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大軍闖入了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玩家。
我們獲悉,日前,無印良品官宣將在中國施行MUJI marché生鮮計劃,其中國首店將入駐上海瑞虹天地。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無印良品首次將菜市場開到中國。
與傳統生鮮市場不一樣的是,無印良品的生鮮超市內部設計仍以MUJI簡約風為主,除了售賣鮮魚、生肉、蔬果等生鮮農副產品外,還提供現場加工和用餐服務,消費者可親自參與食材的料理。
曾幾何時,無印良品帶著一身簡約高冷氣質進入中國市場,收割了一批文青和中等收入階層。
時過境遷,這家日式零售巨頭開始走下神壇。
MUJI菜市場來了,無印良品開始在中國「賣菜」
擁擠的生鮮賽道迎來了新面孔。
10月15日,在上海瑞虹天地太陽宮招商發布會上,項目方官宣了一則重大消息:MUJI meal solution supermarket中國首店將進駐瑞虹天地太陽宮。這意味著,無印良品正式向中國生鮮市場發出猛烈進擊。
早在此之前,無印良品就已經涉足生鮮行業。此前,無印良品已經在日本東京和大阪的繁華地段相繼開了兩家菜市場。其中,其在大阪開業的菜場門店佔地面積達到4300平米,堪稱全球最大MUJI菜市場。
投資界了解到,無印良品決定推出MUJI marché,旨在提高門店的質量和檔次,讓消費者在無印良品門店裡就能買到高檔健康的食物,同時觸發消費者對食物生產過程的想像,拉近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繫,倡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談及這一生鮮計劃,無印良品運營公司良品計劃會長金井政明向媒體表示,「現在城市人與食品生產者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每天都在消費,卻不知道產地生產者們的辛勞。
基於此,我們開設了這家生鮮賣場,希望能夠縮短這一距離。」據悉,在無印良品的生鮮門店內有一半的面積用來賣生鮮,共出售包含鮮魚、精肉、水果、蔬菜等4000餘種產品。
生鮮之外,無印良品在中國開拓新業務的腳步未曾停過,「跨界」早已成為發展進程中的關鍵戰略,曾先後推出書店、酒店、輕食快餐、家裝服務、便利店等多個業務。
不過從現有表現來看,其每項業務僅有一兩家門店,均未形成規模效應。
收割完中國文青和新中產,無印良品走下神壇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地位岌岌可危。
上世紀80年代,無印良品在東京流行發訊地的「青山」開出了第一家獨立旗艦店,憑藉簡約且價格低廉的商品定位,迅速在日本市場打開了局面。
不同於在日本的「便宜」,無印良品在進入中國市場後改變了策略,定位為中高端生活品牌。彼時中國經濟和消費能力正處於騰飛階段,無印良品的出現收穫了一批文青和中等收入階層消費者。
2015年前後,中國市場迎來了消費文化的鼎盛期,無印良品也收穫發展的巔峰時刻。
這一時期,無印良品在中國的門店規模超過100家,中國區銷售額為498億日元,同比增長63%。
而2015年12月其在上海淮海路755號開出的的旗艦店,更是佔地3000餘平米,開業當天消費者蜂擁而至排隊超過百米。
在這之後,無印良品開始由盛轉衰。
一方面,接連爆出的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導致部分中產消費者流失;另一方面,本土消費意識的覺醒,以及國產品牌的崛起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比如前不久,7年開出4200多家門店的名創優品敲響了紐交所的大門,而在進入中國15年之久的無印良品,目前僅有270餘家店鋪。
無印良品不再是「中產標配」,其中國市場同店銷售整體持續下滑,疲軟一度綿延至今。中國市場不見起色,無印良品在歐美也是每況愈下。
7月10日,無印良品在美國的子公司已經向當地法院申請破產保護,這間接映射了母公司的經營困境。
數據顯示,無印良品 2020年8月的營業收益減少 17.1%,利潤下跌 95.8%,虧損169億日元。這是自2009年11月以來,企業的營業額首次下跌。
為挽救業績頹勢,迎合中國市場,無印良品開始嘗試降價、多元化等多種途徑,直到如今再跨界「賣菜」。
只是,生鮮創業是苦差事,早已是行業公認的事實。可以預見,在資金和本土品牌的擠壓下,無印良品免不了一場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