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年,秦儀就要進入不惑的歲數了,這對於一個在新興行業衝擊下的傳統國企員工來說,倍感焦慮。選修《創新與創業管理》課程,秦儀只是想給自己的人生多一個哪怕概率很小的可能性。沒想到,經過秦儀老師精心設計和用心教授的課程,以及閱讀了其推薦的《卓有成效的創業》、《精益創業》、《藍海戰略》等書,加上與班裡創業同學們的深入交流後,秦儀發現原來創業沒有那麼遙不可及。
那有多遠?可能只需向前3步。
一、克服心魔,敢於去想
神話沒有騙人,只是我們不懂。以前看到很多創業故事,說創業家憑藉非凡洞察力找到獨特商機然後迅速成功,感覺就像神話。但是《卓有成效的創業》告訴我們,原來創業者不是都富有遠見的——「僅僅有28%的公司能夠從始至終完成自己的商業計劃」;另外,創業點子的來源可以有規律的——「商機是被創造出來的,就是從各種可能性裡創造出新的商機」,關鍵是懂得效果推理法——「利用現有資源,就能找到好點子」。因此,增長了認知,才能戰勝心魔。
風險沒有嚇人,只是我們害怕。常言道,「創業九死一生」,沒有風險的概率是很小的。《卓有成效的創業》告訴我們,偶然性的出現不是概率問題,而幾乎是100%的創業者都會遇到,但是有人將其當作風險,有人則把它創造性的變成機遇——「如果你不幸拿到一個酸檸檬,把它榨成檸檬汁就好了」。另外書中還給出了與《精益創業》相同的風險控制觀點——創業之初不要在乎多大的收益,關鍵是萬一失敗了損失是可承受的。因此,無懼偶然性,才能敢於去想。
二、掌握方法,持續積累
原來我們很富有。戰勝心魔後我們邁出了第一步,然而後續我們具體要怎麼做呢?《卓有成效的創業》給出了很詳細的方法論,其核心是「手中鳥原則:從你所擁有的工具出發」——創業不要盲目等待所謂的絕佳機遇,而只需要從一個簡單問題出發,充分利用每個人的工具:「我是誰」、「我知道什麼」、「我認識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豐富的創業資源。創業,關鍵是掌握方法。
其實我們還不夠。讀完《卓有成效的創業》等書後我們真的就能馬上開始創業了嗎?坦白說,我認為還不夠。秦儀老師的《創業與創新》課是把我們領進了創業大門,讓我們知道了學習創業和創新理論的方向和方法,但修煉還得靠自己。在班長的倡議下,我們組建了混沌商學院的學習群,持續學習且不定期討論創業案例、分享創新想法;在秦儀老師的組織下,我們開展了快閃讀書群的新嘗試,一周讀完了《精益創業2.0》,並完成了讀書心得的輸出、分享和交流;當興趣變成了習慣,我也不自覺的利用通勤時間收聽《蔡鈺·商業參考》、《5分鐘商學院》等專欄,樂此不疲。創業,關鍵是持續積累。
三、知行合一,勇於嘗試
當我們戰勝了心魔,了解了基本方法論,在持續積累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實踐了。正如書中所述:「先學會走,然後再跑,行動勝於分析。」
其實,在職工作就是一個很好的練兵場,這也是成本最低的實踐,企業與個體雙贏。以我為例,由於公司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我在公司負責一些創新產品的技術研發管理。在之前,我更多的是基於工科思維去思考,但現在,我把這個當成了自己的創業項目去看待,在做產品規劃時把學到的諸如戰略布局圖、四步動作框架、商業模式畫布、用戶體驗地圖等工具全用上了,這種帶有市場和創新導向的產品研發方式已經初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後續還將按照精益創業的方式不斷迭代。
至少做自己的CEO
上述是我讀完《卓有成效的創業》後領悟出的「3步創業法」(此處請容許我做個鬼臉),其實更多的只是個人基於目前認知對創業思維的總結。但秦儀老師在課堂上有一句話令我印象很深:「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對此我太贊同了。
一個人無論是否真的去成立現實意義的公司,但其實每個人自身都是一個「公司」,只不過在工商局註冊的公司是有限責任,而「自己」這家公司是無限責任,我們同樣需要用創業思維花一生的時間來經營它,在人與人激烈的競爭中找到自己的資源,找準發展的方向,用精益創業的方法把自己打磨成「產品」,步步為營,持續迭代,擁抱偶然性,才有可能到了不惑之年依然保持競爭力。
原來,人生之惑可用創業方法論破解。
至少,做自己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