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湖南美術館舉辦《湘土之美——湖南美術館裡的民間美術》之扎染藝術公教活動。
活動邀請親子家庭,以藝術沙龍形式,帶領孩子和家長走進植物扎染的藝術世界。
小朋友們有序地打開扎染材料和工具,體驗扎染的製作工藝。
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體驗中發現民間美術的樂趣,豐富他們的周末生活。
紅網時刻6月13日訊(記者 夏君香)「我扎的像棒棒糖,你的像大粽子。」「太神奇了,真的出現了藍色的印花呢。」今日,湖南美術館市民體驗區兒童中心迎來了一群可愛的孩子,他們在這裡體驗了一堂妙趣橫生的手工課。
原來,在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天,湖南美術館特別舉辦了《湘土之美——湖南美術館裡的民間美術》之扎染藝術公教活動,邀請親子家庭,以藝術沙龍形式,帶領孩子和家長走進植物扎染的藝術世界,在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之美。
孩子們根據自己想像和喜好的圖案紋理進行設計、扎捆、摺疊、翻卷。
開心都寫在了臉上。
9時30分,活動準時開始。只見30餘名小朋友整齊地端坐在方桌前,認真傾聽著老師講授有關扎染的起源、發展、流傳脈絡、特點以及具體操作步驟。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有序地打開扎染材料和工具,體驗扎染的製作工藝,並根據自己想像和喜好的圖案紋理進行設計、扎捆、摺疊、翻卷。一會工夫,一件件普通的白色T恤經過染色、清洗、晾曬,就浮現出千姿百態、韻味別致的美麗圖案。
8歲的小花參與體驗後,迫不及待地向媽媽「炫耀」自己的勞動成果。她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一次零距離體驗扎染,感覺太神奇了,「我還要回去分享給我的小夥伴們呢!」
活動一角。
共同見證神奇的一刻。
「開設扎染課程,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走近民間工藝,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並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湖南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周玲子表示,將民間藝術的文化性、生活性、藝術性融入體驗課程,把非遺技藝轉譯成兒童可以接受的語言,並為其受用,是他們一直所追求的。
周玲子介紹,為進一步挖掘湖南的民間美術,今年6月,湖南美術館特別策劃了《湘土之美——湖南美術館裡的民間美術》系列公共文化教育活動,每個周末邀請孩子們現場體驗湖南非遺項目。接下來,還將開設灘頭年畫、湘繡等體驗課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關注「湖南美術館」公眾號,了解最新動態。
神奇的非遺之旅圓滿結束啦。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