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歐人通過販賣黑奴的三角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財富,最早開闢新航路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躍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
只要黑奴無限供給、美洲資源無限開發
這臺財富永動機就可以永遠賺下去▼
一時間,從非洲到拉美再到印度次大陸到處都有來自歐洲的探險家和「商業公司」的身影,在這個過程中上千萬的非洲精壯勞動力被賣往世界各地。
歐洲人運走一船船的「貨」
非洲則在巨大的人口損失下,經濟再也起不來了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Collection)▼
對於非洲原住民來說,這個過程是罪惡的。那些被迫轉賣到美洲大陸的黑奴往往在經歷過九死一生的運輸販賣過程之後還要受到非人的奴役。
不僅要承受非人的勞動強度
鞭打虐待更是常事
(圖片:Johann Moritz Rugendas / Wikipedia)▼
但在日本就有這樣一個黑人奴隸,他不僅免於苦役,還得到了貴族頭銜,有自己的封地和僕人。他就是織田信長的家臣彌助。
南蠻商人的饋贈
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後,西班牙率先獲得了進入美洲大陸的機會。這打破了葡萄牙在1478年幾內亞海戰中建立的大西洋霸權地位,兩國因此產生尖銳矛盾,幾乎兵戎相見。
當時人才流動非常頻繁,哥倫布的老家就在義大利
(達伽馬和麥哲倫則是葡萄牙人)
(西班牙-塞維亞大教堂-哥倫布墓)
(圖片來自:Hans C. Schrodter / Shutterstock)▼
為了緩和兩國矛盾,教皇亞歷山大六世親自出面調解。看在神的面子上,葡西兩國籤訂了《託德西利亞斯條約》,從大西洋中部亞速爾群島和維德角群島以西100裡格的地方,連接南北極點劃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這條線以西為西班牙的勢力範圍,而以東則為葡萄牙的勢力範圍。
葡萄牙保存的條約首頁
當時兩國對新大陸的了解還很少
就當是無主之地直接條約開疆了
(圖片:wikipedia)▼
表面上看葡萄牙虧了,因為當時的共識是西邊的大陸更有價值,向西航行就能到傳說中黃金遍地的印度。但葡萄牙也得到了向東發展的機會,在進一步的探索過程中他們不僅到達了傳說中的印度,而且還到了東南亞和中國的沿海地區。
在《託德西利亞斯條約》之後
兩國又籤了《薩拉戈薩條約》,在西太平洋也切了一刀
兩國就這麼在紙上把世界給瓜分了▼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中期,由於海禁政策葡萄牙人沒有得到進入中國內地的機會。但當時東西方貿易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馬可波羅的遊記讓很多歐洲人相信東方國家是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富庶之國,擁有大量貴金屬、瓷器和絲綢。
忽必烈接見馬可波羅的蠟像
(圖片:老山貨 / Tuchong Genius)▼
另一方面,日本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因為明朝的海禁政策,無法直接與中國大陸進行通商,只能參與小規模的朝貢貿易。而日本當時的已知世界比西方人小得多,無法與中國進行貿易意味著他們對外的貨物交換嚴重不足。因此在1543年,葡萄牙船隊首次漂流到九州島附近的種子島,並且表示出貿易訴求的時候,日本人不假思索地就答應了。
葡萄牙人在遠東有兩個重要目標
一個是東南亞的香料,一個是與大明朝貿易
但大明朝很難談下來,談下個日本也不錯
這至少能幫助葡萄牙人成為東亞貿易的一部分▼
這些歐洲商人從東南亞而來,日本人稱他們為「南蠻商人」,這一時期日本與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商人之間實行的貿易也被稱之為「南蠻貿易」。南蠻貿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大量新奇的玩意,如軍事方面的火繩槍、鎧甲、造船技術;宗教上的基督、天主教、裝飾藝術及語言(外來辭彙)等方面。
葡萄牙人帶來的鐵炮
在日本戰國時代的內戰中就派上了作用
織田信長的大版圖少不了這些熱武器的助力▼
姬路城節日上鐵炮的重現表演
(圖片:Corpse Reviver / Wikipedia)▼
這些舶來品極大地豐富了日本戰國時期的經濟文化,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在所有這些人事物之中,最令日本老百姓感到新奇的,是一個來自非洲大陸的武士。
十人的剛力
日本幕府天正九年,也就是公元1581年,有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範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經印度果阿、中國澳門輾轉來到了日本。他是耶穌會的成員,一路劈波斬浪歷盡艱苦,就是為了將天主教傳入東方所謂「未開化」的國家。
範禮安是把天主教本地化的主張者之一
精通多國語言,是天主教能在東方站穩腳跟的關鍵人物
(圖片:Wikipedia)▼
當他踏入日本京都的時候受到了明星一般的待遇,當時的場面可謂萬人空巷,人們紛紛湧上街頭圍觀,甚至有踩踏致死的現象。不過這些人並不是仰慕範禮安崇高的宗教精神,實在是因為當時他身邊隨行的那位黑人奴隸彌助太過顯眼。
雖然是南蠻貿易
日本人也確實能從南蠻那裡學到很多
(南蠻船到達日本,圖片:Wikipedia)▼
根據武士松平家忠的日記描述,彌助身高約6尺2寸(188cm)。作為對照,日本人1900年男性平均身高為5尺2寸(157.9cm),戰國時期營養更加不均衡的日本人更矮,男性平均身高在145cm左右。不難想像,彌助在當時的日本人眼裡,簡直就是巨人下凡。
傳教士到訪日本時的隨從有著極其顯眼的非洲膚色
(圖片:Wikipedia)▼
另外彌助有著東非黑人「膚黑如碳」的特點,遠勝過日本人見過的東南亞矮黑人,這一切都讓他在16世紀的京都街頭顯得如此獨特。
街頭的騷亂引起了正在本能寺休息的大名織田信長的注意,他命令範禮安將這名奴隸帶到他眼前。可以推測出當織田看到這個高大的黑人時,他的眼睛裡面一定閃爍著異樣的光芒。據《信長公記》記載,「自切支丹國而來之黑坊主參見。」此人年齡為26至27歲,擁有「十人的剛力」、「牛一般黑的身體」。
日本兒童讀物中的彌助形象
日本人對其流傳的形象認知也就是這樣了
(圖片:IWASAKI SHOTEN )▼
織田信長對他的膚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讓彌助脫去上衣,用清水擦洗彌助的皮膚。結果顏色並沒有如墨水般褪去,反而在水光的映襯下愈發黑亮。織田信長認定此人要麼是惡魔,要麼就是傳說中的「大黑天」。以上事件記載於1581年4月14日路易斯·弗洛伊斯向耶穌會總會遞交的年報以及他的私人書信之中。
總之織田信長決意將這名黑人留在身邊,他從範禮安手裡將這名黑人買下,並起名為彌助。不僅如此,織田還破格讓他做貼身侍衛,為自己持武器。成為全日本最強大軍閥的武器攜帶者是一項巨大的特權和榮譽,很多本土優秀武士終其一生都得不到這種殊榮。
彌助從未接受過武士訓練,卻實現了武士們的夢想
一時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短短幾個月內,彌助得到了任何一個被販賣的非洲黑人都得不到的賞賜:一棟京都府的房屋、大量的錢財以及一把武士刀。在戰國時代的日本,武士刀的意義極高,它是士族身份的象徵,因此大多數人的武士身份和武士刀都是家傳的,平民階層很難突然進入這個圈子。
相當於直接跳級,自動晉升武士
(圖片:Kuro-suke)▼
而彌助就得到了這份榮譽,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外國武士。這期間彌助習得了日語,織田也經常與其交談。
彌助也曾隨織田徵戰,據記載織田信長在徵討武田勝賴的甲州徵伐中就有黑人武士的身影。在甲州徵伐之後,彌助作為織田信長的隨從參與了對原武田家領地的巡視。信長在歸途中會見了德川家康,而德川家臣記錄了彌助的名字和樣貌,高大而黝黑。
武田勝賴敗於織田,德川,北條三方聯軍
這些從軍家臣自然對這一「龐然大物」記憶深刻▼
如果故事在這裡結束,這個被販賣出非洲的高大武士也就擁有了完滿的一生,可惜大航海時代的非洲黑人註定命運多舛。
敵在本能寺
以京都為中心的近畿全境都已經納入織田信長之手,武田勝賴的勢力在被織田和德川聯手滅亡之後,織田更是宇內無敵,不少周邊的領主都表示願意臣服於他。僅剩的幾個頑固抵抗勢力在帳面上也沒有足夠的實力抵抗,似乎結束戰國時代和統一日本的目標即將達成。
1582年6月的某一天,織田將主力悉數派往前線作戰,自己僅率包括彌助在內的30名護衛和一些老弱殘兵留守本能寺。夜裡,織田聽到兵器相碰的聲音,他以為是士兵醉酒鬧事,結果近侍森蘭丸打探報告讓他心中一涼:「好像是惟任日向守大人發動了叛亂!」
惟任日向守這個稱號對於織田信長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就是織田麾下的重臣、坂本城城主明智光秀。在混亂之中,織田信長心知大勢已去,選擇作為一個武士切腹自盡,一代梟雄的戎馬生涯就此落幕。而他身邊的守衛或戰死,或被擒後處死。
日本人多數都崇拜織田信長這個傳奇大名
對其貼身隨從自然也抱以崇敬之意
在現代的漫畫、電影中也多有彌助的形象出現▼
彌助在叛亂過程中,被下命前往織田信長養子所在的二條新御所報信求援,但不幸也被明智光秀所抓。也許明秀光秀認為彌助是個珍稀動物,也許他並不相信黑人會具有日本武士道的節操而堅持為主報仇,總之彌助活下來了。
此後彌助的下落不明。在弗洛伊斯的《日本史》中記載,在衝田畷之戰中,有馬晴信的家臣中有一位善使鐵炮的黑人參戰。日本電視節目曾經給出說法,稱此黑人是彌助,他與有馬家的人相識,在本能寺之變後可能投奔有馬家。
日式熱血彌助..▼
彌助並不是戰國時代唯一到達日本的非洲黑人,但他卻是最有傳奇色彩的那一個。後世好多學者都在推測彌助究竟為何能得到織田信長的喜愛,他能出現在織田的家宴當中並且上桌吃飯,後者甚至表現出任命他為城主的意願。
南非人製作的彌助雕像
也是非洲人心中的英雄
畢竟是奴隸貿易時期極罕見的成功人士▼
英國學者韋伯推斷是因為彌助身上的藝術氣息。他雖然是外族人,卻精通日本的文化語言,熱愛跳舞和表演烏滕茲舞(Utenzi),這是斯瓦希裡語敘事詩歌的一種歷史形式,旨在慶祝英雄事跡。同樣,織田信長也是日本古典音樂劇《能劇》的愛好者,兩者可能在精神上有很好的共鳴。
與相撲選手搏鬥的黑人形象
多認為是以彌助為原型的
(圖片:wikipedia)▼
不過對於那個時代的日本來說,一個身形外貌如此特別的黑巨人,其本身就足夠具有魔幻色彩,拓寬了當時日本人對於世界的認知。
只是,那時四分五裂爭戰不休的日本社會還沒有意識到,世界將變得越來越小,這些外來人會越來越多地改變東方世界原本的秩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