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實體商業的一切
12月7日,宜家通過官方推特向全球宣布,今年發行完2021年的產品目錄後,《宜家家居指南》(下簡稱「指南」)將正式停刊。
「宜家的《家居指南》擁有70年的悠久歷史。我們已經決定翻頁,告別《家居指南》,隨著工作的繼續進行,我們將尋找新的方法,來使宜家獨特的家具知識得到擴展,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展望未來。」
—— 宜家官方推特
聽到這個消息後,不免有些唏噓。
很難會有人不喜歡宜家這個品牌,而且,我相信大部分人也都曾擁有過一本《宜家家居指南》,它被放置在商場入口處,供顧客隨手取閱。對很多人來說,每一本《指南》不僅是看最新產品的購買手冊,更是千萬人置辦房間的絕佳參考讀物。
△《宜家家居指南》歷年封面集錦 來源:宜家官方
放眼全球,很少有雜質刊物的壽命可以超過半個世紀。而《指南》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年度出版物之一,它誕生於1951年,發行於瑞典南部,當年的發行量是25.8萬;到了2016年,它發行量到達鼎盛期,數字達到了 2 億份。
《宜家家居指南》的五個裡程碑
1951 年
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親自製作了第一本《宜家家居指南》,共發行了 28.5 萬份,每份 68 頁。
1998 年
第一份家居指南特刊「辦公室裡的宜家」上線網際網路,展示商務/辦公室家具。
2000 年
同時推出紙質版和電子版的《宜家家居指南》。
2001 年
宜家首次上線電商平臺,選在瑞典和丹麥市場首發。
2016 年
在鼎盛時期,《宜家家居指南》發行了2億份,有69個不同版本、32種語言,發行到50多個市場。
為什麼宜家會將《指南》砍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相信是品牌對數位化建設的推進。
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在網上尋找靈感以及通過網絡來購物。推進數位化的根本,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消費者。
從最早要求購物者開車到城外的大型倉庫取貨然後組裝自己的家具,到之後推出更多服務選擇,如從市中心的門店送貨上門,甚至幫客戶組裝沙發和衣櫃、提供定製化全屋設計等。數位化還只是宜家戰略變革的其中一環。
《指南》的數位化升級也於前幾年就開始。例如,宜家中國推出了《指南》的小程序;總部主導的網站IKEA Museum 最近一口氣將過去70年的19000頁內容統統搬上了網站,這反而提供了另一種閱讀體驗,有一種感受「跨時代」家居場景的感覺。
△ 登錄 IKEA MUSUEM 網站,即可翻閱宜家70年來的種種
最後,
還是想一起回首一下宜家70年的刊物。
1951年,第一本《宜家家居指南》問世,封面是棕色高背扶手椅,人們將可以通過目錄瀏覽商品,然後撥電話進行訂購。
△ 1951年第一本家居指南的封面
△ 刊物的內頁 - 手繪的客廳
走過第一個十年,宜家家居指南的封面已經有擺設、布局的眉目。這個時期已經初步形成宜家的北歐極簡風,各式各樣的家居都是「小細腿」。
△ IKEA Catalog 1963
進入1970年代,宜家家居慢慢進入了現代簡約風,紙質刊物也漸漸脫離了手繪風格,封面開始融入真人的元素。
△ 70年代刊物的封面和內頁
△ 到了70年代末,開始有了豎版的刊物
到了80年代,宜家指南正式使用雜誌、本子的形式,成為家居風格的領頭羊。
90年代,一個我們更熟悉的宜家風格來臨。我們還能發現,尤其是到了90年代末,指南的封面照片開始融入家庭的生活氣息和氛圍,而不只是突出家居產品。
△ 1998和1999年封面
△ 1997年的刊物內頁
來到千禧年,封面變得更鮮豔和靈動。
△ 2000年代部分刊物封面
2010年代,第六個十年,我們看到了更多熟悉的封面照片,以及照片內那些熟悉的產品。
無論如何,宜家都是一個影響著全球幾億人生活的偉大品牌,為每個時代的都市人提供家居靈感和更好的解決方案是它70年來一以貫之的品牌精神,而我們這代人對家居和美好生活的審美也來源於它。
《宜家家居指南》紙質刊物告別歷史舞臺後,宜家將如何用新的方式、渠道、方法將品牌的核心傳遞全球的都市人?我們依舊有所期待。
希望它能順利完成品牌革新,用更好的面貌,持續影響一代人,激發更多人的家居靈感。
揮手再見啦!
編輯:RQ工作組
本文圖片來源於品牌官方
關注RQ視頻號,獲取更多新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