機暗藏
宮原眼科儼然已經成為臺中市中區這席陳舊華服上最耀眼的胸針,「振興中區」的夢想果然在這群人的努力下,方興未艾。據了解,已經有企業家參觀後躍躍欲試,看到附近的大樓租售,當場打電話問房屋中介:「這棟樓多少錢?」打算投資。
筆者走出宮原眼科大廳,本來想去嘗嘗這裡最熱門的水果冰淇淋,但看到長排的人龍,不得不放棄。
望著騎樓下方,坐滿了品嘗冰淇淋的遊客,他們咋舌一勺一勺地品味,臉上透露著滿足神情。抬頭視線從遊客頭頂上望過去,穿過拱門、綠川,對岸是一棟半廢棄的十一層大樓,滿牆是剝落的二丁掛,窗戶十戶九破損,頂樓猶掛著「金西部KTV」的殘破招牌,對照之下,心中除了滿滿的感動之外,似乎又多了一些異樣的感觸。也在臺中中區,「太陽堂」不久前剛剛關門,而宮原眼科卻正在崛起,這裡雖已繁華落盡,卻藏有生機,這一切都要感謝這群人可愛的這個夢想。
(責任編輯:周忠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