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女孩與大叔的不倫戀?老歐洲與小美國的「權力遊戲」

2020-12-06 長了鹿角的兔子

「亨伯特:『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1940年,輾轉流落異鄉多年的「俄國人」納博科夫,最終選擇「定居」,那個被描繪成「自由國度」的美國。

作為一個被迫流落的「異鄉人」,歷經五年拿到「公民身份」的他,似乎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膈應感。

因為他的一路「成長」,都伴隨著一抹「老歐洲」的靈魂侵蝕,於是在面對這個年輕的「小美國」時,他需要面對的是一切從頭開始的「蹣跚」。

環境、氛圍、文化以及社會,都完全不一樣,那是一種似乎水火不容的爭鋒相對,也是一種在他看來的對「自我成長」的反叛。

於是,在七年後,一部或許可以稱得上,在20世紀流傳最廣,且最具爭議的「嚴肅文學」(色情)小說《洛麗塔》就此誕生。

畢竟,可以被簡述為「一個37歲男人『愛上』一個12歲小女孩的不倫之戀」的故事,就情節內容來看,怎麼看,都離不開這層「禁忌刺激」的華麗外衣,從而「大概率」會忽略其中略顯絮叨,複雜,具有「實驗性」的冗長論述文本。

而正是此書所具有的「絕對爭議」,也讓作者納博科夫憑此,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後現代主義文學家(之一)。

很多時候,我們在看一些「世界名著」的時候,總是在乎它有沒有名,好像只有「名氣」能賦予人們花費時間而帶來「對」的價值,好以「正正噹噹」地列入「學習」的範圍。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些看起來帶著愛情、成長與「教育意義」等元素的「名著」,就被列在「青少年推薦書單」裡,試圖以此帶來閱讀的寓教於樂。

但其實,在很多時候,這些「名著」的內容情節是「有歧義」的,或者說是有不仔細看,在沒有時間沉澱時看,是讀不懂其中「深意」的。

就像《簡愛》這本標榜「成長教育」意義的名著,在年少的我們看來,這只不過是一個帶著浪漫氣質的言情小說。最多,在「叛逆期」時,還可以讀出某種「追求自由」的嚮往。

而不是如在馬克思眼中,會把《簡愛》的故事讀出一種,在字裡行間都充斥著深刻現實批判,與狠狠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社會現狀的感慨。

所以這次重讀這本《洛麗塔》時,同時看了幾本「大歷史」的巨作時,突然豁然開朗,或許站在「大歷史的上帝視角」上去看這個簡單故事,透過其中作者納博科夫在刻意「實驗」的序言中的論述,就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樣的「個人藝術審美」與「文學探究」的深意。

比如必然存在,卻總是會被大多數人忽略的社會與環境,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以及一種「納博科夫」式,「編寫一個美麗的謎」般的文本遊戲的藝術審美,就像作者本人在1956年撰寫的「解讀」《談談一部叫做〈洛麗塔〉的書》裡說的那樣:

「我既不是說教小說的讀者,也不是說教小說的作者......《洛麗塔》毫無道德寓意。在我看來,一部虛構的作品得以存在僅僅在於它向我們提供了我直截了當地稱之為審美快感的東西。」

看似在「正文」部分,主角亨伯特·亨伯特粉飾性「自白」的洗白視角的故事論述,就成為了一種本身就帶著「偏見」的精神病人的「理想世界」和「美好愛情」鏡像。

我(亨伯特),是一個出生在1910年的巴黎,自幼喪母,不缺父愛,家境優越的孩子。在13歲時,狂熱地愛上了12歲的小女孩阿娜貝爾,卻因為無常的命運,這段「戀」終止於不久之後阿娜貝爾的去世。

於是,這個深刻而不可磨滅的打擊,成為了我此後成長裡,始終無法「除去」的精神障礙,也是後來我產生「特別異性癖好」——只喜歡9到14歲之間「小女孩」的來源。

以至於25歲時的第一場只維持了四年的婚姻,結於喜歡妻子的「小女孩狀」,也離於她另有所愛的「女人狀」。

之後,恰逢叔叔過世,需要去美國繼承財產,於是以此「療傷」也好,以此開始「新生活」也罷,我踏上了一次新的「歷程」。

故事寫到這,其實才算「真正」的開場,就像故事裡那個踏上美國土地,似乎就變得健康狀況不佳,「有了」心臟病,且伴隨數度因精神病而不得不入院療養的亨伯特的「迷茫」一樣,他說他要:「研究美國文化將如何影響青年一代。」

於是,作者納博科夫也開始借「序言」部分的敘述者小約翰·雷博士之口,去敘述這個「故事」的由來和自己的「研究」感想。

隨後的「正文」裡,故事進入「高潮」,37歲的亨伯特與12歲的少女洛麗塔相遇,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活」的阿娜貝爾,下一刻,他對她勢在必得。

於是一場別有用心的「註定」——先合法地迎娶洛麗塔之母,與她建立親密關係,後以名正言順的繼父身份,成為她的「唯一」,開始轉動命運的「齒輪」。

那天,亨伯特去夏令營接洛麗塔,那晚,在亨伯特的主觀視角裡,她誘惑了他,於是他順從地與她在「受惑的獵人」旅館,發生了關係,自此,他們開啟了週遊全美的「兩人世界」之旅,在一間間汽車旅館裡,度過著一場場美好的夜晚。

好景不長,很快,亨伯特收入告罄,他們只能安頓下來,他去開課掙錢,她去上學。

而正是這一次的「分離」,亨伯特第一次失去了他的洛麗塔,在一次「旅行」後,洛麗塔失蹤了,亨伯特多方尋找無果,引得舊病復發,只能再次入院療養。

《洛麗塔》誕生於1952年左右,那個時期是「年輕的美國」發展最快的黃金時代,在「聯邦制」友好妥協的背後,是多元而豐富的文化逐漸開始碰撞、融合,亦或水火不容的大變革時期。

就像故事來自「古老歐洲」,去往「年輕美國」生活的亨伯特的種種經歷一樣,激烈交替的多種文化,在潛移默化中,無時不刻影響著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也在某種程度上始終禁錮著「所有人」的肉體和精神。

「人人生而平等」是被鐫刻在美國獨立宣言裡最重要的一句「自由之言」,卻在那個動蕩的大變革時代裡,變得扭曲,可笑到如同隨手可棄的廢紙一般廉價。

承自「老歐洲」的種種約定俗成——黑奴、低等女性,以及羅馬法裡規定的結婚界限12歲等等,無一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嘲笑著「人人平等」的蒼白口號。

心照不宣的「灰色地帶」被納博科夫捕捉。

於是,這個37歲男性對12歲少女的「關係」,也成為那個時代裡被默認的「允許」,如同他們祖祖輩輩延續千百年認同的公正「羅馬法」的規定一樣,在當時的「道德」上是那麼理所當然。

作者納博科夫說:「《洛麗塔》的靈感來源,是看到報紙上一則報導一個動物園的猴子,被科學家訓練學會了畫畫,而第一次畫的卻是籠子的柵欄。」

這種以戲謔方式寫出「洗白不倫戀」的故事,其實在作者納博科夫的筆下,是個帶有「實驗性」的文本遊戲。

他真正想表達的,或者說試圖探尋的,是透過這些極致刺激的「情慾迷霧」,去講一些他理解的關於人類永恆真理、「老歐洲」與「小美國」的社會文化交替矛盾與衝突,以及這些背後所代表的「權利遊戲」。

代表「新時代」(年輕美國)的洛麗塔,在時代前進的滾滾車輪中,掙扎著,雖然仍然孱弱,卻始終努力地在種種束縛和夾縫中,野蠻生長,她始終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為了到達,即使過程再艱難,曲折,也仍舊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一旦抓住,必然「掙脫」。

就像故事裡的洛麗塔,看似始終被掌控在亨伯特的「手中」,但就亨伯特的視角看來,是她誘惑了他,這個過程中,他的不安,焦躁與忐忑始終存在,就像冥冥中的預感——那次洛麗塔參與的短劇《受惑的獵人》的排練後的「失蹤」一樣。

「清醒」的洛麗塔,很輕易地就掙脫了他的掌控,或許她的人生已然被改變,但至少不算太晚,雖然結局依然很糟,亨伯特出於「嫉妒」射殺了當初和洛麗塔在一起的奎爾蒂,最後死在獄中,而洛麗塔在17歲的美好年紀,死於難產。

只留下一部在獄中56天裡寫下的《洛麗塔、或一個純潔的鰥夫的自白》。

好以讓「他的」洛麗塔,永遠活在後世人們的心中,成為屬於他和她的「不朽」。

陀翁說:「以無限制的自由,達到無限制的專制。」

在這場「權力遊戲」裡,代表著「舊時代」(老歐洲)的亨伯特,其實是悲哀的。

他最終還是輸了,就像「小美國」最終還是長成了一個龐然大物一樣,屬於古老歐洲的無上光輝,還是敗於「新時代」之手,以為牢牢掌控的「我的」洛麗塔,還是在一次次預見性的束縛(兩人旅行)中,掙脫了。

洛麗塔失蹤,是因為醒悟,也是因為「愛」,她「戀」上了一個「理想世界」裡的完美男人,即使之後的遭遇依然悲慘——差點淪為拍色情片的「工具」,但起碼她勇敢邁出了這一步,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於是去追尋,至於那個「未來」是好?還是壞?不會在她掌控之中,她選擇去嘗試。

而亨伯特呢,他只能走「古老的路」,因為他這個正處在崩潰邊緣的精神病人,「愛」上了「新時代」(小美國)的洛麗塔。

這條路,就像他最後的「懺悔」一般,不管他為世人呈現的是一種瘋子的囈語,還是一種「偽裝者」精心設計的逃避表現,其實都是一種在「清醒」情況下的「一路走到黑」。

他沒有退路,正如「古老歐洲」眼見自己慢慢衰落,卻不得不依然倔強地延續「先輩們」的路走下去的悲哀一樣,在那個看不見的「歷史十字路」口上的那一步的偏差,就註定了這個可以預見的「結局」......

最後只留下一段悲嗆的留連:

「我正想著歐洲野牛與天使,永恆色彩的秘密,先知般的十四行詩,以及藝術的慰藉。這是你我能共享的唯一的不朽,我的洛麗塔。」

如同日漸成為「霸主」的新美國,與眼見衰落「苟延」的舊歐洲。

相關焦點

  • 《洛麗塔》:37歲繼父與12歲繼女的不倫戀,是以愛之名的性剝削
    書中講述了繼父與未成年繼女之間的不倫戀,雖然沒有任何色情描寫,由於《洛麗塔》違背道德的倫理和超出底線的尺度,一開始還是被定為禁書,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後來他與妻子離婚,飛往美國接受叔叔的大筆遺產,就在這時候,飽受欲望折磨的他遇到了夢寐以求的小仙女。這個被他稱為洛麗塔的12歲女孩,有著與初戀情人一樣的蜜色皮膚和慄色頭髮,光滑柔軟的身體上也有一顆同樣的痣,那一刻亨伯特渾身顫抖,他徹底淪陷了。
  • 洛麗塔背後的黑暗|戀童癖可怕,戀父癖就不可怕了?
    現在大家應該都很熟悉「蘿莉」這個詞吧。蘿莉,源於一部電影《洛麗塔》的諧音,指的就是小女孩。1997版《洛麗塔》截圖這下,亨伯特成了洛麗塔名正言順的監護人,也可以名正言順地讓她和自己在一起。亨伯特去夏令營把洛麗塔接到身邊,瞞著她母親去世的消息,和她遊歷美國,而他們之間的不倫之戀也正式展開。
  • 細數大跨度年齡不倫戀電影
    原標題:細數大跨度年齡不倫戀電影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13歲男孩與女神貝魯奇《夜關門:欲望之花》《朗讀者》《朗讀者》《鋼琴教師》18歲少年與40歲鋼琴女教師《洛麗塔》14歲蘿莉與大學教授《美國麗人》《美國麗人》《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年殺手與小蘿莉
  • 洛麗塔
    《洛麗塔》成書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作者是俄裔作家納博科夫。書成之後,他曾經找過四家家出版社,沒人敢出版。一家出版社的審稿編輯在看了之後說:「古老的歐洲誘姦了年輕的美國。」另一家出版社的編輯草草翻了一下稿件,也給出了一句話:「年輕的美國誘姦了古老的歐洲。」也有出版社說:書很精彩,可是出了恐怕會有牢獄之災。
  • 偉人歌德的愛情:違背世俗的不倫之戀,算得上是愛情嗎?不!
    但我看來,面對一個年齡已經是自己孫女級別的女孩,這樣的情竇初開是否是有更多情慾,而少了一份純粹呢?曾經喜歡過女孩的母親,但過了幾年又喜歡起了女孩。對於烏爾麗克來說,她可能對大文豪歌德更多的是一份敬仰,是站在一個晚輩對長輩尊敬的立場上與歌德相處的。但歌德淪陷了,他徹底地將一個19歲的女孩看成了愛慕對象,產生了一段不倫之戀。
  • 電影中的大叔蘿莉、正太熟女不倫戀.
    《洛麗塔》14歲蘿莉與大學教授大學教授韓拔年幼時經歷了失去初戀女友之痛後,自此他對未成年少女有特殊的感情。 一次他到了美國去,成為了寡婦夏洛特的房客,當他看到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時,他瘋狂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少女。《西西里的美麗傳說》13歲男孩與女神貝魯奇
  • 不倫之戀
    現在可以知道的是,兩個男生自與她交往後,都由開朗變為孤僻,一個變得「很瘦,眼睛裡布滿血絲,憔悴,皮膚黑了,眼神也變了」,另一個也變得「很恐怖,會砸桌子,踢凳子,冷笑,撕書,撕卷子。」總之,她始終在高處,控制一切。日本電影《不要嘲笑我們的性》講述的是19歲大學男生彌祿鎂與39歲女教師百合的不倫之戀,最耐人尋味的,就是年長者對少年人那種洞悉和控制。
  • 權力的遊戲:如何看待詹姆和瑟曦之間的「不倫姐弟戀」?
    還有很多無辜的人受著不公正的待遇,而壞人卻一直在逍遙法外,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眾所周知,《權力的遊戲》第八季已經如約而至的上映了,這對與很多喜歡這部劇的粉絲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喜悅。大家都知道,詹姆和瑟曦是同胞雙胞胎,他們兩個的長相還是很像的,本來對於這樣的姐弟關心親密點是沒什麼的,但是他們之間卻發生了「禁忌之戀」,他們兩個彼此愛上了彼此,如果這在龍母的家族或許是無所謂的,但是蘭尼斯特是不允許的,所以在他們兩個小時候就學動物交配那樣發生了不倫關係後,他們的母親立馬就將他們分開了。
  • 大叔愛上蘿莉?這就是性侵,別扯什麼「愛情」
    一個成年男人和一個未成年女孩發生親密關係,這既不是纏綿悱惻的愛情,也不是自小缺乏關愛的女孩向成年男人尋求安全感。它只是一場權力背景下的剝削和利用,給未成年女孩的主體性發展帶來滅頂之災。許多看《洛麗塔》小說的人,都可能在被文字精心操縱的氛圍裡,被戀童癖亨伯特感動,以為這雖是一場不倫之戀,但唯美動人。
  • 他是《洛麗塔》男主,畸形戀專業戶,也是禁慾系不老男神
    不過,最讓他名聲大噪的往往是那些被稱為「禁忌之戀」的電影角色。所有能夠想到的,或不敢想像的愛情,艾恩斯都曾涉足。同性,出軌,跨國,老少,不倫,世間千百種畸戀背後的複雜與無奈,都在艾恩斯的眉眼舉止間自然流露。《洛麗塔》《中國匣》《愛情天文臺》《烈火情人》《蝴蝶君》這些富有爭議的角色因為常常給演員帶來作品之外不必要的麻煩和刻板印象,所以總會被多數演員所拒絕。
  • 重看《洛麗塔》才知道不是每個義無反顧,都出於真心和善良
    最近發生的社會案件又讓這本奇書進入觀眾視線,那我們今天就重回1997,重新感受那版驚豔過眾人青春的《洛麗塔》。洛麗塔是出生於美國的14歲「時髦」女孩(原著12歲),承襲了獨屬於美利堅的自由,美麗而快樂的成長。然而那未綻放的美麗已被覬覦,在花園中,對前來租房子亨伯特莞爾一笑就決定了命運。
  • 洛麗塔電影講的是什麼 洛麗塔電影是什麼故事
    說到洛麗塔,很多人都會想到lolita衣服,這裡要給大家講的是電影洛麗塔。那你知道洛麗塔電影講的是什麼嗎?下面就來看看洛麗塔電影是個怎樣的故事吧!  洛麗塔電影講的是中年男子亨伯特與少女洛麗塔的情愛故事。
  • 當大叔遇上蘿莉,30部感人至深的大叔蘿莉電影盤點
    《洛麗塔》1997年多米尼克.斯萬主演的。 《洛麗塔》1962年斯坦利庫布裡克拍攝的 說大叔蘿莉,說倫理劇,說與愛有關的電影,要不提《洛麗塔》,肯定是不合適的,故意迴避的「惡意」貌似滿滿的,看起來好明顯。再說還是人家《洛麗塔》孕育出了「蘿莉」這個詞呢。因此,我就把它寫在這裡,表達出誠意了。
  • 你不知道的洛麗塔,帶你看不一樣的洛麗塔
    我們都聽過洛麗塔這個詞,聽到它的第一反應:裙子、襪子和鞋服裝襪子和鞋洛麗塔風格源於日本,引自歐洲宮廷裙子,是一種次元文化,如今在我國比較受歡迎,但你們不知道的是,洛麗塔還是:一本書,一部電影書電影鏡頭洛麗塔是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作的長篇小說,電影是由小說改編的。
  • 小說一度被禁,蘿莉一詞的來源,畸形的愛情——《洛麗塔》
    洛麗塔這部電影,本身是由小說改編而來,影片於1998年9月25日在美國上映。這本小說在創作完成之後,可謂是經歷了一波三折,在當年對於一些普通的美國大眾來說,這本書的地位簡直就可以說是「黃書」。很多美國出版社也都拒絕出版此圖書,從1955到1982年間,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都被禁止傳播。但是在1958年時迎來了轉機,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從此之後銷量變一路上漲。《洛麗塔》主要講述了大學講師亨伯特,因年輕時愛戀的女孩死去,導致自己產生了一些心理障礙,使得自己愛欲的對象,便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也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戀童癖」。
  • 《隔壁的男孩》詹妮弗·洛佩茲上演不倫戀
    原標題:《隔壁的男孩》詹妮弗·洛佩茲上演不倫戀 《隔壁的男孩》劇照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紐約每日新聞報》1月17日報導,詹妮弗·洛佩茲(Jennifer Lopez在戲中,她飾演的離婚少婦與隔壁的年輕學生陷入了一段不倫之戀。  上周,洛佩茲以一襲深V銀色長裙亮相金球獎紅毯,並為自己的新戲《隔壁的男孩》賣力宣傳。在這部1月23日即將公映的驚悚片中,詹妮弗·洛佩茲扮演的角色與隔壁年輕學生諾阿擦出了火花。東風一夜之後,洛佩茲飾演的女主想要中斷這段關係,不料諾阿卻深陷其中,變成了變態的跟蹤狂,並設法毀掉她的一切。
  • 「洛麗塔」情結陰魂不散,「怪叔叔」無處不在
    天長地久,春生冬藏,循環往復,人卻要不斷老去。有的老男人人格扭曲、心理變態,他們為了挽回逝去的青春,和挽留不斷消逝的生命力,則不擇手段佔有嬌小而有充滿朝氣的女孩子,妄想老樹長新芽,回春復陽。,如法國電影《不能說的遊戲》所訴說的一樣。
  • 波吉亞家族的「權力遊戲」| 新書讀解
    ——大衛·米切爾《骨鍾》骨 鍾大衛·米切爾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人氣美劇《權力的遊戲》第七季已經開播,劇情即將走向最高潮!《權力的遊戲》第七季海報《權力的遊戲》雖說是一部奇幻劇,但它劇如其名,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權力鬥爭和人性本惡。
  • 從歐洲中世紀史看美劇《權力的遊戲》
    一、歐洲的封建制度歐洲的封建制度與我國不一樣,我國其實從秦始皇開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而歐洲是分封制,國王把土地、權力分封給大大小小的領主,領主又繼續往下分,每一級都向給自己的分封的上級效忠,並在上一級要求時提供軍隊,各級領主相當於是獨立的王國。
  • 喜歡洛麗塔的女孩一般都這樣稱呼自己,聽完感覺好可愛!
    洛麗塔洋裝風格流行於日本,是一種比較小眾的服裝風格,服裝類型有點類似於古歐洲名媛禮服的設計風格。洛麗塔洋裝一直以華麗著稱,受到很多年輕女孩子的追捧。洛麗塔如今之所以被稱為洛麗塔,也是從英文音譯過來的。因為「Lolita」這一英文的開頭髮音接近於漢語拼音中的lo,所以大家也常常會把洛麗塔直接簡稱為Lo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