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皈依、兩足尊、離欲尊、眾中尊?弟子又該如何修智慧?

2020-12-23 重樓逾陀

佛法僧三寶

學佛第一個入門就是皈依三寶。「三」是數量,少了兩樣或多了一個都不行,剛剛好是「三」:佛、法和僧,這三樣加起來就是三寶,指這三樣東西在這世上都是寶。如果這個世間上沒有這三樣東西,眾生的福就很薄了。

佛是我們的教主和導師,法是他講出來的道理,依據他的修持,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解人生的道理,就叫作法。僧就是大眾的意思,不是特定指哪一兩個出家人,任何人有這樣的因緣,都可以出家。出家人的工作是弘揚佛法,這是所有出家人的共同綱目。其次是自己修學佛法,乃至令自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斷煩惱、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證的和佛一樣。

佛是已覺悟的人

「佛」是「覺」的意思,覺悟什麼呢?簡單而言是:一切法,世間上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種物質、任何一種生命,除了因緣都沒法子成立的。一切的事物都是從因緣而生。所以《中論》裡有幾句話:「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為一切法都是從因緣而生起,所以結果都是空的。舉個例子,成就今天講經法會的因緣很多,譬如說燈光、講堂、凳子、演講者、聽眾和講題,如果沒有這些因緣條件,這個開示可以成嗎?那肯定是不成的。再者,這個講座也不能永遠地做下去,它有時間性,只有十個禮拜。第十一個禮拜就不能再來聽講了。這樣再依此類推,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

既然是因緣而生,就一定是暫時性存有,到因緣離散的時候,就全都會壞滅。所以是「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我們眼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嘴巴所可以講得出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從因緣而生。既然一切法都是從因緣而生,所以一切法都無不是空者。正因為一切法是空,所以我們大家都不必太認真,也不必太緊張,更不要太固執,凡事都要看開點,這樣你才會舒服點。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佛法中「空」的意思不是什麼都沒有。否定所有存在的東西,這樣子的話,這世界便不成為世界了。試問:我們人可以不吃飯嗎?可以不喝水嗎?下班了可以不休息嗎?可以不睡覺嗎?除了飲食之外,譬如吃一點水果,這是補充我們各種維他命,這些統統都是我們需要的。既然我們需要吃飯、飲水,也要休息和補充維他命,缺少一樣也不可能;既然人生存必須依靠這些東西,為什麼我們說成是空呢?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又譬如,社會上人們需要有工作,需要有律師來處理法律上的問題,需要會計師和醫生,乃至各色各樣的學問、職業和工作,種種這些東西的存在才能建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所以佛教的這個「空」字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相反,空的意思是要我們看開一點,不要每樣東西都不放。

《楞嚴經》談「三如來藏」,其中第一如來藏是「空如來藏」,一切法都是從因緣而生,如「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四句是講「空如來藏」,講空理,正如剛剛所說,種種因素和合便生起來,便有這件事的存在;因緣別離,就是因緣散。既然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所以才說是「空」。倓虛老和尚提倡「六字真言」──看破、放下、自在。這幾個字真的是金石良言,你看破了,你便不會看不開,也不會放不下。如果你可以看破也可以放下,那麼你就可以自在。

怎麼才能看破呢?怎樣看得開,就是全靠經文所講的「空」理。如果我們能做得到萬事都不執著,凡事都不為自己,能夠看得破和放得下,你就能夠自在。相反,如果你凡事都給自己壓力的話,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那一定不自在的。佛教所講的空理是要我們可以看得破,放得下,才可以得到自在。

什麼是「皈依」?

皈依的「皈」有「皈投」的意思,「依」是「依止」。那麼為什麼我們要皈投依止三寶呢?我們就好像一個初生的嬰兒,如果這嬰兒沒有靠山,他怎麼能生存呢?他的靠山就是他的母親或者其他親人的照顧。所以初生嬰兒要皈投和依止他們。我們是佛教徒,未曾接觸佛法以前,舉手投足,一言一語都可能是違背佛法的。因此,我們要皈投依止一個好的導師,並向他學習。這個最好的導師是誰呢?就是佛寶。所以,第一個就是皈依佛。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落,皈依法不墮惡道。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呢?他憑什麼值得我們皈依叩頭,尊重恭敬他呢?因為佛是兩足尊。

什麼是「兩足尊」?

「兩足尊」是指「佛的福德和智慧兩樣都具足」,表示佛陀夠具資格作為我們的導師,值得我們向他皈投依止。佛受人尊敬是因為他的福德和智慧都圓滿。福要怎樣修呢?我們每一個佛教徒,包括出家和在家,每日所做的,如拜佛、誦經、研學佛法,總之依法修行用功絕對是好事。在佛教而言,如果多點和眾生結緣的話,那麼福報便一定大。相反,如果你不和人家結緣,就一定修不到福。在叢林裡很多剛出家的僧人會以掃地、洗廁所、種菜,為眾生多做一點事作為修福。能夠為大眾的事,好像辦孤兒院、老人院,幫助孤兒寡婦是好事,因為如果他們沒人照顧的話會很悽涼的。如果你去幫助這些人,令他們在物質上和精神上有所幫助,你就結了好緣。這個好緣一旦結了,就算今生他們沒有幫助你,但這個因果是不會滅的,有朝一日他們會幫回你的。佛經有說「假設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你幫了別人,有朝一日別人就會來報答你。

如何修智慧?

以佛法的觀點,修智慧就要講經說法。佛教有部經叫《維摩經》,裡面有句話

「佛以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得其解」

佛說法的音聲是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得益的——上根利智的人聽到,沒有半點的懷疑;中等的人聽到,也認為佛陀說的法是針對他而講的,令他們聽得很清楚;下根器的人可能不明白稍微艱深的道理,但他們聽到佛說法時,會感覺佛在為他們說法,沒有任何聽不懂的內容。那麼佛為什麼有「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得其解」的能力呢?因為他有智慧。

那怎麼才能有智慧呢?起碼不要飲酒。酒的成分是植物,也不涉及殺生,為什麼飲酒會沒有智慧呢?因為酒精成分會令大腦神經錯亂。人如果不飲酒,智慧的確會增加。其次要多誦經,就算你沒聽過經,專心讀經,慢慢地你就會開智慧。如果你時常讀經,你肯定會心情開朗,智慧也一定會開。佛是做到福德和智慧都圓滿具足,叫做兩足尊。

我們學佛的,每天都要見過佛、拜佛、讚嘆佛、心存尊敬佛,佛才可以加持我們和保佑我們。相反,我們如果對佛不尊重,也不禮拜,也不尊敬供養,和佛完全沒有關係,沒有溝通,那麼佛怎麼加持我們?保佑我們呢?佛在世時,有位在家弟子叫優填王,自從皈依佛後,他每天都想看到佛陀。要是一天他沒有看到佛陀,他會很不安樂。所以即使他是一國之君,百務纏身,但是無論怎麼忙,他每天都會去見佛陀一次。

有一次,佛陀上到忉利天為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說《地藏經》──在佛陀出世後不久,他母親便去世了。她所生的是人天導師,因為這樣福報,使她去世後生到天上享福。成佛之後,佛陀想報答母親,所以去忉利天為他母親講《地藏經》。──在佛陀上天為母說法的這段期間,優填王沒法看到佛,所以很不開心。於是,他命令一位打金師傅說,依據他描述佛陀長相,打造一尊金的佛像。優填王便把這尊佛陀金像擺在宮殿裡供養。

當佛陀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完畢,回到人間時,優填王帶著佛像前往迎接佛陀。當佛陀見到這尊佛像時,也為這尊金佛像授記:你做得好呀,我將來去世之後,你就代表我大作佛事,代表我住持佛法,代表我弘法度生。佛像的起源、緣起就從這時開始。

什麼是「離欲尊」?

皈依法就是離欲尊,我們皈依佛就是皈依他的福德智慧,兩種具足。皈依佛法為什麼叫離欲尊呢?「離」是離開,就是不同它講交情,離開什麼呢?離開欲望。我們的欲望無窮,追求太多。我們的欲望太多主要是因為看不破、放不下。欲望在佛教來說就是財、色、名、食、睡,這是「地府五條根」。

地藏菩薩是不可思議的。他要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如果地府未空,就誓不成佛。眾生為什麼不能度盡,地府眾生為什麼不空呢?因為這五條根:財色名食睡。這五枝柱把地府撐得很穏固。要用什麼方法讓它清除和倒塌呢?就是要靠佛法。皈依法就是離欲尊。皈依佛法,依佛法去修行、去用功,這樣就可以消除你的財色名食睡,才可以將這五枝柱打下來,沒有這五條柱,地府才可以空。因此我們必須要修行,每天都用功,不要讓時間空過。

學佛法主要是消除我們的業障,對治我們的煩惱,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學哪一種佛法都是好的。你的緣是念佛,你就念佛;我的緣是在〈大悲咒〉,我就念我的〈大悲咒〉。但是不可以說〈大悲咒〉好過念佛,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佛也是以平等心為一切眾生說法,願一切眾生依佛的教導,依佛的法理去修行,人人都得到解脫。所以我們皈依佛,皈依法,是要以佛法來滋潤我們的心,令我們沒有煩惱和解脫,明心見性和大徹大悟。因此皈依法就可以離欲尊,可以幫助我們洗淨宿生多世身心的各種業障和煩惱。我們的業障可得以消除,全靠佛法的法水滋潤。所以皈依法離欲尊,是離開我們心中的欲望,以性空般若智慧看破放下自在。

什麼是「眾中尊」?

皈依僧眾中尊。僧是指出家人,他們弘揚佛法,住持佛法,為佛法做事的人,是佛法的繼承者,如果沒有出家人,佛法就難以繼承。所以佛經裡面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猶如暗室寶,非燈莫能依」。如果佛法沒有人講,沒人宣揚,就算你有智慧,你都不能理解,像《楞嚴經》,即使你懂佛法,但對中國文化不懂的話,你都不可能讀通。所以如果佛法沒有人說,儘管有智慧也不能了解,譬如暗室中的寶物,這間屋子無論有多少的鑽石黃金,如果沒有燈就看不見,全靠燈才可以看到整間屋子都是寶物。

因此我們要多聽經,多親近大德。如果時常聽經,我們得到佛法的滋潤,這完全是依靠三寶,依賴僧寶的宣傳以及弘揚佛法。講一個笑話。妙法寺門口就是大馬路,是貫通往來的要道。以前的年初一,洗塵法師要從屯門的妙法寺到九龍跟前輩拜年,他在寺門口嘗試揮手截車,但沒有一部車停下來,即使是空車,司機也不停車。有次有一個司機可能是生意不好,就停車讓他上車,載他到目的地,結果自此以後那司機經常客滿,後來逢遇到和尚都不需要他們再揮手就停車接載他們了。

幾十年前,大家見到和尚,都會講句「大吉利是」,有些人甚至會吐你口水的,這是舊時代的人。現在已經少了很多,最多可能是講「今晚不要打麻將」。如果說見到和尚就不要賭錢,因為會輸,那麼如果見不到和尚就會贏,那你肯定早就發了達,因為在街上不是很多機會見到和尚的;但是還不發達,明顯這就是迷信。其實我們和尚也只是一個專責弘揚佛法的人。

末法時代,如果你看到出家人也算是宿生有善根,宿生有福,如果你沒善根和福分,你也不會看到出家人了。

擴展閱讀:

佛法往生論:佛弟子「往生淨土」3種條件,一次滿足!

淨土信仰(二):阿彌陀佛與其極樂淨土,令淨土教發揚光大?

淨土信仰(一):彌勒菩薩與其兜率淨土,此信仰為何日益衰微?

〈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為何要待在天界第4層「兜率天」呢

相關焦點

  • 請解釋「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的含義?
    如《最無比經》中說:「佛告阿難,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淨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歸依於佛兩足中尊,歸依於法離欲中尊,歸依於僧諸眾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獲福無量。」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說:「時世尊告諸苾芻,但有人來,求出家者,當問諸難。若無障難者,然後與受三歸,即令合掌胡跪,當自稱名,盡一形世,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後與受五學處、十戒、二百五十戒,廣如餘說。」
  • 佛教基礎 | 皈依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皈依?就是依止、仰靠、頂禮,將佛法視為自己的信仰。當然,作為一名在家人,皈依佛門需要受持相應的皈依儀式,這得請寺院出家師父來主持,自己需要選擇一名認為德高望重、修行不錯的出家法師作為自己的皈依師父,辦理皈依證,雖然要有相應的儀式,但內心裡的皈依才是最重要的。皈依後我們就是一名佛弟子、居士,要時刻銘記佛陀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
  • 皈依的好處居然這麼多!
    普賢上師言教云:皈依之功德皈依三寶是一切正法的基礎,何人僅僅皈依就播下了解脫種子,能夠遠離不善業增上善業,成為一切律儀之根本,一切功德之來源,暫時也能受到善法方面護法神的保護,並且一切所願稱心如意,經常不離三寶的光明而且能憶起宿世,今生來世安樂,究竟獲得佛果等有無量功德
  • 宗舜法師: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皈依?
    然而這些文章多從三歸體性、如何受持、三歸的現實意義等方面立論,僅有二埋法師《論三歸的授與受》(十一月號)涉及授受時應注意的問題,但也略而不詳。至於破失的因緣以及如何防護,則更是罕見涉及。他們不僅沒有認識到這種思想是破失皈依之因,反自認如何圓融高超,對於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來說,有極大的「隱性危害」。古德雖從一些特殊因緣出發,說了些調和三教的話,但並沒有將其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蓮池大師在「答桐城孫鏡吾居士廣寓」的信中指出:「三教一家,不可謂不同。雖雲一家,然一家之中,有祖孫父子,亦不能謂盡同。必欲約而同之,使無毫髮之異,則壞世相,為害不淺矣。
  • 你是裝模作樣的弟子,還是真正實修的弟子?
    但不論上師如何苦口婆心,都沒有辦法牽引他進入佛門之中。就像西藏野犛牛,沒辦法把繩子套在牠的脖子上,因為野犛牛完全不受馴服,想要把野犛牛牽到屋裡非常困難。這種弟子也是如此,最初沒辦法介紹他認識佛法,中間階段也無法引導他好好的聽聞與思維佛法,因為他滿腦子想的都是錢財,最後他所造作的都是罪業的行為,沒辦法讓他實修佛法。
  • 紅黃文殊成就諸事業 ——平日智慧修法精要儀軌
    (欲實修紅黃文殊成就諸事業,平日瑜伽精要略修法者,首先皈依、發心、積資之後念誦下文觀想而祈禱:)啊 明觀諸法光明本淨中
  • 皈依三寶有什麼禁忌嗎?
    二、以為皈依三寶後就是要出家,這也是構成一般無知者不敢皈依三寶之因素。其實,佛門弟子有兩大類:一則出家弟子,不可婚姻娶嫁。二則在家弟子,可行婚姻娶嫁。出家要有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因緣成熟,並非三歸之後想出家就得出家的。三、以為皈依三寶後就不可婚嫁。
  • 你以為自己皈依了 但可能並沒有
    然而這些文章多從三歸體性、如何受持、三歸的現實意義等方面立論,僅有二埋法師《論三歸的授與受》(十一月號)涉及授受時應注意的問題,但也略而不詳。至於破失的因緣以及如何防護,則更是罕見涉及。他們不僅沒有認識到這種思想是破失皈依之因,反自認如何圓融高超,對於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來說,有極大的「隱性危害」。古德雖從一些特殊因緣出發,說了些調和三教的話,但並沒有將其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蓮池大師在「答桐城孫鏡吾居士廣寓」的信中指出:「三教一家,不可謂不同。雖雲一家,然一家之中,有祖孫父子,亦不能謂盡同。必欲約而同之,使無毫髮之異,則壞世相,為害不淺矣。
  • 依教奉行,做佛的合格弟子
    處處忍讓,忍讓生智慧,不要跟人爭,再大的傷害、再大的損失都不與人爭,都要能夠忍讓。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世間的事實,「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有什麼好爭的?!  第三部分是討論教學。佛教是教育,教育裡面關係就是老師跟學生。  作老師,怎樣才能做一個好老師;作學生,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師資之道,老師幫助學生,學生也幫助老師。
  • 宗喀巴大師所開示的「四力懺悔法門」(附:皈依的發心儀)
    佛弟子如能夠如實修持四力懺悔,能夠淨治罪障,積集福德。修行最大的障礙,是往昔所造的罪障習氣,這種習氣覆蓋了清淨本心,障礙著菩提道的殊勝功德的生起。佛子如果缺乏廣大的福德資糧,即便再奮力勤修,也難以證得清淨善果。因此修行首先淨除罪障。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大師援引《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
  • 皈依吧功德不可思議!讓自己正式成為佛門弟子!
    又,人一旦皈依,內心立即油然產生一種自我之身份認定,內心也自然漸入於學佛解脫的軌道,以前所猶豫的問題,也往往自然變得無解而解,無通而通。有些事,先解,再做;有些事,先做,再解;有些事,邊做、邊解,邊解、邊做。近來,有幾個因緣,均與皈依有關,記錄下來,期能有裨益於初學。
  • (完整音頻1-5,反覆聆聽,非常重要)修行第一步.修四前提.1三皈依觀 2頂禮三寶 3供養三寶 4持誦大乘經典
    離三寶外,再不會有其它法了。《大毗婆娑論》中說,「眾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皈依非勝,不因此皈依而得解脫苦。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恆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必因此皈依,而能解脫苦。」因為在眾道之中,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自顧不暇,常受惡報,長期處於痛苦之中不能脫離,怎能依靠它們呢?
  • 阿旺上師:千萬尊佛給你灌頂與你誠心念《二十一尊度母禮讚經》的功德一樣
    「一切罪業盡消除」,念《二十一尊度母禮讚經》經消業障也是很殊勝的,有什麼業障,她都可以消除。    「悉能超越諸惡趣」,多念《二十一尊度母禮讚經》如果你業障很重也不會墮到三惡道去。此等速能得聰慧,七俱胝(zhī)佛所灌頂,    「此等速能得聰慧」,念《二十一尊度母禮讚經》會開智慧,包括了方方面面的法門。
  • 《三皈依觀法》(全)講稿 能傑法師
    離三寶外,再不會有其它法了。《大毗婆娑論》中說,「眾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皈依非勝,不因此皈依而得解脫苦。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恆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必因此皈依,而能解脫苦。」因為在眾道之中,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自顧不暇,常受惡報,長期處於痛苦之中不能脫離,怎能依靠它們呢?
  • 海濤法師開示:讀經要如何發願和回向?為什麼讀經時會昏沈?
    讀經要如何發願和回向?為什麼讀經時會昏沈?具花月功德日 善行與惡行Q:弟子每天讀誦《華嚴經》,已經讀滿五部,該如何回向如何精進?海濤法師開示: 要這樣想,好在你讀《華嚴經》。因為你讀《華嚴經》,所以重業輕報。