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10月5日晚,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導演的舞劇作品《十面埋伏》天津大禮堂上演,全劇以中國舞蹈為主調,融合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民樂及傳統戲劇等綜合藝術語言創造了「舞蹈劇場」,展現了楊麗萍在舞臺藝術創作上的又一次全新嘗試。楊麗萍現身「相約南園·舞動津城」藝術分享會,61歲依舊仙氣十足,她和藝術愛好者們分享了從事表演時臺前幕後的故事和獨特的感悟。知情人士透露,楊麗萍非常注重手部的保養,一周要做兩次手部護理,一年花在指甲上的錢高達18萬……阿朵也看了這場演出,激動地在社交帳號發文:「終於補課了楊麗萍老師舞蹈劇《十面埋伏》,葉錦添暴力美學的舞美給我了啟發,這場虞姬竟然是胡沈員,西楚霸王出場的設計太帥了,鞏中輝的劉邦棒棒的。總之又學習了!」
楚漢相爭的故事流傳千年、家喻戶曉,觀眾更為熟悉的藝術版本是京劇劇目《霸王別姬》(又名《十面埋伏》),楊麗萍的舞劇作品同樣借鑑了京劇元素,邀請京劇裘派嫡系第四代傳人裘繼戎擔任執行編導和京劇指導,將京劇與舞蹈成功嫁接。該劇由楊麗萍擔任總編導、藝術總監,特邀國際著名視覺藝術家、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葉錦添擔任美術和服裝設計,著名戲劇導演田沁鑫擔任戲劇顧問,美籍藝術家劉北立擔任剪刀裝置藝術及創意顧問。
幾萬把剪刀是《十面埋伏》最吸睛的舞美設計,「剪刀陣」的創意來自《十面埋伏》剪刀裝置藝術及創意顧問劉北立。這些剪刀半懸於舞臺,閃爍寒光,隱喻著恐懼、不安和暴力,有大禍臨頭的壓迫感。數萬把剪刀厚重地懸掛著,低垂在舞臺上,剪刀的刀刃在燈光照射下閃爍著寒光。楊麗萍解釋:「剪刀,是民族文化中的特殊符號,也是整臺演出的隱喻,演出最後,萬把剪刀砰然落地堆成墳塋,意味深長。剪刀是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咒語、兇器、傷害,我們看到剪刀隱約看到了很多含義。」舞者於剪影中穿行舞動,整臺演出不見刀槍,卻隱隱蟄伏危機,投射出古往今來人們內心的不安與恐懼,正點了「十面埋伏」的題!
從《雀之靈》到《雲南映像》,楊麗萍的每一部作品,都能給觀眾帶來震撼的新鮮元素。「《十面埋伏》這個故事雖然古老,但一點都不過時。現在我迫切感覺到,這個時代雖然什麼都發達了,但倫理人性危機四伏,不知道你哪一天就被埋伏了。恐懼產生了欲望,欲望又產生了恐懼,可以說舞劇《十面埋伏》也是借古喻今,這時候就該推出這樣的作品,而不是風花雪夜。跳舞是我生命中的情感出口,也是我對自己天賦的尊重。」楊麗萍表示,雖然近年多以編導身份出任幕後工作,但她並沒有遠離舞者的角色,「只要有合適的作品,我隨時會再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