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我國所有的蛇都是「三有動物」(有益的、有經濟價值、有科研價值的動物統簡稱為三有動物),而且蛇很少會主動攻擊人,所以在野外,大家遇到蛇不要隨意的去挑釁它們,更不要打它們,如果它們出現在我們的居住地內,只需要驅趕就可以了,而且事實上,蛇遇到人,蛇比人要怕的多。
眾所周知,蛇的「軟肋」是「七寸」,如果擊中了蛇的七寸對它來說是致命的,但是在具體操作時,找到蛇的七寸有一定的難度。那麼,為什麼不直接打更容易找到且打到的頭部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蛇的「七寸」
打蛇打七寸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但是七寸到底是蛇的哪裡?有些小夥伴可能還有些模糊,所以下面我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蛇的「七寸」。
蛇一種無足的爬行動物,它們靠滑行移動,從整體上看,蛇的身體分為三個部分:頭、軀幹和尾巴。所有蛇的頭部構成基本相同,都是由腦、眼、牙齒、上下顎以及蛇信組成的,不同的有毒蛇類的比無毒蛇多了一對毒牙,毒牙位於上顎的兩側,後面連接的是一對可以分泌毒液的毒腺,而毒牙為中空,充當了毒液注射器的作用。
與頭部相連的是氣管和食道,再往後就是「七寸」的所在了。蛇的七寸其實就是指它的心臟,蛇的心臟位於軀幹較為靠前的部位,雖然七寸換算成釐米是23.3釐米,但是由於不同的蛇體型不同,所以嚴格按照頭部向後23.3釐米的標準的話,你可能打不到鉤盲蛇(體長一共才只有12公分左右),也可能只打到網紋蟒的頭部(體長平均6米)。
因此,蛇的七寸是心臟的位置,而心臟的位置並不是距離頭部七寸的位置,而是將蛇分成10份,從頭部算3/10的位置就是它的心臟位置。
從上面蛇的內部結構圖我們能夠看出,心臟其實與肺部的位置是非常接近的,因此,只要是打「七寸」的位置,不傷到心臟就是傷到用來呼吸的肺,同樣都是致命的。因此,嚴格意義上說整個心臟和肺部所在的位置都是「七寸」。
為什麼打蛇打七寸,而不是打蛇頭?
相對來說,蛇的七寸位置還是需要一定的判斷力的,畢竟它不可能給你機會拿著尺子量一下,但是蛇頭的位置就不同了,它很明顯的在我們的面前,是相對容易打的。那麼,為什麼不是「打蛇打蛇頭」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打七寸的位置
由於蛇的七寸是軀幹上,想要打到這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繞後,然後從後面打蛇七寸的位置,這樣的好處就是不與蛇證明對峙,因為正面對峙,對於一些出擊速度很快的蛇來說,你可能沒碰到它,就被它咬了。比如世界上最毒的蛇內陸太攀蛇在攻擊時就會把整個身體捲縮成彈簧狀,一旦出擊它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連續攻擊對方3次以上。
因此,打蛇七寸其實是讓我們繞後,避免與蛇正面交手。(下圖為內陸太攀蛇的分布圖,至於攻擊時的形態,大家去搜索一下吧,因為可能會引人不適)
第二,直接打頭成功率低
如果直接打頭的話,幾乎是與蛇正面相對的,而此時蛇能夠看到人的行為,再加上蛇頭本身是它最靈活也是相對較小的位置,很難打中,非但如此,一旦打不中,就有可能遭到蛇的反擊,如果是無毒蛇類還好,一旦是劇毒的蛇類,那麼風險也會大大的提高。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無論是蛇的心臟還是蛇頭,都不太容易一下就打到。筆者翻閱了一些資料發現,我國的「蛇王」楊洪昌對蛇的「七寸」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蛇最容易制服的位置是蛇的頸椎,也就是蛇頭與軀幹相連的地方。而且這是他根據自己20年的養蛇經驗得出的。具體操作的方法就是,繞道蛇的後面,迅速地用手捏住蛇的頸椎。
不過,以上三種方法:打頭、打七寸、捏頸椎都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見到蛇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它空間讓它逃走。
人為什麼怕蛇?
這是許多小夥伴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因為大多數人對蛇都有著本能的恐懼,即使它們體型不大,即使你第一次見,都會對蛇產生很強的恐懼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三點:
第一,認知
蛇有有毒蛇和無毒蛇兩大類,但是人們對蛇是否有毒往往缺乏認知,而毒本身就是人懼怕的東西,既然不了解蛇,那麼,蛇就被貼上了「有毒」、「致死」的標籤,這是許多人怕蛇的原因之一。
第二,基因
人類是經過了漫長的進化才走到了食物鏈最頂端的位置,在人類進化之初,對於危險的認知較低,全靠後期的經驗積累來的。而蛇作為一種悄無聲息的動物,它們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人類的身邊,許多人就因為毒蛇撕咬而死。所以在本能的趨利避害下,人類的記憶就將蛇劃入了「危險」的動物之中,逐漸的在人類的基因中就被記憶了,之後一代代的遺傳了下來,這讓後來的人類能夠主動的規避一些對人類有危害性的動物。
第三,神話
在我國古代的神話中,蛇是出場率非常高的,在這些神話故事中,幾乎除了白素貞,清一色的都是反面的形象,這樣的習性通過書、影視作品將人對蛇的恐懼進一步的加深。
總結
蛇的七寸其實是指它心臟的位置,而打蛇打七寸通常用來形容直擊要害,不過,在現實中,真正操作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了,再加上雖然人害怕蛇,但同樣的蛇也害怕人,所以,遇到蛇儘量不要去主動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