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精品推薦)

2020-12-21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孔曰:踐,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亦少能創業,然亦不入於聖人之奧室。

邢疏:此章論善人所行之道也,「子張問善人之道」者,問行何道可謂善人。「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者,孔子答其善人之道也。踐,循也。跡,已行舊事之言。善人不但循追舊跡而已,當自立功立事也,而善人好謙,亦少能創業,故亦不能入於聖人之奧室也。

朱子集註:善人,質美而未學者也。程子曰:「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跡而自不為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張子曰:「善人慾仁而未志於學者也。欲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蹈於惡,有諸己也。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

如果善人是質美而未學者,既然未學,其道是什麼?質美是其天生之質,未學而有其質。其道則是天生之道,子張如何學善人之天生美質?天賦豈有可學者?與不循舊跡不入聖人之室說不到一處,夫子如此回答是一句空話,答非所問。我看夫子之意決非如此。若不踐跡不入室是道,此道也只半途而止,何可美言哉?子張問之,何益之有?

此章重點字眼是「道」。道,是指方法。問善人之道,是問如何善人,善人的好方法是什麼,不是指天道人道。

「善」,如果「善人」是名詞,則此句為「子張問善人」即可,不必有「之道」二字。若說此善人與「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善人為邦百年」所指的善人相同,則有刻板之嫌。善人之道,或在夫子那時既是大家都懂的詞語,此善人非彼善人。古人用字靈活,或這是論語編者故意為後人下的套,讓你糊塗一下。若善人為質美而未學者,則文理更是不通。所以善在此章是動詞。善人之道,是教人為善之道,不是與人為善之道。

為什麼善人不入於室?入於室,則道理深奧精微,一般常人不懂;不入於室,則道理樸素淺顯通俗,大家都聽得懂、能明白,能從中有悟有學,如此也是善人之法,誨人之道。反觀許多學者講的道理晦澀難懂,玄而又玄,以此為有學問,這用流行語講是不接地氣,這樣做學問只能獨樂樂而不能眾樂樂,所以「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子也不多講大道理。

善人者言語行事不故作高深,非善人者不懂得入室之法,非不在「室」中,而是不作高深之講以困惑民眾。善人者必已入室,正是已入室,才知善人不入於室是高明之處。夫子善人之處只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教人入室,正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入室由自己,功到自然成。

子張問教人為善之道。夫子說,教人為善,不可因循守舊,不能照搬照抄照套,不用死的模式教人,隨事物發展變化而有所創新、有所啟發,有新的見解,如此被教者能順事而善,不因循守舊而為之所困。教人為善,不能講得太高明,高深的東西是沒人能懂的。他需要教,正是他還不高明,你偏和他講高明,他能聽得懂嗎?教人,就得看被教者的層次,在什麼層次,你就教他這個層次的東西。

相關焦點

  • 成語「牛羊勿踐」中,「踐」是什麼意思?
    《廣雅·釋言》:「踐,藉也。」《漢書·灌夫傳》:「(太后)怒曰:『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乎!』晉灼曰:『藉,蹈也。』如晉說,是踐踏之義。」《毛傳》:「敦敦然道傍之葦,牧牛羊者勿使躐(liè)履折傷之。」路邊蘆叢發嫩芽,別讓牛羊踩踏它。這裡的「牛羊勿踐」後來發展為成語,「踐」字用本義,比喻愛護。又比如《三國志·吳志·孫登傳》:「登或射獵,當由徑道,常遠避良田,不踐苗稼。」說孫登出外打獵,避開田地,不踐踏禾苗莊稼。
  •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精品推薦)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這事發生在週遊期間。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他日從在陳蔡間,困,問行。」依史記看,這章與前面在陳絕糧章皆是一時之言。
  • 《論語》中的子張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 什麼是「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定都天京以後,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之間嫌隙日生,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各自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進行爭權奪利的鬥爭。
  •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此成人與「君子有成人之美」的成人不同,成人之美的成字是動詞,此成人是名詞,是有很高品德的人。與此相類似的有,善人與善人之道。成、善可以作名詞也可作動詞。劉氏正義:說苑辨物篇「顏淵問於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達乎情性之理,通乎物類之辨,知幽明之故,睹遊氣之源。若此而可謂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義,飭躬以禮樂。夫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子張問怎樣辨別迷惑?孔子這回答絕了,既欲其生,又欲其死
    子張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期陳國人,名師,字子張,顓孫師(公元前504年—?),複姓顓孫、孔門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他的特長是明顯的,學業也是有成就的,因而影響也是不小的。在論語《顏淵篇》 中,子張問「明、德」孔子是如何回答他的?分享論語《顏淵篇》其中一段: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馬,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己矣。」子貢問政。
  • 拙讀《論語》第三百零六篇:子張問政
    原文: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主流譯文:子張問孔子如何從政。孔子說:「堅守職位不懈怠,執行政令要忠誠。」拙的譯文:略。拙的體會:子張不止一次問關於從政的事。之前還問過。「子張學幹。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怠,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在其中。』」這是當時孔子教子張的為官之道,簡而言之就是謹言慎行。這次子張又問,孔子答得也很簡單: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就是說在你的崗位上,不要怠慢,幹好本職工作,自己執行事務時,要忠懇,盡心盡力。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張問十世章」
    【原文】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翻譯】子張問孔子:「自今以後,易姓受命(改朝換代),至於十世之遠,期間一世必有一世之事,可以提前知道嗎?」孔子說:「欲知來者,當觀以往。
  •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不知也」。
  •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精品推薦)
    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鄭曰:互鄉,鄉名也。其鄉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而有童子來見孔子,門人怪孔子見之。往猶去也。人虛已自潔而來,當與之進,亦何能保其去後之行。「互」。論語後錄:互之言午,午者,牾也。互鄉猶寢丘耳。
  • 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精品推薦)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王曰: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當察言觀行然後舉之。夫婦之愚,可以與知,故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也。(邢疏以夫婦之愚為無德,我認為無德是指無德之人有善言。無德之人是施語之人,不為受語之人。)反身錄:不以言舉人,則徒言者不得幸進;不以人廢言,庶言路不至壅塞,此致治之機也。
  • 《悟學.第379篇》道者善人之寶.帛書老子.62
    《悟學.第379篇》帛書老子.62悟學十八子 20200607《德經》第62章【原文】「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譯文】「『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寶貝,不善人的依靠。美言(說好話)可以用於社交,尊行(謙遜的行為)可以拓展人脈。不善的人,怎麼能就捨棄呢?所以,天子即位,大臣就職時,雖然有先奉上璧玉,後奉上駟馬的禮儀,還不如坐而進獻『道』。
  •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曰:「畫,止也。力不足者,當中道而廢。今女自止耳,非力極也。」謂之畫者,如畫地以自限也。胡氏曰:「夫子稱顏回不改其樂,冉求聞之,故有是言。然使求說夫子之道,誠如口之說芻豢,則必將盡力以求之,何患力之不足哉?畫而不進,則日退而已矣,此冉求之所以局於藝也。」劉氏正義:說文「畫,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畫之。」引申之,凡有所界限而不能前進者亦為畫,故此注訓止。法言學行篇:「是故惡夫畫者。」李軌注同。
  •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執鞭」。皇疏引繆協云:袁氏曰「執鞭,君之御士,亦有祿位於朝也。」錢坫《論語後錄》:「執鞭有二義。《地官司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此一義也。以求富之言例之,或從地官為長。」鄭康成註:「市者入也。胥,守門察偽詐也。必執鞭度,以威正人眾也。度,謂殳也,因刻丈尺耳。」鄭曰:富貴不可求而得之,當修德以得之。若於道可求者,雖執鞭之賤職,我亦為之。邢疏:此章孔子言已修德好道,不諂求富貴也。言富貴不可求而得之,當修德以得之。若富貴而於道可求者,雖執鞭賤職,我亦為之。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六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子夏同是「問孝」,孔子所答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